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嗷——”

元宝怒吼了一声,跳起来一巴掌朝那个敢站在自家小主人手臂上的臭鸟拍过去。

本来它就满心委屈,主人出征要骑马不肯骑它,还让它别吓到了周围那些胆小的蠢马。

现在这只臭鸟居然还敢跟他来抢食,简直是不知死活。

海东青唰地一展翅膀就飞了起来,避开了元宝的爪子,又在他头顶上盘旋了一圈,像是在嘲笑它,又像是在说,来抓我啊来抓我啊,抓不着抓不着吧!

朱厚照头疼地看着这两只,挥挥手,“元宝别追了,当心这鸟不讲究玩空投……哦不!”

话音还没落,海东青已经俯冲而下,一爪子朝元宝的脑袋抓去,还好元宝反应快,抬头张开血盆大口就咬过去。

海东青及时一个鹞子翻身,刚以为自己逃过豹口,就被一爪子拍下来,元宝嗷呜一口把它吞进了嘴里,只留了一只爪子和尾巴露在外面颤颤发抖。

“吐出来!元宝!”朱厚照跳下马来,伸手拍了下元宝的脑袋,“那是小海的朋友,不能吃。”

元宝不满地哼哼了一声,直到他又摸头又挠下巴地伺候得舒服了,这才“噗”地一口把含在嘴里的海东青给吐到了地上。

浑身沾满口水的海东青惊惶地翻了个身,抖了抖身上的口水,豆豆眼里满是“我是谁我在哪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

朱厚照叹口气,“你还是太小了啊,再长大一点,元宝就吞不下你了,好了,擦擦身子,吃饱了休息一下,就回去找你的主人吧!”

他从马鞍旁的袋子里取出块纯棉的毛巾来,这也是江南棉纺织业发达以后生产出来的副产品之一,还是他指定要求的。

毕竟,习惯了后世蓬松柔软厚实的毛巾浴巾,再用起这个时代的棉布擦身时,总是感觉差那么一点。

好在织作坊的娘子们都十分聪慧,他只要一说她们就能明白,按照他的指点做出第一块圈毛毛巾后,很快就风靡了整个京城,然后扩散到全国。

谁能不喜欢这种柔软温暖厚实的感觉呢?

包括海东青,被这块白云般的毛巾盖住时,先是吓了一跳,继而感觉到那东西毫无威胁,还能迅速地吸收自己身上又脏又臭的大猫口水,立刻就喜欢上了,裹着毛巾在地上打了两个滚,再抖开蹦跶两下甩掉羽毛上最后那点口水,它就又是一只干净无暇威风凛凛的海东青了!

元宝冲它投去不屑的眼神,没见过世面的野鹰,还敢在他面前蹦跶。

鸟类原本就在它的食谱上,虽说海东青是大型鸟,这只未成年的也有一尺多长,可元宝也不是普通豹子,它比普通的金钱豹身形大了快一倍,全靠小太子有钱能足量投喂才能供上它的胃口。

加上它原本就跟着朱厚照穿越过无限流世界,开了智通人性,别说这未成年的小海东青,就算成年了的大雕秃鹫来了,它也照样不惧。

有这两只在阵前一闹,原本紧张的气氛荡然无存。

朱厚照此番出镇宣府,弘治帝从京营中抽调了两万人马,加上神机营的两千精锐,装备的都是最近军械局研制出的新式武器和装备,可以说是冷□□俱全,武装到牙齿,这样一支队伍,无论拉到哪里去,单靠全副武装,就是对上鞑靼主力骑兵,都有一战之力。

在朱厚照看来,能用武器获得优势的,干嘛要用人命去堆?

个人勇武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打仗就得全靠个人之勇,血肉之躯总有疲累之时,当年万夫不当之勇的高宠力挑铁滑车,最后不还是死于车下成了冤魂。

他手下的将士,都是辛辛苦苦磨练出来的,装备都是花了他无数银子砸出来的,每损失一个都等于割他的肉,所以他一直都是按照用充足/过量火力覆盖来筹谋战局。

毕竟,火炮弹药箭矢用完了还可以造,人若是死了那就真的是没了。

结果就是,这两万京营士兵中,其中一半都是负责押运物资的,而剩下的一半看到这种情况,不了解的,难免就会觉得太子殿下出门宁可带物资也不带精兵,就如同当年英宗出征带了上千厨子一般,是打仗还是郊游?

这种阵仗怎能不让人担心。

要知道那一次英宗御驾亲征,自己成了俘虏不说,还葬送了几十万大明官兵,几乎一代将士都死于其役,导致后来明军只能处于守势,再难出关征讨。

这一次看太子出征的架势,别人牵狗他牵豹子,别人架鸟他架鹰……整个一升级版纨绔,怎能不让随行的将士心里七上八下地打鼓。

不过,看到太子身边的几位公侯家出来的世子,都一脸意气纷发跟去郊游似的,他们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皇帝和阁老们都拦不住,作为普通将官和士兵,就只有服从命令的份。

反正都是要当兵作战,跟谁不是跟?跟着太子殿下吃的好穿的好,从不拖欠饷银,也不会有人抢军功,那玩意殿下压根不需要。听说连军属的生养死葬都全包不说,子女还能免费上学读书,若是将来能考出个秀才举人的,便可脱离军户,转入民户。

这可是原来求都求不来的恩典。

其实从弘治朝开始那几年,边军和鞑靼人作战时的屡战屡败,已经可以看出,不光是军备糜烂,军官贪吃空饷导致军力不足,更严重的问题是军户的世袭制使战斗力日渐下降,士兵缺乏作战动机和目标,没有上升途径和希望,使得边军长期处于一种麻痹无力的状态。

杨一清出任三边总制后,在推行屯田制的同时,也在流民和流囚中招募士兵,尝试施行募兵制,同时也对原来边军中的军户推行了由兵转民的退役制。

退役的老兵,不但可以分到田地,还可以领取退休金。若是有心还可以兼职给新兵做教头,能再领一份补贴,加上各种福利,小日子别提多滋润。

三边九镇的军户有了这个待遇,其他州府也开始慢慢参照改制,在这十年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军户退役,而募兵施行月俸+绩效制,也让边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实际的军费开支反而减少了两成,这让一直苦哈哈成天向户部求爷爷告奶奶地要钱要粮的兵部总算松了口气。

且不管将士们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是满怀希望还是充满担忧,宣府的百姓都在兴奋地奔走相告,城外那绵延数里看不到尽头的明军大营,正是当朝太子殿下带来的亲兵,他们将坐镇宣府,直面第一线的鞑靼敌军来袭。

人多嘴杂,更何况在宣府这等三边重镇,自然也少不了鞑靼人的细作。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达延汗那里。

“大明的太子殿下率兵亲征?嘁!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居然也敢说亲征的大话!”

达延汗轻蔑地笑道:“这些明人,莫不是忘了土木堡之战?这个小太子,若是被我捉来,定然要他们割下半壁江山来赎!”

他身边的三子巴尔斯点头说道:“听说大明皇帝现在就这一个儿子,若能将他生擒活捉,那大明皇帝一死,就后继无人了!”

达延汗骄傲地说道:“我有十一个儿子,三十七个孙子,六万蒙古勇士,只要活捉了明人的太子,让他们打开城门,就能杀回大都,重现我们黄金家族的荣耀!”

“大汉万岁!黄金家族万岁!”

他身后的勇士们跟着高高举起手中刀,声嘶力竭地大喊着,群情激奋之下,似乎已经看到了他们生擒大明太子,马踏中原的场景。

毕竟,这两年来,他们南下的次数越来越多,可收获却越来越少,有时候出击一次抢到的东西,还比不上一个小部落去互市换来的物资。

虽然那些部落也有付出牛羊马和皮货,可他们每次出战,稍有不慎,折损的就是自己和战马的性命。

能安安稳稳兵不血刃地换来东西,谁愿意拿命去拼。

好在大明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出昏招,这不居然把个十八岁的娃娃太子派来领兵,简直就是送上门的鲜肉,不吃白不吃。

明军若是一直躲在城池中,用火炮远程攻击,他们还真是没办法,箭矢的射程远不如火炮,他们还没靠近就会被带着千里镜的探子发现,然后那些明军跟不要钱似的火炮洗地,总能让他们的先锋骑兵损失惨重。

可若是到了草原上,那些笨重的火炮和迟缓的明军步兵,就绝对不是他们骑兵的对手。

只要那位小太子敢出来,他们就一定能让他有来无回。

鞑靼人的士气大振,达延汗趁机将这个消息传送到各部落,虽然他如今统一了东蒙的主力部落,可是还有十几个部落零星分散在漠北漠西,如今既然决定要干一票大的,自然要召集更多的人马,一举获胜之余,也可以趁机收服其他部落的人心。

蒙古各部族的人听说大明的太子亲征,的确都动了心。

这几年来,北方的气候一年比一年冷,草场变小,放牧的周期变短,日子就愈发难过。

而大明那边,不光是种出了高产的土豆番薯和玉米,还开辟了大片的棉田,那洁白如云朵的棉花,做出来的棉衣又轻又暖,但凡从互市上买过的人,就没有不喜欢的。

只是互市上的商人一个比一个黑心,听说在大明那边连普通种地的农夫都有这种棉衣穿,可到了互市上,这一件棉衣就得七八张皮子才能换回来。

就算是富裕点的牧民,一家六七口的,还要换盐换茶叶换粮食,七七八八算下来,能额外换回两三件棉衣就不错了。

以前换不到还可以抢,可现在九边重镇都换上了火炮防守,互市的位置都在射程之内,打着抢一票就跑的主意的人,基本上就没能跑得掉的。

经过了一番血与火的教训之后,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互市交易,就算吃点亏,也好过买不到,否则这一冬天过去,家里老的小的总有熬不过去的。人没了的话,那留着什么都没用了。

好在……大明的太子来了,他们终于有了打翻身仗的希望!

朱厚照接到锦堂卫密谍们传来的消息,得知蒙古各部族都已经动起来,开始南下,就忍不住笑了。

“这些鞑子,还真是把我当成肥羊了啊!”

当年的土木堡之战,让这些蒙古人尝到了甜头,当时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能取得那样辉煌的战绩,然而一帆风顺地打到了京城又让他们碰了个硬钉子。

大明的朝臣和太后居然宁可换皇帝都不肯让步,好不容易抢到手里的人质居然成了废棋。

好在这次大明的太子只有一个,皇帝对太子的宠爱和信任那是天下皆知,连远在漠北的蒙古人都听说过,大明皇帝为了让太子高兴,居然都在皇宫里养起了虎豹之类的猛兽,还建了一座豹房。

这样的无法替代的太子,才是上好的肉票人选。

想到自己成了别人眼中肉票的朱厚照,笑得格外无邪。

“传令下去,让外面的人继续散布我来的消息,记住,要让所有人知道,我这次来宣府,光是美酒美食美人,就带了几百辆马车……”

杨慎无语地看着他,这位殿下,还真是不嫌自己的名声烂啊。

这些年来,他做的好事大多挂的别人的名字,功绩都给别人领了,可骂名都是他自己担着。

比如清丈田亩之事,就得罪了大批的勋贵和朝臣。

结果那几年朝中大臣简直疯狂弹劾太子,甚至有人建议弘治帝选秀或者从女官中选妃,言下之意不如再生一个。

好在弘治帝一如既往地坚持站在小太子这边,并没有理会那些朝臣。甚至这一次连张皇后都跟着力挺太子,主动让张家让出了不少田地,虽说太子私底下给了他们好几个赚钱的铺子和工坊做补偿,但无论如何,能做出这个表率,就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

对于那些坚持不肯退让的豪商勋贵,太子也没有用强,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让他们别后悔就行。

起初大家还有些害怕,担心太子会直接用权势压人,就如同当初他们以势逼人,强占民田一样,若是太子出动锦衣卫或者西厂,他们就算没事也得被翻出事来。

结果左等右等,还真的什么事都没有。

就连弘治帝当时都很好奇,原以为太子会让锦衣卫去寻这些人的把柄,先下狱再拷问,总能扒下层皮来,到那时想不交田的人也得老老实实拿田契来换命。

连杨慎当时都是这么想的。

毕竟,真的算起来的话,朝堂上下,干干净净一文钱都没收过的人,几乎没有。包括杨廷和李东阳这样的清流名士,也收过下属的年节礼物,冰敬碳敬,以及各种名目的补贴,还有上门求教及卖字画的润笔费等等。

若没有身份地位在那摆着,任你的字画再好,谁会花上千两银子去买一幅当世之人的字画。

至于下面那些官员的各种操作,就更加五花八门,按照当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贪污五两银子以上的剥皮实草的话,锦衣卫就可以改行当剥皮匠了。

可朱厚照并没有动用这个大杀器。

在他看来,老祖宗定下的俸禄标准着实有点低,尤其是这两百年下来,物价都翻了两三倍,薪水还没涨,如果非卡着两袖清风这条线,到几十年后又得出现两袖清风饿死家人的海青天。

何必呢。

反正他正在尝试推行养廉银,只要能完成绩效的官员,除了原本的俸禄(底薪)之外,还有各种绩效奖金和养廉银,足够维持他们在京城的体面生活,而不至于为了面子去收一些不必要的黑钱。

以前是户部没钱,连俸禄都得靠各种控制才能保证按时发放,有时候实在填不过来坑干脆用大明宝钞顶上。

那时候的大明宝钞,去钱庄兑换时,打个八折都不大有人肯收。

现在则完全不同了。

从弘治十二年朱厚照让唐寅端了制造假铜钱的老窝后,又去江南转了一圈,拿着钦差的尚方宝剑,干掉了一批官商勾结的盐商和贪官,抄家抄得手软,之后就跟江南的钱庄联合,按照小太子定下的章程,开办了新的“银行”。

这种以国库为担保,少数私有钱庄入股的银行,在商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施行后,起初大家不习惯,对于一比一兑换宝钞甚至还有些抵抗。

可后来很快发现,大额的宝钞,在长途运输和交易中,简直不要太香。

随着大明的水泥路越来越多,官道的安全有了保障,运输的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南来北往交易的人多了,这银子眼看着就不够用了,再加上带着大笔的银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用宝钞就可以省了很多麻烦。

以前最担心的是宝钞无法兑现,如今既然有官家担保兑现,商户们开始使用,宝钞的价值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就连民间的商贩,攒的铜钱多了,以前会兑成银子存在家里,可现在也会换成宝钞,因为宝钞只要持有,每年还能获取七八厘(年息7-8%)的利息。

要知道,在大家还停留在存钱在钱庄得给钱庄手续费的年代,“银行”的宝钞可以兑出利息这种好事,简直就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

于是当初八折抛售了宝钞的人,后来都后悔了。

死扛着不肯交出田地的大地主们,第一年看着太子殿下没动静,有点安心。

第二年看着太子殿下依然没理他们,大家开始有点慌。

第三年……大家开始哭着喊着求太子殿下收地了!

作者有话说:

距离完结还有一段时间,我会认真写完这个故事的。

推一下预收文《不肖帝》和《大宋第一酒楼》,点击作者专栏进入可选,都是轻松爽文,会吸取这本书的教训,给大家呈现更轻松的故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明顽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大明顽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