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雪中送炭
许安宁道:“你且说条件。”
她心底很清楚,想要和许家断绝关系,肯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这个代价不管多大她都愿意付!
许大山搬来了椅子,许老太爷坐下,闷声道:“不管宁丫头说得如何委屈,如何天花乱坠,我养了许秋山十年是真的吧,他也是我娘子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吧!这恩情说破天都在,我要求很简单,你们一家四口就这样净身出户,什么都别拿直接走。”
人群立刻哗然。
见过狠心的没见过这么狠心的,人群里议论纷纷,大家看许老太太一家的眼神也变得鄙夷起来。
许秋山一家一直勤勤恳恳地劳作赚钱,换成别的人家日子过得不说风生水起,至少不会缺衣少食。
如今深冬了,张氏还只有一件单薄的衣裳,许安宁身上裹着的也是一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旧棉袄,许安平和许秋山身上穿的衣裳也单薄得很,可想而知一家四口平日里过的什么日子。
如今许老太爷还这么心狠,什么都不给就让四人离开,这不是把许秋山一家四口往绝路上逼?当真好恶毒的心啊!
许秋山心如死灰,对许老太爷最后一点念想都没了。
没等许安宁开口就道:“我同意,但我也有条件,从今往后我们再也没有丝毫关系,我们一家四口不管以后是富贵,还是贫苦,都与你们无关。”
这正好也是许安宁的意思,她回头诧异地看了一眼许秋山,旋即冲着许秋山灿烂一笑。
许老太爷心里欢喜,爽快道:“好!”
许安宁趁热打铁:“还请族长帮我们把这些话都写下来,也请族亲们做个见证。”
许鞍山有心想要帮许秋山多争取利益,但一想,就许老太爷这样的人,继续谈下去也是枉然。
在心里叹息一声,最终还是奋笔疾书一式三份写好了断绝关系的契书。
许秋山没有犹豫,率先在契书上签字画押。
许老太爷也直接签字画押,随后便是许鞍山以及族中几位长辈一一在契书上签字画押。
许安宁拿到契书的那一刻,终于松了一口气。
许老太爷又让张如花和许大山搜了四人的身,确定没有夹带银子离开后,便直接赶人。
说了不拿东西,许安宁就不会拿,就连换下来的那破袄子她都没有拿走,最让她感动的是村里人的热心。
出了许家的院子,许鞍山道:“我家在后山山脚建了间窝棚你们知道位置吧,等会我给你们送两条被子来,你们一家四口暂时就住在那里吧。”
许秋山很感激:“谢谢鞍山大哥。”
都说患难见真情,雪中送炭的情谊他会记一辈子。
许秋山一一感激了村里人,带着许安宁三人去了山脚的窝棚。
窝棚许安宁是知道的,每到秋收的时候总会有野猪来地里偷吃粮食,许鞍山就带着三个儿子在山脚下建了这窝棚,目的是日夜守着驱赶前来偷吃庄稼的野猪。
窝棚依山而建,正好建在山凹处,外面搭建的棚子不大,但走进去却极其宽敞,一家四口也能住下。
关键,窝棚里面堆了很多稻草。
许秋山看了一眼漏风的棚子,招呼着许安平用稻草加固窝棚。
张氏什么话都没说,而是去林子里面想要找到可以吃的东西。
许安宁找了个借口,跑到了僻静处,默念药灵空间,瞬间便进入了空间中。
药灵空间顾名思义和药草有关系,而药灵空间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流速比外面快,外面一天,药灵空间就是一个月。
朱家是经营药草生意的,当初她能得到药灵空间也是机缘巧合,最后也是利用药灵空间得到了朱家老爷和夫人的信任,一步步掌管了朱家的生意。
只是那时候她爹已经坠崖,一切都无法挽回。
药灵空间里,有她精心种植出来的药草,毫不犹豫挖出一株三百年左右的何首乌,看着像个小人形状的何首乌,许安宁的心没由来的安稳。
出了空间,找了一旁的枯草把何首乌裹好,又在四周寻找了一些可以烧的树枝,这才回到了窝棚处。
许秋山已经把窝棚加固了一遍,还特意用木棒夹着稻草做了门。
张氏回来,冻得直打哆嗦,手中还攥着两节二指大小的山药。
许安平生好了火堆,只是才捡来的树枝上面有水分,燃烧的时候浓烟滚滚。
饶是条件艰苦,一家四口脸上的笑容也是轻松的。
许秋山注意到许安宁手中抱着的东西,疑惑道:“安宁,你怀中抱着的是什么?”
许安宁咧嘴一笑,神神秘秘地说道:“爹娘我找到一个好东西。”
说着便把何首乌递给了许秋山。
许秋山虽然是糙汉子,但也认识十几味药草,以前农闲又找不到零工做的时候,他就会进山挖药,对何首乌并不陌生。
只是,他从未见过已经长成人形的何首乌,惊讶道:“宁丫头,这何首乌你从什么地方挖到的?都快长成人形了,只怕年份不短吧。”
张氏欢喜道:“这何首乌能换不少银子吧。”
她们现在身无分文,也身无一物,如果能换银子置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粮食也是好的。
许秋山笑道:“至少能换一二两银子,要不我说宁丫头是我们家的福星呢。”
许安平没接话,却在一旁傻乐着。
外面传来了脚步声,许秋山赶紧把何首乌藏进了稻草堆里。
接着就听到村里人的喊声。
许鞍山道:“秋山开门。”
许秋山赶紧把稻草门打开,却见门口站了好几个村里人,每个村里人手中都拿着东西,赶紧把众人请进窝棚。
许鞍山把提着的两床棉被递给了张氏道:“家里的棉被有些破旧,你们暂时用着,有总比没有强。”
另外一位和许秋山关系比较好的族亲递来了两件袄子道:“这是我和元和家凑的,你们暂时穿着。”
许安平接过了袄子,感激不已:“谢谢元树叔。”
前来的几人一一送上了东西,都是一家四口急需的。
比如锅碗,还有一袋大家凑的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