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茄子
上午放学后,小毛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带着他被通知可以参加竞赛的消息。
二姐和三姐还在堂屋里编织架前工作着,手中的砖块和稻草轮回地交织着。大姐在灶房里在准备着午饭,在案板前用力地擀着面条。锅底下木棍上的火,燃烧殆尽,留下一道灰烬,余下的半截木棍快要从灶口掉下来。
小毛见状赶紧走到灶前,把将要掉下的木棍塞进了火灶里,要抓了把麦秸秆丢了进去,将要熄灭的火灶又熊熊燃烧起来了。作为一个乡村的孩子,他从小在灶房里长大,虽然烧灶的经历不多,但见多了父母、姐姐们的烧灶时的样子,他无师自通,所有的技能都变得自然而然。
案板上圆圆的一块面,在大姐迅速而熟练的擀动下,很快变成了一张圆而薄的面皮,大姐甩动着胳膊,把硕大的面皮摊平,一层一层地叠好,然后左手压着面片,右手拿着菜刀有规律地切下面片,右手向前、左手退后,双手协作,咚咚而下,面片的上面则出现了一条条深深的纹路。大姐双手抄起面皮,随意的抖动几下,面片就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面条。大姐走到灶前,揭开了大锅盖,一个硕大的铁锅里,热水滚动,热气腾腾,似乎还漂着一星半点的油花。这个铁锅是母亲去年新换的,因为家里人口多,需要很大的锅才能盛得下六口人的饭。
大姐手捧着切好的面条抖动着下进锅里,小毛知道,这是为防止面条粘连在一起。来回三次,大姐才把案板上的面条全部下进了锅里,然后盖上锅盖。
小毛知道此时,应该加大灶火,让锅里的水再次滚沸,这样面条不会黏在一起。于是又赶紧塞了几把麦秸秆。
两分钟后,大姐揭开锅盖,用勺子在锅里搅拌了几下,然后把已经炒好的一大盘萝卜条一股脑倒进了锅里。
这是他们自己地种的萝卜,秋季丰收以后,他们会把萝卜、白菜等一起放在地窖里,这样在冬季没有其他蔬菜的季节里,这些菜可以应付一整个冬天。
小毛不喜欢吃萝卜,因为吃多了经常会放屁,有一次前天晚上吃了好多的炒萝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放了一个响屁,惹得同学好一番嘲笑。所以他更喜欢吃白菜下面条,但经历了今天的事儿,他不敢,至少今天他不敢再对做饭这件事上指手画脚了。但即便是他不爱吃的萝卜,但在配着猪油的翻炒下,吃起来还是香的。
大姐对小毛说,“你去南地里,喊爸妈回来吃饭。”
小毛看了下站在灶前的大姐,爽快地回答道,“好”,然后一股烟地踩着他白色的“保温鞋”向他们的“南地”跑去。
小毛家分到的土地,一共有四块,一般是按照土地在家的位置方向命名,分别是“西北地”——也就是小毛上学要经常斜跨的地方、“南地”、“西地”还有一块因为被小河围绕,村民都叫“北张湖地”。除了“南地”,其他地块秋收之后都种植的是小麦。
而南地,则今年刚被开辟出来准备种“茄子”。这是小毛家从父亲的堂弟——大叔家学到的技能。大叔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毕业生。当初因为家里穷的原因没能继续考大学。退学之后,大叔开始在家里研究并试验各种经济作物。茄子就是他两年前试验种下的一种比较好的经济作物。两年间,据说他一亩地的收入将近达到1000元。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大叔赚到了钱,父亲、大伯、小叔他们都开始纷纷跟大叔请教种植茄子的问题。
大叔说,都是一奶同胞,别人不教,肯定教你们。
所以小毛家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在大叔的指导下,开始了种植了一亩地的茄子。
茄子的种植工序非常复杂,先要秋季开始育种,发芽之后需要分株移植到营养袋里,待1-2个月之后,到了冬季的时候,育苗长大,才能分种到田地里。
茄子怕冷,需要在田地里搭上温室大棚,大棚外面还需要覆盖一层厚厚的草衫。冬季雨雪较多,还需要在草衫外面再覆盖一层塑胶布用以保温、防止雨雪。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亩地的茄子上,怎奈,父母都是文盲,对温度、湿度保持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没有任何概念。所以,会一遍一遍地去请教大叔,而大叔总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着。小毛不记得有多少次,父母很晚才从大叔家回来。也因此,父母意识到学习和知识对一个庄稼人是多么重要,每次在记不得温度和湿度需要多少度合适的时候,还有不记得农药化肥的名字的时候,母亲都会转过头告诫小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我跟你爹一样成为睁眼瞎”。小毛每次都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父母每天都会在这块地里呆着,茄子已经种植上一个多月了,已经扎根慢慢成活了。当第一棵茄子开出第一朵花的时候,父母高兴得笑了一整天。几个月的心惊胆战和日夜操劳,终于看到了一点新的希望。
但是风雪来得紧,温度比往年更冷,母亲担心只盖一层草衫无法抵御风雪,跟大叔请教后,准备再编织一些草衫盖在大棚上面。
这几天,他们开始命令二姐和三姐没日没夜的赶制草衫,尽快盖在上面,这样温度够了,茄子也就长得更快了。
二姐和三姐都是聪明的孩子,手速快,经常一天就能赶出一条十几米的草衫,也因此,二姐和三姐创造的成绩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