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北方账目
朱榑回到皇宫,刘伯温要养病,这几日不会进宫了,他要先去一趟坤宁宫。
马皇后对待开国功臣很好,尤其是如今如履薄冰的刘伯温,又不能派人去探望,朱榑要把这个消息告诉马皇后。
走进坤宁宫,朱榑看见达定妃在给马皇后梳头。
他走到马皇后身后,“娘,母妃,我去看过刘伯温了。”
“我听说他病的很重?”
马皇后转过头。
“是啊,我知道娘挂念他,亲自将药送到他院里,看见他喝了,才回来的。”
听朱榑说刘伯温喝了药,马皇后才稍微安心一些。
朱榑从坤宁宫出来,准备回自己的小院子用膳,穿过交泰殿时,看见朱棣正在训斥一个小娃娃,肌肤粉嫩,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大眼睛。
是朱梓。
“兄长!”
朱梓仿佛看到了救星,跑到朱榑的身后,探出半个脑袋,惧怕的小眼神始终望着朱棣。
“你这个怯弱的家伙!”
朱棣严肃地叱责。
朱榑本来不打算管,可身后的小傻瓜死死拽住他的束带,腿还缠上了,看来是真的害怕极了。“六哥,四哥让我去打人……可我打不过他。”
朱梓小脸微红,昂着头,奶声奶气的对朱榑说道。
别看朱梓如此胆小,后世的朱梓好学礼贤,不像他哥哥们胡作非为,封国在长沙府,相比于其他几位兄长而言,他的封国鲜少有欺压百姓的事情传出。
见状,朱棣更气了,“父皇当年说,杀尽江南百万兵,气魄都让你丢尽了,他骂你母妃,还说你是贼子,你怎么还能退让!”
宫里有一个关于朱梓的谣言,当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接纳了很多出众的女子,宫里传朱梓是陈妻子阇氏所生,是陈友谅的儿子。
实则朱梓的生母是达定妃,达定妃和阇氏实则不是一人,宫里很多孩子都是马皇后带大的。
朱棣伸手就把小朱梓拉出来,仿佛抓小鸡般拎着小朱梓去大本堂。
朱榑平日是不屑于管这些事的,但刘伯温的事已经告一段落,正好眼下无事,于是跟过去看看。
因为他也想看看,是那个嫌命长的小可爱。
敢在皇宫中说出这样的话,不想活了?
且,眼前的小傻瓜,是他弟弟。
“四……四哥,就是他。”
朱梓宛若黏人的鼻涕虫,挂在朱棣的腿上。
等看到欺负小傻瓜的人,朱榑就感觉不奇怪了,因为这个人是朱守谦。
朱元璋处死朱文正时,朱守谦已经懂事了。
朱棣按着朱梓的脑袋,把他推开,看向不远处的朱守谦,“朱守谦,父皇当年没有将你一起处死,还给你封了爵位,你不感激父皇的恩德?”
“呵,我不要他封……”
不用朱榑动手,朱棣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也不怎么畏惧礼法,年长的皇子都不喜欢朱守谦。
因为朱守谦无时无刻都在想报复朱元璋。
仗着受朱元璋宠爱,经常告皇子们的状,朱樉、朱棡和朱棣,以及朱榑都尤其讨厌他,因为他们四人是被告的最多的。
朱榑不怀疑,朱棣早就想把朱守谦揍一顿,眨眼间,已经动起手来了,朱守谦喜好风月,体格远不如朱棣。
宫廷里到处是检校。
于是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三个藩王被宣到奉天殿。
在奉天殿里,朱标看着两个弟弟和朱守谦,但他没有急于发言,禀报道:“父皇,今年的赋税,儿臣已经催促户部尽快核对。”
朱元璋放下豪笔,赋税是大明国力的最直观体现,看着户部账目从开朝时的几千两,到三万两,再到七万两。
他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户部初步拟算过了吗,钱粮、军需、缎匹有多少数目?”
“江浙的主官早已将账册送到京城,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恐怕还需月余,儿臣会催促他们快些。”
“催促户部快些,先把江浙的给咱看看。”
“是”
听完朱标的禀报,朱元璋目光扫过三个藩王,一言不发,却又仿佛说了千言万语,就连朱棣在这样的平静目光下,也在心里打起鼓来。
朱守谦是侄儿朱文正的儿子,朱元璋对这个侄孙十分疼爱,他的眼神停留在朱棣身上,板着脸道:
“看看,你把人打成什么样了!”
“父皇,是他……”
朱棣想了想,却又不说了。
这时,奉天殿门前探出一个小脑袋,朱梓屁颠屁颠的跑进来,昂着脑袋,灵动乌亮的大眼睛看着朱元璋。
“爹爹,是他欺负我,四哥才帮我出气的……是他骂我的母妃……”
在宫中,小皇子称朱元璋为爹爹。
朱元璋扫了朱守谦一眼,心中难免有怒火,很快,怒火被压下去,这是他大哥一脉仅剩的亲人了。
他看着朱棣和朱守谦二人,冷冷道:“去抄昭鉴录,把宫里的水缸抄干,派人盯着他们,抄完给咱禀报。”
“是。”
他厌恶兄弟相残的行为。
朱榑连帮凶都算不上,他去的时候,朱棣根本不给他动手的机会,朱元璋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并没有惩罚他。
朱元璋此时的心思全都在年终结算上,把朱榑四人都赶了出去。
出了奉天殿,朱标拉住三个弟弟,皱起了眉头,说道:“四弟,铁柱很快就要到封国去了,你们就不能再忍耐一下吗?”
“他蒙父皇的恩荫,怎么能说出那样的话!”
“四弟!”
“大哥就是太纵容他了,他才敢这样轻视我们!”
朱棣愤然转身,气呼呼地走了,他认为朱标太过于儒弱,没有父皇的胆魄和气势,总是向着别人说话。
望着朱棣的背影,朱标有些无奈的说不出话来,此时,只有朱榑还在听着,而小傻瓜朱梓抱着他的大腿,显然无法理解兄长们为何生气。
朱榑突然问道:“兄长啊,父皇催你要今年的赋税结算?”
“嗯”
“如果数额有偏差,会如何?”
“父皇最痛恨贪官,自然是不能出错的,不过账册太多过于繁杂,难免出错,我会仔细核对不让它出错的。”
朱标心里欣慰,兄弟们都不会关心朝政,其他弟弟要么懒得理会,要么只对弓马刀槊感兴趣。
不过,朱榑的话倒是提醒了朱标。
如果出现差错,按照检校的刑法,父皇肯定会彻查源头,把那个“企图”蒙蔽上听的人,鼻子割了,然后剁成碎肉……朱标瞬间感觉他背负着官员们的性命。
回到东宫,朱标召户部尚书周肃,打算仔细核对每一笔账目。
周肃抱着江浙的账本走进来,向着朱标道:“江浙的账目,臣都核对过了,太子殿下快呈给陛下吧。”
“本宫再核对一遍。”
朱标认真翻看每一笔账目,户部账目是不许修改和涂画的,记录得很清晰。
很快,这两本账目呈现在朱元璋的御案上。
朱元璋一下子打起精神,一遍又一遍的翻着账目,看着节节攀升的数字,一股暖流,渐渐地自朱元璋的心底深处流出来。
“江浙两地官员,把咱的政令,执行下去了。”
朱元璋把土地分给百姓,他下旨,没有土地的百姓可以耕种荒地,不论这荒地的原主人是谁,今后都归他们,并免交税赋三年。
他当上皇帝后,没有兴修自己的宫殿,将徭役用在疏通水渠上。
“北方的账册呢?”
“北方驿道发达,的确不该比南方诸省晚,儿臣去问问户部。”
“拿来给咱看看。”
朱元璋如此急切是有原因的,天下赋税分为北方、中部江南和南方这三大块,看了北方大概就能预算出来了。
而且,北方军需代表朝廷的支出。
朱标命人把北方账册送来奉天殿,朱元璋静静的坐在御案前,这一次,他看到了纰漏。
朱元璋摇摇头,递给朱标,“军费是咱规定的,一万石粮食,可养四个士卒,这账册数目,对不上。”
朱标心中一凛,急忙凑过去,看到账簿上北平府的军需果真对不上。
朱元璋坐着,一言不发。
“儿……儿臣再去户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