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乞人一梦
杨乞儿浑浑噩噩睡去,醒来时发现眼前一片黑暗,感受着包围着周身的那种莫名的温暖,感受着耳边若有若无的低语,杨乞儿心中纵有万般疑问,却也沉迷在了那舒适的安逸之中。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这个当今社会最大的哲学难题依旧沉浸在杨乞儿心中。
这段时间,他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那片温润的安详里静静地等着,等着。他从没有想过为什么等待,也从没有想过等来的是什么。
醒来又睡,睡了又醒…
或许是弹指间,亦或许是千百年,沉睡的安逸忽然变成了那种刺骨的冰冷,围绕在周身的温润不复存在,耳边的低语变成了豪爽的大笑。
一切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晋王府自从多了个小王爷后,整个王府从此就失去庄严与肃穆,伴随着整日的鸡飞狗跳,不是这名侍女被撒了一身灰,就是那名侍从摔了个四仰八叉,每天不断的有各种各样的“怪事儿”发生在晋王府。
日升日落,小王爷终于满六岁了。
赵国国法画方圆,大燕忠孝谓两全。
十国大地,燕赵两国国风可谓是领众国之先,大燕重孝道,国民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乞人奴仆,无不以忠为先,以孝为尚。而赵国则重法典,大到国法家规,小到一针一线,均有其完善律法,且不可逾越。
赵国国法有言:“童子岁过半纪,当识文学字。”
赵国国法虽讲究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这识文学字之典却仅仅是上层建筑的男童之权,若说平民百姓,并不在此列;故一般农家孩子半纪之年通常跟随长辈去到田间地头或是蚕屋织坊打些下手;而城郭之中平民百姓则大多嬉戏于街头巷尾,乐得自在。
这晋王府的小王爷自然不能例外,遵赵国律法,六岁年一过,出了正月便被带到府城书院。
小王爷调皮,六岁前教什么都不学,同窗师兄弟多多少少都会认几个字,再不济也能写下自己名字,唯独那晋王府的小王爷才无所成、目不识丁,自然不得先生喜欢。
再说这教书先生,身形纤瘦,眉清目秀,盘发于脑后,竟是个女先生。
据说这女先生曾是王上钦点门客,亦是当今太子爷启蒙恩师,半年前被晋王借调到郡府书院,专门为了教导小王爷。
女先生约莫三十几岁,整日一身素袍,身无装饰,不苟言笑,一脸严肃。
这据说是太子爷启蒙恩师的女先生讲课十分严厉,坐卧不端,打手心;私下言语,打手心;损毁书籍,打手心;功课未完,打手心;问而不答,打手心。等等等等,诸多规矩,小王爷亦是被打了无数次,甚至与父王告状还被王爷打了一顿。
自此,晋王府的小王爷再也不敢于课堂之上嬉笑打闹,日日口不绝吟,识言断句,不敢有分毫懈怠。
同窗孩子们个个都识得几个字,唯独小王爷初始什么也不会,教什么也不学,女先生不喜与他。虽此子贵为赵国王室,但这女先生连太子的面子都未曾给过,更何况一个小王爷?
也算是小王爷自幼聪慧,即使目不识丁学的却也比寻常孩子快的多,女先生由开始的不甚喜欢慢慢对小王爷的感官有所改变,之后那小王爷竟然以七岁之龄吟诗作对,看的女先生欢喜不已,不久便正式收徒,为女先生座下三弟子。这二弟子自然是赵国太子,至于大弟子外界无从所知,女先生也未曾提起。
这一晃便过了十年。
这十年里,那小王爷仿佛忘记了自己本名杨乐,忘记了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也忘记了寻找回家的路。
于郡府学业一年后,小王爷便跟随女先生辗转十国各地,饱读经文诗篇,博览群书,满腹经文。又游历四方,走遍八荒。且结识各路英豪,习得一身武艺,仗剑而行,好不洒脱。
这九年,晋王府的小王爷走遍十国土地,从终年飘雪到四季如春,从喧嚣闹市到幽静村庄,看遍了人情冷暖,看遍了盛世浮沉。
头三年,女先生驾晋王府的马车领着小王爷到了北漠雪地。
大雪铺天盖地,当年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因晋王府马车之故,所到之处无不是珍馐玉露,扫街以迎。而在得知车上之人为晋王独子之后更是恭敬无比。宁可饥一城之人不敢缺王子一餐。
这三年,小王爷知道了什么是权势,什么是地位。
中间三年,女先生遣散随从,让马夫独自赶车回王府。又买来两匹骏马,与小王爷一路南下。
这一路诸多占山悍匪竟均斩于女先生剑下。
此时小王爷才得知女先生竟是武艺高绝!
小王爷年方十岁,正是练武的好时机,三年里跟着女先生风餐露宿,劫富济贫,学得了一身好武艺。
这三年两人从未透露身份,游历与世间,行侠仗义,好不乐哉。
三年间,两人在民间名气大盛,百姓误以为二人为母子,便美名其曰“母子双侠”。
这三年,小王爷懂得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洒脱。
最后这三年,女先生卖了两匹骏马,又将随身软细施舍给路边乞人,徒步带领小王爷继续向南。
南边就是昌漓。
昌漓美如画,女子温婉惹人暇。
昌漓商贾甲天下,女先生女扮男装,带着小王爷混进了富商船队,身无软细,只图一碗活饭,便卖了力气,丢了尊严。
小王爷年少力小,女先生身形瘦弱,不多几天便被管事赶出船队。
为求生计,不得不于港口街巷给人跑腿卖力。
匆匆三年,小王爷没有领略到昌漓美景,也未曾感受过江畔妙曼。但小王爷读懂了人间疾苦,明了了盛世下底层百姓的生活百态。
这三年,小王爷明白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
这一年,晋王府的小王爷终于是重回府守。
晋王爷双鬓斑白,目露沧桑。
见到历练九年的小王爷大喜,设宴全城。
同年,有传大燕北上伐赵,赵国疆边失守,大燕一路北上直指赵王城,晋王爷点兵十万勤王,任命小王爷督军南下。
女先生顾忌二弟子安危,先一步快马加鞭直奔王城,随后不知所踪。
小王爷率军十万却遭越、鲁两国伏击。
十万晋王兵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越、鲁两国合而围之,以矢击之。
晋王兵没(mo),十万大军悉数被俘,三千近卫死伤过半,护卫小王爷北上退守晋地。
千数兵马历经万险逃至晋地得知王城被破,王室全族被奸人所害,晋王悲痛欲绝遂自缢梁上。
晋地此时已被越、鲁合占,小王爷于晋王麾下死士掩护之下率千余兵马西出十里关,消失在了苍茫山峦之中。
自此,赵国灭亡,大燕占地一半,越、鲁二国占据另外一半。
十国之中,数燕、赵两国强势,后秦国师曾言:大燕强赵联手,我等八国危矣!幸哉此两国不和,纷争不断,得以苟且。
赵国国灭,十国之地唯燕独大。
大燕势大,越、鲁两国与大燕没了赵国缓冲,矛盾骤然激发。
鲁国占地刚与大燕接壤,大燕顺灭赵国之势南下伐鲁。
越国深知唇亡齿寒之故,派兵增援,可怎知派去的大将军竟是大燕奸细,双面合击之下,鲁国亦步入赵国后尘。
越国大军悉数倒戈,越王不得已归顺大燕。
自此,赵、越、鲁三国消失在了这苍茫十国大地。
十国战起,巴国吞并齐国却又被后秦所灭,郑国与梁国合作灭卫国,后三国又联手对抗大燕。
可大燕兵雄马壮,三国节节败退,不得已退入伏连以西,休养生息。
十国之乱至此结束。
大燕雄兵百万占据了十国之地最为富饶的东部,三国只能苟且在伏连以西,与西蛮争夺土地。
十国大势已定,虽大燕欲一统天下,但奈何想越过伏连山脉唯有一条路名“十里关”。
十里关乃伏连山脉一峡谷,长数百里,最宽处仅有十里。峡谷蜿蜒曲折,易守难攻,最窄处仅仅数十步,此处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大燕穿不过由三国联守的十里关,更跨不过伏连万里的伏连山脉,只能屯粮练兵,徐徐图之。
沧海桑田,百年时光匆匆而过。
这一日,昌漓陈姓老乞丐于江边捡到一名男婴,男婴身上有几两白银,本欲拿走白银弃之不管,可不知怎的,陈老乞丐鬼使神差的将其抱回了破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