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有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第127章有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仪式感,它不是炫耀,不是附风弄雅装点门面,更不是打着生活需要仪式感的幌子去瞎讲究乱花钱。它只关乎生活中的一点小幸福。

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幸福感,绝大部分来自家庭里仪式感的培养。

01,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大多很自卑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除了先天因素外,更多的还是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的小天使。孩子的自卑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形成的。

70年代出生的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概念,生怕把自己的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于是爱在孩子跟前“哭穷”。

我们不否认,“哭穷”确实能让孩子懂得省吃俭用,但内心缺乏自信感却会伴随孩子一生。

“哭穷”式教育只能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不敢买自己喜欢零食,不敢要求父母看一场电影,不敢跟父母要心仪的衣服,甚至连过生都不敢跟父母要生日蛋糕。

肯定有很多父母会说,如果满足孩子诸多心愿又会养成孩子把重心不放在学习上,整天忙着“穷讲究”,“瞎攀比”。

所以很多父母把“穷养孩子”当成理所当然,要让孩子在童年多吃苦,以为懂得生活的不易,才更能促使他们用心学习。

事实上,从小生活在没有“仪式感”氛围下熏陶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穷思维”的脾性秉性,把自己封闭起来,怕与同学相处,严重的自卑心理就产生了。

自卑的孩子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而不是征服,这样的孩子能学习好吗?

要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给孩子一点“仪式感”吧!

02,拥有仪式感的家庭,亲子关系更融洽

仪式感,就是用一颗有爱的心去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仪式感使人神清气爽,保持心情愉悦的心情,与人关系更融洽。它是所有关系当中最好的“促进剂”。

一个家庭当中充满仪式感,那么夫妻之间的感情稳定,彼此珍惜,生活和谐。这样自然而然就会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幸福的成长环境。

对孩子的“仪式感”并不是说是形式上一定要有多隆重,而是在生活中增添有爱的印记。

比如孩子们开学了,给孩子在网上选一个中意的书包、文具盒,几十块钱就能让孩子爱惜自己的书包。新课本发下来,给孩子买上一个喜欢的封皮,或者为孩子设计一个漂亮的封皮。

花钱都不多,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份小小的仪式感,那种幸福甚至能记上一辈子。

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忆起父亲帮我们折叠书皮的情景。煤油灯下,父亲早早地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几张报纸或者过期的画报,把它们裁剪成几张书皮包装新课本。那动作一板一眼、有条不紊、干净利落,一折一叠是虔诚,是爱心。

这其实就是一种亲情的传递,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比语言上的一句“爸妈爱你”来得更动人心。

一份亲手制作的零食花束,一个开心地拥抱,一次简单地郊游,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却能为平凡的一天赋予特殊的意义,亲子关系自然变得很融洽。

03,

拥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更有出息

在“仪式感”中成长的孩子,不仅会培养一颗出强大富足的心,还会对生活充满善意和期待。——邹謇

有一次去同学家里做客,朋友9岁的女儿从花园里搬来一盆小栀子花放在书桌前,然后就开始做作业。

我感觉很好奇,同学就说∶“一开始孩子静不下心去做作业,我就在书桌上摆一盆她先喜欢的花,这样的目的是先让孩子在书桌前坐稳的习惯。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自己选一盆栀子花摆放在书桌上。在花香中做作业,都不用大人盯着。”

相比起那些一脸严肃监督孩子学习的家长,同学的做法无疑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家长让孩子学习,无论讲多么有理的大道理,都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最后的效果往往都不尽人意。

一个小小的仪式感,就能让被动变主动,只有主动人,才会保持一种你想象不到的专注和认真,才有凡事可为。

父母们给予孩子的仪式感,为他们做事铺下好心情,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美好的存在,会使孩子们更加有动力地去完成,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后记∶

生活和生存之间仅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差。

父母都期望孩子过得好,这份好并不包括生存,而是生活幸福美满的样子。

在仪式感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哪怕是苟且,也能给予自己一份小小的仪式感,把日子活出诗意。

所以,即使父母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点时间陪他们一起感知生命中的小确幸,领会活着的一些小乐趣。

这样,你的孩子才有机会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小故事,小道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小故事,小道理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7章有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