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旧闻

第十五章 旧闻

老爷子见宋涛吃的正欢问道:“上午干完感觉如何啊?”宋涛边吃边说:“我现在总算知道武侠小说中为什么那些真正的高人都是些什么烧火的,扫地的,种田的人了,原来人家真正把修行融合在生活的一举一动中,时时刻刻无不在修炼,功夫自然深厚,我现在更加理解四念处的真谛。”

“好,就冲你刚才说的话你小子今天的苦就算没白吃,要不说是小隐于野,中隐于朝,大隐于市的道理,真正的高人都是在平凡生活中默默修行,也只有那些真正能安于平凡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这是种内在修养,更是种极高的境界。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展云舒。这是没有常年的生活经验的沉淀是不可能达到的心境。佛家也说,只有尝过极苦也能体会到什么是极乐。人生不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生死轮回是看不破红尘种种地。那些拿得起放的下的是高人;拿的起放不下的世人;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就是痴人了。你还年轻,以后还会经历很多的事,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师傅我只希望你把它们都当成人生经历,保持颗平和淡定的心,在尘世里体会修行的真谛,好吗?”

“师傅,别怎么伤感啊,凭您的身体可定还能活个几十年,我的孩子还等您抱呢。”“好小子,我是在给你说我的感悟,算了,知道你小子自己也知道,不说了,你边吃饭我边给你说点老前辈的事吧,毕竟你也进了武林这个圈子了,有些事早知道到点好。”“好,您说吧。”

“远的我也没经历过,我就给你说说民国时期的几个最著名的几个国术宗师的情况吧,我的功夫也是从他们那里传下来的,他们也算你的祖师爷辈的人,你好好听听。”

“先说咱形意的祖师爷神拳李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河北深县人。李洛能先生是中国武术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心意**拳基础上,吸收道家的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将“心意”改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开始,形成了养生与技击并行不悖的中华武术名拳。在当时,李先生被称为“神拳李能然”。在咸丰、同治年间,与八卦拳之董海川,太极拳之杨露禅,鼎足而三,为心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武术之领袖,威震武林。

他一改过去的保守思想,广为传艺,重视文人与上层人士作用,并加强对外广泛交流研究,各方人士争相求艺,因此,形意拳名家竞出,名传四方。其入室弟子称为国手者在山西有: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四人;河北有: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恒等,这就是山西心意拳武术史上,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八大弟子各有传人遍及全国各地。”

“然后是形意拳一代宗师郭云深,讳峪生、字云深,直隶深县马庄人。幼年好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后遇李洛能先生,谈及形意拳术,形式极简单,而道理则深奥,先生甚爱慕之。能然先生,视先生有真诚之心,遂收为门下,口传手授。先生得传之后,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朝夕习练数年十年。能然先生传授手法,二人对手之时,倏忽之间,身已跌出二丈余,并不觉有所痛苦,只觉轻轻一划,遂飘然而去。先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术三层之道理,以至于体用规矩法术之奥妙,并剑术刀枪之精巧,无所不至其极。常游各省,与南北二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广,阅历颇多,亦尝戏试其技,令有力壮者五人,各持木棍之一端,顶于先生腹,五人将足立稳,将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壮年人一齐腾身而起,跌坐于丈余之外。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所以先生遇有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无论何物,来的如何勇猛速快,随时身体皆能避之。先生熟读兵书,复善奇门,著有解说形意拳经,详细明畅。先生怀抱绝技奇才,于北数省教授多人,后隐于乡闾,至七十余岁而终。”

“再是一代宗师尚云祥,字霁亭,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铁佛脚”之称。又号“半步崩拳打天下”尚云祥聪慧过人,嗜武成性,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却以超人毅力和惊人精神成为一位身怀绝技、名扬武坛的一代师表。

尚云祥自幼随父在京开马蹬铺。白天打铁晚上随拳师马天义学功力拳,十载春秋,武功卓著,但却败于形意拳名家耿继善之手。尚云祥没有气馁,他为投名师,历经三年奔走,方得见威震武林的形意拳大家李存义先生。初时,因身材矮小,李先生不同意收徒,认为其难以成材,幸得周明泰先生说情才成就一桩美事。由于其身矮力亏,人戏称之为“小糖瓜”,激得他发誓说:“糖瓜虽小,却要让他崩牙!”于是不计寒暑,汗洗朝夕,终于功力大进,艺冠群英,倍得老师青睐.期间,郭云深对他钟爱有加,传授他三绝艺:一是大杆子;二是号称打遍天下的“半步崩拳”;三是腹部的“丹田气打”。在练大杆子时遇到困难受到老师批评,但他不气馁,利用护院守夜机会,一练就是几百下,最后练得两掌肌肉与茧子难分,已成铁板之状,终成神功;练“半步崩拳”时,每日往返三里地,均以拳代步,后与人会拳,所向披靡;“丹田气打”经苦练亦是功深坚实。尚云样成名之后,为增阅历,验武功,到处寻访武林名家高手。

誉满武坛后,来访者亦甚多,但他注重武德只求以武会友,故习武一生,未结下任何怨仇。他的“半步崩拳”满天下,功艺精湛,但与人较量时却总是改拳为掌,以免伤人。他常说:“以武会友,行遍天下;逞强伤人,寸步难行。”尚云祥先生的风格、练法、劲路皆不同于山西、河南、河北形意拳。出手柔寓于刚,催且长;发劲快而猛,刚且实;进步快而远,恰似卷地之风;趟劲大且疾,又如犁杖翻地。动作舒展完整,内劲充盈,爆发力大,终成一统闻名于武林的“尚氏形意拳”,为中华民族武术宝库又添一瑰宝。”

“太极宗师杨露禅,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

“八卦宗师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

“最后就是最出名的“武神”孙禄堂,百年武林高手榜之至尊金榜第一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近世拳师谱》称其“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

孙禄堂武功绝伦,能于行止坐卧间,周身各处皆可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又能于不闻不见之中觉险而避之,神行机圆,无人能犯。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晚年,孙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书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于清晨6时含笑而逝。”

“上面的都是咱们近代的国术宗师,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前辈,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作为武者需要的真正修养境界,不欺人,不受辱,除恶扬善,保家卫国的侠之精神,这才是我们后辈应该继承的文化精髓。”“知道了,师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国学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国学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旧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