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康乾盛世
第三章康乾盛世(本章免费)
不多时,一个三十上下的壮汉扶着一位五十少许的老人走进房来,身后还跟着那个女子,脸上红晕依旧未消。虽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可看到那汉子脑后拖着一条粗亮的辫子,梁明依旧禁不住一呆。不过转眼间就已回过神来,他心知那壮汉定是他的救命恩人,那老妇人绝对是壮汉的娘,而后面的女子应该是他妹妹了。
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浸个透彻的梁明很会来事,竭尽全身气力挣扎着坐了起来,俯首拜道:“小子梁明,拜谢恩人。”
那娘俩都是敦厚人,老妇人搭扶在儿子胳膊上的手一松,双手虚抬说道:“这是应该的,世上那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小哥千万不要客气。”
说话间,那壮汉已经搀起了梁明,小心的让他需靠在床头,说道:“那来的这些虚礼,你身子还带着伤呢?可要好好将养着。”
待梁明靠好后,那女子已经搬来了一个凳子小心的扶着老妇人坐下,看来这个可亲的老人家身子骨不是多好啊!
“老身姓朱,夫家姓王,这是你大哥,单名一个石字。她本家姓柴,是你大哥媳妇儿的妹子,平日里在这照顾老身,唤作璐娘。你就在这里安心将养,有事待全好了再说。”说着让王石从墙角拿来一个竹篮,放在了梁明的床头,“这是你的东西,自己看看啊”。
梁明早就看个清楚,里面就一样——指南针,准确的说是他动手改装过的指南针购的一个军用防水的指南针,他又在背面按了一个测风仪,表面是锰钢的,很结实的。出事时梁明记的是挂在腰间的,看来被雷劈过后就只剩这一件东西了。
梁明自然不会这个时候拿来看,他也顾不得这个指南针,了解当今的实况才是他的头等大事。在他的优秀演技下,满口谢意的梁明很快就赢得了王家的好感,而他也套出了自己想要的。
时间——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初九。
地点——山东登州府荣成县威山镇最东面的一个村子——成山庄。
应该说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谈话,但梁明总感到王朱氏有些话要说,但像是有什么顾虑。临近结束时,王朱氏再出露出了欲言又止的神情。
梁明也是不解,虽然自己脑袋只有几根发茬,可也没什么奇怪的。在清朝,光头的可不止和尚,寻常百姓也有秃着脑瓜的,虽然大多是些问题人物。难道,王朱氏怀疑自己是……
这个结可结不得,现在的情况决不能让他们误会,梁明转瞬间就做出了决定。
“大娘,你有什么话尽管问,我还会满你们不成?”梁明还特意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显得很是坦然。
王朱氏闻话神色一松,口中语气却很是严厉:“你小小年纪怎么干上了那不要命的买卖!那海上还真有金山银山等你们抢不成?这次好了后可不能再下海了,要是老家回不了,就落户在这里。有人问起便说是老婆子的娘家侄子。”
梁明听的又是好笑又是感激,不过这难不倒他,就在谈话当中他已经编好了一套说辞。不过让他想不到的是王石的态度,只见他很不在乎的向梁明摆了摆手,说道:“这小兄弟听口音是河南人吧?”根本不用梁明回答,他接着说:“现在这年月,能活下的谁会做那不要命的买卖。三十二年,河南大旱,这个小兄弟该是那是逃难来的,都是为了活命,跟孩儿倒弄私盐一个样子。”
梁明听的是目瞪口呆,贩私盐,这可是绝对的死罪啊,怎么说的如此轻率。但不管脑子怎样转不过圈,梁明还是要“澄清”事实的。
“大娘,王大哥,你们误会了,梁明绝非海匪啊!”做出一副吃惊至极的模样,梁明大声叫道,紧接着道出了一番让人落泪心酸的说辞。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梁明是河南陈州府人,两年前河南大旱,但他家中本就穷困正处于生死之间时,他的一个堂院叔叔来到他家里,和他父亲谈了一夜。第二天,他们就随着他叔赶了几千里到了东北,由吉林进了朝鲜。安住于汉阳,也就是朝鲜的首都汉城。
紧接着他就随着他叔干起了贩货的买卖,从吉林进货经朝鲜转运至倭国。之所以变成了这样是因为他家运气较好,几次往返都没出岔子,盈利颇盛。结果先前买通的一个朝鲜官员红了眼,想从中加上一份,被拒绝后便暗中下了狠手,不但父母命丧异乡,挣下的家财也被贪墨,就连他跟他叔也被追捕。只得乘船横渡,却在途中遇到了暴风雨,船被天雷击中,他叔叔命丧当场,他也是命大这才逃过一劫。
这番说辞若是放在21世纪,不要说眼泪屁都不会有人放一声,可在这个年月却是很能打动人的。这不,王朱氏和柴璐娘眼睛都红了,王石也是连连安慰,却不知梁明伤心欲绝的外表下正在奇怪,什么时候自己的演技这么棒了,当年没报北影真是亏了,就凭着演技不拿个小金人还真是遗憾!
经这么一来,梁明可以感受到双方的情意更厚实了,王朱氏已经发下了话,梁明就是他的亲侄子,那是准备给他落户了。
王石也没别的话说,权当是多了个兄弟了。他是独苗一根,老两口就他一个孩子,如今算是冒不禁的多了个义弟,虽有些突然却也高兴。当即叫来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四岁大,名字叫王虎;女孩三岁,没大名,就叫个妮子。给梁明磕了三个头,这算是定下了情分,往后说出去梁明就是自家人了。他也算是人生不顺了,父亲死的早,母亲体弱多病,老婆在生女儿后落下了病根,前年走的。
当晚,王石将几个亲近叫了过来,有他的一个堂弟,王东;妻弟,柴坤;过命的兄弟,陈兴。
梁明虽身受重伤,依旧敬了四人一杯,五人凑在一起一直闹到了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