第二章 始皇后人
“你是谁?”
“始皇帝八十四代孙。大秦嫡系血脉秦政。”
“背诵秦氏祖训。”
“爷爷,每天都是这样,有完没完啊。”
“快背。”
“尊宗敬祖,孝道为先;大气洪量,厚德胸宽;修文习武,效我先贤;琢玉成才,身教言传;良才俊彦,出自苦寒;爱国兴邦遵纪守法.…………..…”
陕西咸阳骊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他们世世代代都在保护着始皇帝的陵墓。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王朝更迭。他们都被困在这个小村庄,是时代不曾离去。与其说是困,不如说是自困。从始至终,他们都没想过要离开。
大秦灭亡之后,秦王子婴的儿子赢时,为避免战乱,便改名秦时,在骊山脚下定居了下来。从汉朝到清朝,秦始皇的子孙就在这个小村庄一直延续下去。但秦家一脉子孙不旺,一直都是单传。
这么多年他们已经没有了复兴大秦的愿望,但是皇帝传下来的优良品质,以及多年来马背部族造就的坚毅品格。却一直都不曾被忘怀。
秦政今年二十岁,爷爷之所以为他取名为秦政,是因为她一生下来。村中的老人便说他酷似秦始皇。秦家的祠堂之中有着一幅始皇帝的画像。当秦政长大后,亲自去祠堂看过那幅画像,简直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在秦政的印象中,他从孩童时候,便要在早上六点起床,去祭拜祖先,背诵家训。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从不间断。他不止一次的问爷爷,为什么要这样,爷爷只是冷冷的说道:“为了不让你成为秦桧。让祖宗蒙羞。”
当时他还小,不懂得爷爷这话的意思,也不知道秦桧是谁。直到他长大之后,他才渐渐明白爷爷的一番苦心。秦始皇若是知道其后代子孙出了这样一位奸臣,内心该做何想?既是这样一个奸臣,使得天下秦姓之人脸上无光。
清朝秦大士曾在岳飞的墓前提写过一幅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政越长大,便越明白爷爷的一番苦心,他是希望自己以后走正道,做善事,不要做民族和国家的罪人。
对于他们这个小村庄来说,上学是不可能的事情,秦政也从来没去过大城市。因为爷爷说了,大城市太过纷乱嘈杂,不适合我们这样的人生存。虽然没上过学,但并不代表秦政是个文盲。
村子里有藏书楼,里边都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典籍。秦政自幼聪明,且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藏书楼中的书已经基本都看完了。除了读书之外,秦政唯一的乐趣便是和蒙黎去骊山游玩。
骊山上虽然已经划成了旅游区,管理也非常的的严格。但这依旧抵挡不住秦政这个聪明的小脑袋瓜。他总能想出各种办法,不被守卫发现。他经常对身边人说:始皇帝的后人,想参观他的陵墓,还需要买票?这真是太可笑了。
秦国的历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看着这先祖的陵墓,他百感交集。身为始皇帝的后人,他万分荣幸。当年始皇帝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是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政,快看。”
蒙黎看着远处的城镇,对着秦政说道。这个村庄除了秦姓,便是蒙姓,世人所知,蒙家对大秦的贡献,先有蒙骜,后有蒙武,再有蒙恬蒙毅。是真正的功臣世家,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在骊山世世代代守护始皇帝。
秦政和蒙黎席地而坐,望着远处的一片繁华盛世,而自己却仿佛是笼中的小鸟。其实在秦政的眼中,这样的的守灵制度应当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渐渐被取缔,以后,自己一定要走出这个小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能是秦政想的太过入神,等他回过头来之时,却看见一个头戴斗笠的中年男人坐在自己的身边,中年人只是盯着他看了一会儿,便起身走开了。秦政想追上去看看他到底是谁,但却怎么也追不上他。
中年人不停的走,秦政便不停的追。不知追了多久,那个中年人却在秦政的眼前凭空消失了。他叹息一声,准备回去找蒙黎,但脚下却突然踩空,整个人都掉了下去。他闭上眼睛,想抓住什么东西,让自己停止下落,但周围却只是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
黑暗之中,秦政终于抓到了什么东西,他将那件东西牢牢的抓住,不肯撒手。虽然还能感知到外界的讯息,但他的意识却越来越模糊,恍惚之中,他还能听到蒙黎呼唤自己的声音,他想回答,但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而那件慌乱之中抓到的东西,还被他下意识的抱在怀里。但这件东西也丝毫不能阻碍他下落的速度。他明明什么都能感觉到,但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慢慢的下落,直到渐渐没有了意识。
明明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对于秦政来说却足够他想很多的事情。他想爷爷,想村里的人、。他还想去外面看看,看看爷爷说的纷乱嘈杂的世界,到底有什么奇特。而现在,他掉在这样一个鬼地方,还能不能再见到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