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仁德载世

第三章 仁德载世

虽然有此判断,但王允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问王越道:“国舅既知允将遇险,必晓其缘由,请王将军明示。”

王越道:“越不知详情,但何国舅留下话语,要侍御史此番进京尤其要小心十常侍。”

这与王允所预料的相差无几,遂不再追问。待抵达洛阳之后,前去拜谢河南尹何国舅,自然可以从他口中得知详情。

按照当时的礼制,即便是兄弟姐妹去世,也是需要同辈或小辈守孝的。可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王景实在放心不下王允独自进京。再说了,距离满门抄斩也就几年的光景,这要是再去丁忧三年,啥也不做,全家都得等死。考虑到这里,王景让随从送王盖遗体返回太原下葬,待王允在洛阳安置妥当之后再作打算。

估摸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好打算的,黄巾就要起义了,王允也不可能让王景在那种时候冒险回太原给长兄丁忧。

就目前来说,王允也没有强迫王景回太原为兄长丁忧。

现在朝堂局势复杂,两次党锢之祸使得士族遭受严重的打击。没有了长子,王允必须迅速将王景培养起来,否则自己要是再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太原王氏一族都得玩儿完。

这一路有虎贲王越相随,倒也平安无事。

或许宦官集团一击失利之后,知道王允有所防备,便放弃了继续伏击王允的计划。

行至一处村庄外,王景见有老农耕种于田间,便想要借题发挥,提升自己在王允心目中的“神棍”形象,希望以后王允能够重视自己的意见。

王景私谓王允道:“父亲,以儿观之,天下将乱矣。”

王允大惊失色,虽然这话是悄悄对着自己说的,但事关天下局势,岂能胡说八道?

“不可妄言!”王允警告道。

“父亲可知每亩农田可产粟米几何?”王景问道。

“寻常情况下,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王允出仕多年,自然对民生了如指掌。

“去年夏天,大旱,各地粮食均有减产,恐难以达到父亲所预料的产量。况且一个正常劳力月食一石半,终年需要十八石粟米,再算上各种税收,平均一个人要种十亩以上的农田方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之家,需得四五十亩农田才够,这还不算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以父亲观之,当今天下有多少农夫能够占有五十亩以上的农田?”

王允清楚,自汉以来,世家豪强纷纷崛起,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这盘剥的都是寻常百姓的生存空间啊。

但是王允自己就是世家大族,有些问题他只看立场而不分对错,如果一定要追究责任,那就是朝堂被阉宦把持所致。

思虑及此,王允愈发坚定的点了点头:“吾儿说得对,此番为父进京,一定要上书天子远离宦官。”

王景感觉自己说了个寂寞,现在宦官本来就在针对你,你还自己找上门去?

王景道:“王将军适才提醒过父亲要小心宦官,父亲切勿冲动行事。”

王允捋着颌下短须,道:“以为父一人之力,的确难与宦官周旋,所以为父赴京第一件事,就是要上书天子,解除党锢。”

王景:“……”

不行,这完全跑题了,得把自己想说的兜回来,但同时还得顺着王允的话去说,他才容易接受。

王景道:“父亲所言极是,只不过宦官乱政已非一朝一夕之事,当今天子更是视十常侍为父母,

想要彻底解决并不容易。而天下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久矣,倘若一旦有人煽动蛊惑,揭竿而起,恐从者不在少数。”

王允不以为然的告诫王景道:“我大汉兵精粮足,傲然于世。汝尚需勤学,不得妄议天下局势。”

王景点了点头,他要说的话已经说完,王允认不认同并不重要,自有张角兄弟用实际行动替自己说话。

王允一行继续向着洛阳进发,可这一路,让王景触目惊心。

曾读史书时,也见过“易子相食”,“饿殍遍野”等字样,可那不过是几个汉字,又怎与现实所见一样?

如果不是立场问题,又知道黄巾军的下场,王景凭着沿途所见之情景,都想闹革命了。

前方不远处,有一老者带着四五个孩子前来乞讨,正被王家随从驱赶。

王景来自后世太平盛世的测隐之心被唤醒,想着这要是有人用手机记录下来发到自媒体上,不知道多少网民会戳着自己的脊梁骨谩骂。而自己如果还生活在21世纪,免不了也会敲着键盘大骂自己为富不仁。

王景呵止随从,道:“可将我等行囊中的干粮分些与老翁。”

随从屁颠屁颠的凑上前来,道:“郎君,我们所携带的干粮恰好足够吃到洛阳,倘若分与他人……”

“此去下一个可补充干粮的官驿或者市镇还需多少时日?”王景问。

“照我们这等赶路,尚需三日才能抵达铜鞮。”一旁的王越说罢,饶有兴致的看着王景。

“可将我个人的干粮,分出两日份量。”王景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随从拿不定注意,转头看向王允。

王允双目微闭,冷冷的说道:“那么,再将老夫的干粮,分出两日份量与百姓吧。”

随从懵了一逼,心道:小的不是这个意思啊!

正郁闷时,王越也道:“王郎君真可谓是仁德载世,倒显得我冷漠了。”遂将自己随身所携带的干粮口袋拿了出来,扔与乞讨的老翁。

随从:“……”

大哥,我压根没看你好吧。

得到干粮的老翁率全家跪谢王允等,直到车马远去,才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王允对于王景分粮一事颇感欣慰,他倒不是觉得王景是个善良仁德的好少年就很满足了。关键是王越在场,他日去往洛阳,王越若随口提及分粮一时,可以给王景搏得一个好名声,这有利于他在官员名士之间受人待见。

不管这些官员名士是不是仁德之辈,但是他们总会给仁德之人好脸色,以此乃彰显自己崇尚仁德。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穿越三国之槊血纵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穿越三国之槊血纵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仁德载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