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战争已经开始
外星人还没到地球,战争已经开始。
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显而易见,军方一方面全力打造斥力舰,意图抵御小行星于星空之间,另一方面强化地球的轨道防御体系,想方设法强化末端摧毁能力。
第一步就是建造一批轨道激光卫星。
这不是夏国的项目,也不是哪一个小伙伴的方案,而是一个国际合作计划,意在打造最强的激光防御体系,抵御外星人的入侵。
为此,各国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技术,实在拿不出技术或者技术已经落后的,那就出人出工出钱出原料,总之谁也别想置身事外。
燕京也是下了血本,直接以无线输电网络提供充沛的电力,因而这批卫星没有传统卫星那种大幅度张开的太阳能板,就只是圆滚滚的卫星,飘在轨道上很不起眼。
但是千万别小看这批卫星的威力,每一颗卫星的发射腔都是由数十个激光发射器组成的伞状凹面,只需要一瞬间,就能摧毁飞行中的导弹。
这已经是人类能够做到的最高水平,或者说,激光炮是人类武器库中,唯一一种合适的武器。
其他的粒子武器要么还造不出来,要么就是不实用,根本就上不得台面。
暂时还不清楚对外星战舰有多大威胁,但一门炮不行就五门,五门不行就十门,再不行就所有激光卫星一起齐射!
光炮防御系统不仅能在外星人靠近时御敌,如果长时间照射某一颗小行星,还能改变小行星的轨道,算是抵御小行星的一道防线。
不止轨道上建造光炮群,就连落舰山,也在月球上搞了一处光炮阵列,就是数以千计的激光炮整齐排列,通过齐射的方式增加射程。
但这东西的射程虽远,却还威胁不到地球的近地轨道,只能算给月球加个保险。
而且卫星飘在轨道上,战时生存几率相对较高,光炮阵列摆在月球表面,外星种只需要给一炮或者砸一颗小行星,就能把辛苦建造的炮阵摧毁。
所以落舰山只造了一处炮阵,就放弃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计划。
相比之下,电浆炮的威力更强,就是射程太近,实在是不怎么好用。
不过外星人已经把人类逼到了墙角,射程近不近已经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能不能摧毁外星人的飞船才是重点,所以各国造完了光炮防御系统之后,又在燕京的建议下搞了电浆炮防御体系。
电浆炮的射程问题,不是靠齐射堆积数量就能解决,它是电浆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有在轨的电浆炮,全部伪装成小行星……嗯,反正敌人的小行星八月就到,权当是摧毁小行星留下的残骸。
轨道和月球还只是防御计划的一小部分,大气层内的防御体系,才是末端防御的主体。
首先就是防空导弹,这东西发展时间最长,技术最成熟,可靠性也最高。
但小行星撞进大气层的速度比洲际导弹还要快,想击中没那么容易,也就夏国、老米和毛子等有限几个小伙伴有这个技术水平。
不过没关系,凡是有技术的小伙伴,家里的产能一般都不会太差,只是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需要全球供应链支持。
可在这个时候,谁敢不支持呢?
于是各国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使劲制造导弹就完了。
地面可没月球那么多的限制,说爆兵就是真爆兵,说爆导弹,那也是真爆导弹。
不止有固定的防空导弹阵地,卡车式移动发射、列车式移动发射、大山里的发射井、海上的舰船平台,甚至水下发射平台,只要能布置导弹的地方,统统纳入计划之中。
导弹也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布置,不仅考虑小行星的来向,还要把地球的自转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小行星从哪个方位钻进大气层,由哪个阵地的导弹负责拦截,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哪怕只能提高1%的命中几率,也要全力以赴。
还有自杀式无人机,这东西其实和导弹是一个意思,区别在于速度稍慢,但可以长时间滞空,属于导弹的有效补充。
为了能够干净彻底的摧毁目标,每一架自杀无人机都准备了微型蘑菇弹,就算直径几公里的小行星,也能一举崩碎,把撞击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再就是电磁大炮,这玩意属于末端防御体系的最后一环,一旦前两环失效,就要靠电磁大炮挽回最后的希望,一旦电磁大炮没能命中目标,就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是地面部队的组织安排,虽然危险来自天外,可地面也不能不管,一是防止民众因战而乱,二是防备海中的外星种趁机捣乱。
就连民众的反应也被各国考虑在内,挡住了外星人自然没什么好说,一旦防御体系崩溃,外星人大举登陆……哪里有武器装备,哪里有作战掩体,怎么打巷战,怎么打阵地战。
总之就是要在民众心里种下抵抗的种子,就算所有国家都在这场灭球之战中覆灭,也能为人类留下最后一丝抵抗希望。
万一次来又把外星人撵走了呢?
3月底,首艘斥力舰顺利下线,可在如何出航的问题上,又陷入了极度的纠结。
“来自小行星带的天体主要分为三个群体。”众人又一次聚集在会议室中,宫一丁指着太阳系的俯视图侃侃而谈,“第一群速度最快,目前的位置在这里,预计于8月底抵达地球;第二群稍慢,11月到;第三群刚刚飞越火星轨道,大约在明天3月抵达。”
他转身面对众人:“前面两群小天体数量不多,但非常分散,解决它们需要大量时间;第三群小天体数量很多,位置相对集中,不过外星战舰就跟在后面,想解决小行星,就得先面对外星人。”
听他这么一讲,大家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问题。
前两群看起来好对付,但这只是大致的归类分划,两群小天体之间还有很多零散的小行星。
也就是说,一旦斥力舰出航,就再也没有返回地球补给的机会!
从8月到明年3月,整整7个多月,斥力舰携带的燃料肯定不够,至少也要进行两到三次补给。
这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但前两群无非是多耗一点时间,第三群才是真正的重点。
只出斥力舰,必定不是外星战舰的对手,约等于主动送人头;可派遣战舰,又削弱了地球的防御力量,简直就是左右为难。
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毕竟出击与否,并不是落舰山说的算。
军方最后的决定,是为斥力舰增加两个外挂包,每个包里存放一架携带核弹的空天战机,作为对抗外星战舰的手段。
没人指望两架战机就能把敌舰怎么样,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试探一下对方的反应。
就这样,从3月底4月中旬,6艘斥力舰先后启航,飞往不同方向迎击小行星。
按一般人的想法,这些小天体来自小行星带,飞行方向肯定是垂直于地球轨道。
而实际上,外星种出现异动的时候,木星和地球还隔着太阳,外星战舰推动小行星时,位置也在地球的侧前方。
那些小天体脱离小行星带之后,一边绕着太阳公转,一边靠近地球轨道,二者速度不同,方向却一致。
如果把地球视为正常行驶的重卡,那么脱离小行星带的那些小天体,就是一队无视危险、急于变道的小轿车!
且双方都没有刹车,撞击已经不可避免。
斥力舰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以垂直方向脱离,而是在地球轨道之外同向伴飞,在即将遭遇脱缰的小行星时稍微变向,就能混进小行星群,从而实施干预计划。
从6月起,斥力舰先后靠近目标,以独特的斥力系统干预小行星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间,来自月球的补给舰,为斥力舰进行了七次补给,比原计划补给次数多出一倍有余。
8月,首批小行星即将抵达地球,空间防御体系、地面防御体系严阵以待,所有空间飞行器都做好了撞击准备,凡是能躲到地球另一侧的飞行器,全都调整速度避开星群。
包括舰队。
8月6日凌晨,第一颗小行星越过月球轨道,各国立即发布防撞击警报,所有民众做好避难准备。
半天之后,小行星出现在地球外围,各地民众已经提前进入防空洞或避难所。
但它的轨道受斥力舰影响,最终在距离地球9万多公里的位置掠过。
人类的底限是6.5万公里,一旦小天体进入这个距离,空间防御网就会立即开火,摧毁来袭的小天体。
接下来,更多天体飞向地球,但绝大多数都是一掠而过,飞向金星轨道。
12小时内,超过四百颗威胁巨大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其中只有三十余颗小天体越过6.5万公里线,被空间防御系统摧毁。
落入大气层的碎片超过四万枚,此后三天,全球各地的天空流星不断,就算是大白天,都能看到空中坠落的火球。
地面防御体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实战演练,将十几颗体积较大的陨星凌空摧毁,算是验证了地面防御体系的可靠性。
随后流星渐少,直到一个星期后,这场规模空前的流星雨才落下帷幕——从此以后,没人认为流星雨还有浪漫的含义。
最终落地的小行星只有一百余颗,落进城市的只有七颗,造成的损害微乎其微。
全球各地的民众无不为之松一口气,一直以来的担忧总算平复些许。
8月14号,流星雨还留下了个尾巴,首艘空天母舰通过验收加入现役,军方将这艘战舰命名为广寒号,纪念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座永久性科研基地。
洛图调任舰长,凌霄也离开落舰山基地,正式履任就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空天母舰,入役就是满截五千多人,人休息设备不休息,没日没夜的展开训练。
11月,第二艘空天母舰南极号正式入役,舰长刘雯雯,包括凌霄在内的两千多人转到南极号,两舰分别补充人手,以老带新,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至此,以空天母舰为核心、远征系战舰为主力的两大战斗集群正式成军。
这个时候,距离外星舰队抵达还有四个月,与此前发现的倒计时信号完全一致!
落舰山每月生产的战舰数量已经提升至三艘,但军方并没有继续组建新的舰队,而是将新战舰全部外售。
不是不想继续,而是剩下的时间太短,新舰很难形成战斗力,与其攥在手里,不如卖给其他小伙伴,哪怕打个辅助吸引一下敌人的火力,也能为主力分担一点压力。
随后的几个月,大毛、老米和欧罗巴联盟陆续收到燕京交付的战舰,而且他们本身也有不错的制造能力,在燕京的大力协助之下,先后建成数艘战舰。
只不过他们没有落舰山这么优越的条件,不仅建造成本高得离谱,舰上的大部分装备,也都是由落舰山提供。
到了这个时候,落舰山在蓝星小伙伴之间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大家的羡慕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实力不足的小伙伴倒是没什么想法,大毛、老米和欧罗巴联盟,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燕京,希望得到落舰山的协助,也在月球搞一座基地。
燕京的回复只有一句话:打完外星人再说!
这种时候还想着在月球上建基地,想屁吃呢?有本事就自己来,没本事就干瞪眼,还协助,老子又不是你爹!
11月下旬,第二波小行星抵达地球。
这一次,地球的准备更充分,各国事先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借此机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空间防御演练,摧毁途经地球的小行星一百余颗。
同步进行的地面防御演练,摧毁落入大气层的碎片六百余个。
第二轮小行星袭击的密度远不如第一波,但持续时间更长,大大小小的碎片不停坠入大气层,持续时间长达半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