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石镇百丈潭,印封日月泉

第05章:石镇百丈潭,印封日月泉

百云县位于隆城市西南方向,龙潭镇又位于百云县的西南方向,三市交界,山林耸立,九泉汇流,传闻此地常有仙人修道,后有全真教道士落观于山上,名曰南天观。镇中心有泉水汇集成潭,名曰龙潭,此镇也因泉而名。相传此潭泉水千余年来从未枯竭,掷币其上,浮而不沉。潭水南测有石砌龙头,泉水从龙口涌出入渠,汇流北上。

龙潭正北百余步便有一龙王庙,屋檐古瓦残片,青石垒砌城墙,庙门石柱悬匾,上联:龙从百丈潭中起;下联:沈在千重岭上飞。庙前,左右各立古柏一棵,一棵盘旋而上似入云霄,一棵七叶同株茂若巨伞。龙潭深不知几丈,泉水澄净若空,潭中黑鲤潜游,与其他地方鲤鱼不同的是,这的黑鲤闲适至极,静若水墨。据居住在龙王庙的道长所言,此鲤无人喂养,年岁已无人知,少则数十载,多则百余载。潭底有一形态奇异石猴。传说此石猴之下有一泉眼直通东海,千年前此地常有水灾与此脉有关,村民为解水患,求得仙人,将此石猴镇于池底,以阻断与东海之联系,自此之后未再有洪涝之灾。

龙潭镇深处山林之中,又有美泉环绕,算得人间圣地,按照常理来说,应当是人丁兴旺,往来风声之地,但事实却非如此,这是一个被遗忘了的角落。这里有一种特有的朴素,牛车和驴车悠闲地走在柏油马路中间,这在百余公里外的隆城早已绝迹的场景,在这里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坐拥绿水青山的龙潭镇如何破除贫穷的封印,成了历届镇党委政府的职责使命。然而,大多数的被组织安排过来的镇领导都不愿意来这里履职,也没有破旧立新的能力,几任镇党高官来这里平稳过渡一下就离开了,在小镇的发展历史上留下几张空悬的大饼。

对于贫穷,乡间还有一个说法,与龙潭镇的封印传说有关。传说,龙潭就是东海的一口泉眼,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有蛟每逢海事大学放暑假,都会组团到人间游玩,所经之地必是暴雨如注、大水漫堤,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一日,有位道长游历至此,见哀鸿遍野,便询问流浪的枯瘦老者发生何事。老者将年年洪涝之灾诉与道长。道长望着远处,若有所思。等他定神过来,他从行李箱中掏出一柄定位仪——看上去像是“司南”。往后几日,他每天托着定位仪在村落里巡查,时不时地掐手指数数,最后选定山腰位置搭起一个茅庐,看样子是要定居于此。

有人问道长定居于此的原因,道长只是捋着被时间染白的胡须,笑而不语。又一日,道士下山了,收了几位壮劳力一并回到了山上,从山巅“一线天”处,寻得一宛若猕猴巨石,抬至茅庐中。再过几日,再请壮劳力上山之时,巨石已真得变成了一尊石猴,活灵活现,众人按道长安排,将其抬至潭水前。道长临潭摆上案几,几道咒语念出,石猴竟“噗通”下水,上下震荡数下,缓缓沉入潭底,喷涌如柱泉口忽然平缓下来,化成串串珍珠往上窜。

村民左顾右盼,不知所以。只见道长情绪舒缓,捋了捋胡须,从案几上提笔蘸朱砂,在潭边青石上“龍潭”二字,从此以后此地再无水患。村民见太平局面,无不欣喜若狂,纷纷上山拜谢道长,但却不知其踪迹,只留下了一座茅庐和几块石碑。不久,又有道长云游至此,向村民打听老道长的下落,道长听闻暗自伤神,对村民道:“师傅恐已仙逝。”后来,这个道长在村民的帮助下,修茅庐为观,取碑文为名“南天观”,上观星辰,下望龙潭。后有一日,天降星陨,在南天观前击出两口泉眼,一泉圆圆如日,一泉弯弯如月。道长见此,悲喜交加,喜则是因为此泉日月辉映,千年安详太平;悲则是得此召者,亦将与世不争,千年不见繁华。

传说总是神乎其神,但终归还是传说。不过,此地确盛行道教文化,常有道士游历至此。穷山僻壤,穷苦也不足为奇。当年,在农林税没有减免的时候,这里因山地果园较多,镇政府腰包还算阔绰。后来,农林税取消,其他镇子跟着改革开放浪潮兴办企业,但龙潭镇却连一个像样的企业都没有,税收贫乏,穷的叮当作响,财力连公职人员的工资都无法负担。经过四五届镇领导班子坚持不懈的努力,山林、水库、龙潭景区承包经营权等能卖的都卖了,但穷困潦倒的局面依旧,镇子从早到晚、从年头到年尾始终保持一种淡然的沉寂,数年未曾改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时光稻草人之重回二时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时光稻草人之重回二时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05章:石镇百丈潭,印封日月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