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第十一章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张廷重是在母亲李菊耦去世三年后结婚的,娶的是清末任长江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广西盐道黄宗炎的女儿黄素琼。(1893――1957)(后来觉得名字不够浪漫,出洋时自己就改为黄逸梵。)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和她母亲黄素琼22岁结婚的,当时结婚时是人人称羡为的“金童玉女”,门当户对,才貌般配。

黄素琼是美的,敏感优雅,身材窈窕,体态轻盈,高鼻深目,簿嘴唇,有一点像外国人,也有点像拉丁民族,黄家是明朝时从广东搬到湖南来的,可能有南洋混合血统,头不大黑,肤sè也不白,并且周身散着一种罗曼蒂克的气质,佻脱灵动。并且更多地承袭了湖南人的勇敢,她自己也总是说湖南人勇敢。黄素琼的脾气也像外国人,虽然缠着一双小脚,却推崇西式教育。黄素琼尽管出身在这传统官宦世家,思想上却因为清末民初mínzhǔzìyou气氛的渲染而极为开化,是那个时代的新女xìng。她不甘于深闺宅院里传统妇女的生存方式,渴望能与一个志同道合、mínzhǔ新chao的伴侣,共同营建完全不同于祖辈的新世界,还拜了师傅学油画,跟徐悲鸿、蒋碧薇这些个社会名流都很熟识。

我们来设想一下,怎样的世界才能够装下这样的女子???我们是无法相信她会安静地坐在一个满清遗少家里做少nainai的。是的,她是无法安静地守着一个满是烟雾飘绕的、落没的、沉寂的、陈旧的遗少家庭。是的,她的丈夫家里就只有这些:姨太太、戏子、吗啡、赌具、裹小脚的老妈子,终rì不散的鸦片烟,还有无事闲坐打秋风的烟客......这些都是丈夫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道具。她一天比一天更无法忍受丈夫的浪荡与颓唐,也一天比一天更向往国外的zìyou与文明。在她所嫁的这个门当户对、诸样般配的丈夫在思想jīng神上与她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个接受了新式教育、聪慧漂亮、洋溢着时代朝气的妻子的映衬下,张廷重从旧家庭中带出来的老气横秋的遗少气息和恶习重重的公子脾气更加绍然。

可是,张廷重身上虽然带着没落贵族的陈腐味,但出身洋务世家的他,也并非不懂新思想、新观念、新的价值观以及新的生存方式。张廷重也并不拒绝那来自国外的洋“文明”,然而,他的取舍却与妻子有着不同的选择,他也喜欢吃国外进口的芦笋罐头,注重购买国外生产的各种新式的汽车,他看西洋小说,也看翻译小说,欣赏他们的zìyou自主、没有羁绊的思想,购买大套的《胡适文存》,看胡适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大力批判,而自认与黄逸梵是同道中人。(张爱玲后来爱看小报也是得自父亲的习惯)张廷重也给自己取了个非常时髦的洋名字,叫“提摩太.netg神生活却又完全是清贵遗风――他享尽了父亲张佩纶的荣华富贵、尽得了父亲的风流倜傥,却没有继承父亲张佩纶的铮铮铁骨、和父亲的才华横溢。没有继承父亲张佩纶对妻子的一片绵绵柔情,和对子女的拳拳爱心。在张廷重身上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图书馆里找遍了所有的历史资料文献都没有找到“夫妻恩爱”“父女情深”的踪迹,(在与张爱玲的父女之情上,我崇尚“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传统,苦苦追寻着我想看到的“父女情深”的踪迹,终于找到一丝踪迹。这是后话)张廷重有的只是不停的同妻子争吵,争吵,rì益升级的争吵,终至不可调和。致使妻子黄逸梵多次出走国外,到后来一生漂泊在国外,最后终于客死国外,成为我们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对于黄逸梵来说,缠足之辱大概是一生中最疼痛的记忆,所以她很喜欢到处飞。一双金莲,走遍千山万水,仿佛是在向命运挑战,向命运宣战......相对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女人来说,黄逸梵是一个dú1ì坚强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要求,在经济上也有着自己的dú1ì地位,(黄逸梵有着一份丰厚的陪嫁,一直由自己掌握着。)通常婚姻是改变女子人生的最重要举措,然而她的婚姻又是这样的失败。但她不向命运低头,向她的命运开始了艰难的宣战......

黄逸梵的养母(大夫人)1922年在上海去世以后,黄逸梵就同孪生的弟弟黄定柱把祖上的财产全部分了。(除了丰厚的陪嫁,加上这次分的遗产,我想黄逸梵自己支配的财产一定不少吧。)弟弟黄定柱要了房产地产,而黄逸梵则分了些古董。每次回国再出国,就带走一两箱古董。黄逸梵也尝试着dú1ì,总是要借着卖些古董来做点生意,看看能否翻身。可是一辈子都没有成功。然而我们看出黄逸梵尽管崇尚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那么新的dú1ì也一定存在在她的思维里。最终,黄逸梵也没有从她所那么痛恨的古老传统里解脱出来,也更无法违背她的出身,她的一生的活计还是依靠祖先留下来的那点古董――卖了一辈子的古董。(出国一次带走一部分古董作为生计)

我想,每卖去一箱古董,黄逸梵应当都是十分自责而悲哀的吧,因为对于一个满脑子的新女xìng,新女权主义者居然没有别的办法过活。她那么地厌恶她的丈夫张廷重,可是却同她的丈夫一样地坐吃山空,和她的丈夫一样靠吃遗产为生的豪门子弟,他们两个,都避不开自己的出身。即使黄逸梵她去了国外,远渡重洋,那一切她痛恨的事物仍然存在于她的血液之中,到老,到死,永远也不肯放过他。

黄逸梵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她向丈夫要求自己的权力――要求一个正常的家庭、不想要丈夫的公子脾气、不想要一个抽大烟的丈夫。张廷重断然拒绝。于是黄逸梵心里时时刻刻地都在盼望着能有机会寻找着自己梦想和憧憬的zìyou天地。1924年,张庭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了,黄逸梵借口小姑子出国留学需要监护人为由,便偕同出洋。那一年,黄逸梵已31岁,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四岁女儿张爱玲,一个三岁的儿子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从这一天起,黄逸梵逐渐地失去自己的家、失去了自己的儿女,而且这个空白一生都没有得到填补。她这一去,开始了她一生的漂泊......

我们再回头来分析着这个“果敢、坚强”的黄逸梵,我们想象着如果她没有由自己掌握的雄厚的陪嫁和遗产,黄逸梵还能走出家门乃至国门吗???黄逸梵无视家庭的存在吗???黄逸梵不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吗???何况还是幼小的孩子!!!黄逸梵异常“果敢地坚决”地走出这一步,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足够的想象力......。时过境迁,只有黄逸梵自己才能够说得清楚自己的人生......

我想,黄逸梵的行为除了要冲破家庭的羁绊、离开这个浮华奢迷而死气沉沉的丈夫外,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是“新女xìng”的诱惑,和中国的月亮没有外国的月亮圆的诱惑,以及所谓国外“文明”的生活更加诱惑着这个不安分的女人,再加上她又有足够的资产供她去追求她所谓的梦想,去探险外面的世界,去挥霍金醉纸迷的生活......

我想,是她的出身造就了她,是那个时代造就了她,是她的前三代祖辈的单传让她和她的孪生弟弟独自享受了前几代人的全部财富,才得以使她成为中国的“出走娜拉”第一人。

然而,我认为张廷重、黄逸梵都是自私的,而黄逸梵更是自私:1.丢下两个幼小的孩子不管,不配“母亲”的神圣的称呼。2.中学毕业后的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伦敦大学,由于父亲和后母不给学费而被迫放弃,而黄逸梵的巨资遗产则是供她千山万水地去寻求那虚无缥缈的“文明”。3.两个幼小的孩子从4岁、3岁就开始过着痛苦的、灰sè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灰sè的记忆使这姐弟俩蒙上了一辈子揶揄的yīn影。4.张廷重还是非常爱着黄逸梵,每次黄逸梵回国都采取多种手段、形式、哀求,想留住他还爱着的妻子。5.难道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一对“金童玉女”连沟通、交流都不会???连牺牲、忍让、放弃都不懂???连宽容、教育、改变......这些字眼都不会去想,去用???总之,我认为,他们最爱的是自己,就像张爱玲在她的文章里说得那样:“人都是自私的,人其实最爱的都是自己。”

1957年8月,张爱玲得到了母亲黄逸梵病重的消息。此时的张爱玲,自顾不暇,哪有力量去照顾母亲,最让她尴尬的是甚至连买一张去伦敦的机票的钱都没有。一个月后,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伦敦去世,享年64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一章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