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海外行省工作汇报
张信既然要来美洲了,秀吉这时候才发现张信布置给自己的作业,自己就没怎么做,2年前给的2万军队,他基本用来维持地方建设了,虽然最东已经到了密西西比河,最北到了穆迪围(温哥华)面积都有三四个日本那么大了,人口都快百万了,但是张信给他的核心人物是驱逐或沉重打击墨西哥的西班牙人,以便于张信下次到达时候能在南北美洲之间修一条运河贯通东西。
而现在和西班牙的局势上来说,不仅没有驱逐,还让对方更加得寸进尺,西班牙人最近的定居点离天使城只有400里,步兵努力点2天就能到.
这种情况要是张信来了不弄死自己才怪。其他几个地方大员,蜂须贺小六都把整个印度南方拿了下来,现在已经开始做文化、语言教育了
穴山信君在索法拉与当地的姆韦尼·马塔帕王国达成了一阵合作共赢关系,非洲人去采黄金、象牙、还有其他重要资源,索法拉负责出口,再去进口非洲人要的物品,并且价格比西班牙人不知道公道多少。同时穴山信君这边还开始教导非洲人学习汉字、写汉语,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非洲人来说,他们感觉华夏人就是派来拯救他们的天使,于是乎,穴山信君姆韦尼·马塔帕王国的驸马。听说现在他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伊麦利那王国达成协议,北部给穴山信君,中部及南部是伊麦利那王国的,同时穴山信君必须帮助他们修建城市、道路还有船只,当然是会付物资来支付的,为此穴山信君所辖的地方也被升级为东非行省,他也成了巡抚。
更加让人觉得惊讶的是本来计划最少十几年的苏伊士运河,竟然提前修好了
工程于1564年动工,初步的计划是从三角洲沿着图梅拉河凿一条小运河和一条南支线(今称赫勒沃苏伊士运河,两条运河合起来原先叫作甜水运河(seetateanal))通往苏伊士,一条北段(阿巴西耶运河(al-abbasiyaanal))至塞得港。
这条运河为其他干旱地区提供了饮水,于1867年竣工。
1564年奥斯曼帝国把抓获的几万基督教俘虏,又以极低的工资雇用了成千上万埃及民工,强迫他们在苏伊士地峡热带沙漠地带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工地饮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饭甚至不够一个小孩充饥,多数民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支气管炎、肝炎、肺病、赤痢等疾病极为普遍,特别是瘟疫流行,夺去了大批民工生命。虽然安静道顿觉得这样的方式非常不人道但没办法这是人家的地盘,而且工程施工是奥斯曼帝国来做,没做好,做错了华夏可以提出来,他们该,但是他们怎么做你管不着。
1868年,伤寒席卷工地,许多民工猝然死去。
1871年,工地爆发霍乱,大批民工死亡,以至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无人去处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体。为修建苏伊士运河,埃及12万民工为之献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也是在当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了
运河水面宽度:1200-1800尺;运河深度:70尺左右;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55尺;
最大吨位:5万料以内;满载的限速:13节;
而奥斯曼帝国还和华夏在运河沿途设置了南北中两道收费口和十几个炮台,防止一切冲卡行为,中间还有三道船闸,以防止发生战争对运河的破坏。
仅仅开通当天,塞德港外就集结了超过2000条各类货船。虽然运河宽到可以让4艘盖伦船并排走,但是运河管理部门考虑经验不足于是实行了南北双向航道。
而运河的收费也非常合理商船按照你的船只大小排水量收钱,1吨收3个杜卡特。客船、战船收2个,外交船舶只收一次性100个杜卡特
这里有有个小知识点
小知识课堂-度量衡兑换
欧罗巴的船用吨算船,华夏用料/石,那么苏伊士运河这边怎么算钱呢?
以华夏的封舟为例子封舟”是非常大的海船,平均长、宽、深分别为14.9丈、2.9丈、1.4丈,估算“封舟”大小约4000料。史书没有提到过“封舟的料数”,作者根据前面的结论,对“封舟”的“料数”进行估算,平均容积41立方丈,取整的话,约为4000料。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大致确立了“容积与船料”的关系,即1立方丈=100料。我们可以设想税务官对船只征税的场面,先问船的料数、长、宽、深等数据,再目测或者测量船只的实际长、宽、深,当然古人都是“取整”计算体积,最后算出船的料数,这样船家便难以瞒报,征税也有法可依,保证公平。
分析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船“料”如何估算,可是不作古今对比,仍难以有直观印象,所以需要分析“船料与排水量”之间的关系。
估算“封舟”的满载排水量为1300吨。船舱的容积决定了“封舟”排水量的上限,明朝1丈为3.2米,1立方丈为32.8立方米,40立方丈“封舟”的排水量则为1300吨。
总结:船“料”是容积单位,1料代表0.33吨排水量
经过分的,大家应该清楚了“料”的概念,即“料”是古代用于衡量船的容积的单位。由于容积决定排水量,所以可以与排水量直接挂钩。
按照1立方丈=100料=32.8立方米,则1料=0.33立方米,水的密度是1吨/立方米,因此1料可以代表0.33吨的排水量,古代千料大船的排水量约330吨。
为此苏伊士也被内阁提升为华夏-苏伊士行省安井道顿为巡抚,埃及安井家就这样成立了,而安井家的亲戚田山氏还有那个围棋世家安井氏也都搬到苏伊士这边来了说是传播文化,但真实想干嘛谁都知道。
这里正好也可以说一下张信的那两个跑到南边去的学生穆阿迈尔在努比亚成立马赫迪苏丹国,自己任苏丹,而他的盟友安瓦尔也成了王国的首相和大将军
而另一个学生库塞更加不得了,他回到自己老家巴格达后,煽动家族自立,之后被拉拉帕夏劝降成为了巴格达行省的维齐尔,而巴士拉行省的维齐尔也是他的哥哥乌代。但他们在自己领地一直宣扬的就是华夏文化比奥斯曼文化好,华夏经济、军事多么强大,奥斯曼必须依靠华夏才能打败那些基督异教徒。
而后面张信对于这几个学生也是非常照顾,运过去了很多前明的军事装备尤其是火器还有军事顾问。于是在1569年,库塞乘波斯萨法维帝国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波斯。
他先是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
8月10日,波斯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巴格达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
1570年起,库塞、乌代军同刻赤的张信骑士团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波斯西部地区。
但是在波斯萨非王朝的萨阿塔赫玛斯普一世这时候正在吞并东边的阿富汗和对中亚内陆地区的乌兹别克领主发动战争,同时其国内还有大量的民众起义。在这个环境下他不得不和奥斯曼帝国签订屈辱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条约,波斯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波斯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而奥斯曼帝国为了感谢张信骑士团的帮助把刻赤及周边原热那亚的地盘全给了骑士团作为封地。
但后面塔赫玛斯普一世痛定思痛,派了使节去了华夏与上杉太后沟通希望华夏帮助其进行军事改革,为此他们愿意把阿富汗让给华夏,同时愿意帮助华夏、叶尔羌一起对付瓦剌人。但上杉谦信当时考虑到和奥斯曼的关系并没有直接派人过去帮忙
而是委托了叶尔羌人在中亚地区为波斯人组建了一支1万人的火枪兵师这支部队全部配备了华夏的鸟铳及华夏生产的虎蹲炮、佛郎机炮,并在师属炮兵那边配备了6门24磅榴弹炮,12门12磅野战炮,同时还选取了波斯贵族子弟几百人到了喀什噶尔与叶尔羌贵族一起接受华夏军事教官的训练。
之后经过大力扩军之后,塔赫玛斯普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
为准备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波斯还同土耳其在巴尔干、黑海和高加索地区的敌人俄国和欧洲大陆地区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就在张信在美洲瞎折腾的那一年,塔赫玛斯普一世,第一次主动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波斯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
波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万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波斯境内。
为此奥斯曼准备进行军事改革,同时愿意把克里米亚割让给华夏,换取华夏的大量军事援助和支持。
于是也在大量金钱、政策、利益的驱使下,苏伊士行省答应了奥斯曼帝国的要求,为此塞利姆二世把自己的亲军耶尼切里部队送过来让华夏军官挑选,最后选出了4个团6000人作为教导团进行训练,分别是使用重型十字弓的82团、使用火器的22团、使用工兵部队的92团,负责火器骑兵的77团。
这些耶尼切里士兵们在对外与其他团的竞争中,团内士兵通常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所在的团赢得荣誉。
耶尼切里部队的团级单位通常以一口烹饪大锅作为部队的精神象征,代表部队与苏丹之间的联系。
团长被称为制汤者通常由华夏教官亲自任命,军需官被称为首席厨师,下级军官则被称为餐厅主管。团长以下的职务通常在团内产生,团内职务如果出现空缺通常通过提拔次一级的军官或者士兵填补空缺。
团级军官通常由华夏教官亲自任命,在团级及以上指挥官的晋升上,通常以职位的高低进行排序,同级职位按照不同单位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所有团级及以上军官以自身职位所在序列为基准,依次进行替补。当有高级职位出现空缺时,该职位后面序列上的军官依次晋级为更高序列的职位。
在军饷发放和社会保障方面耶尼切里新军的待遇优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部队。耶尼切里部队成员每三个月领取一次军饷,奥斯曼政府时常根据物价动态调整工资数额以保证耶尼切里工资的购买力,并以固定的价格为耶尼切里成员提供食品与生活消耗品。除了军饷外,耶尼切里部队在新苏丹继位或者奥斯曼军队取得重大战役胜利后,往往能够获得额外封赏。在退休问题上,军旅生涯中表现合格的老兵有多重选择,既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军营或者要塞内承担较为轻松的工作,也可以选择获得一块采邑离开军队。阵亡者的家属会获得国家的抚恤金,阵亡者的男性后裔可以进入皇家近卫军的培训学校,并享受阵亡者所在团的津贴。
但唯一让华夏教官不满意的是一旦有哪些军官、士官表现优异就被调配到其他部队任长官,并把从这边学习到的东西都带过去。虽然对新部队是有一些提升,但是远远达不到华夏教官的要求。
华夏这边定的是最少2-3年的训练和教育后,在下放到部队去任军官,中间也还要进行提升训练,为此华夏教官在苏伊士成立了士官学校,在开罗成立了校官学校、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高级军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