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入学
军训在大家的抱怨声中悄悄走向结束,几日的磨练终究变成同学们的美好记忆。几天里大家相互帮助,彼此间的距离也不断拉近,从一开始的拘谨变的无话不谈。就连性格一贯内向的林庸也结交了几个朋友。
每次休息时坐在一起谈论游戏,而林庸对她的关注却从未停止,他说不上这是什么感觉,可能只是稍有好感吧。有时,他望着她的背影,她的身材苗条,盘坐在那里显得如此小鸟依人,让林庸不由得萌生出想要保护她的冲动。他就这么望着她,无言地,沉默地,不动声色小心翼翼地望着她。看的出神时便眼神愣住,身旁同学唤他不应,直到将手搭在他的肩上他才扭过头来,恍然做过一场梦。每当同学问起他缘由,他只是应上一句没事,便在同学们疑惑的眼神中红着脸低下头。
军训结束那天的总结大会上,各个老师教官激昂发言,铿锵有力的诵读着振奋人心的演讲词,声音响彻整个操场,林庸耳中却无半点响动;主席台附近同学们早已围坐的满坑满谷,林庸眼中却只有她。他不知道为何会这样,眼神总是不自觉的落在她的身上。终于,在校长慷慨陈词后,军训宣告正式结束。
此后几日,林庸又成天窝在床上玩起手机,直至开学。
开学那日,林庸起的很早。吃完早饭,他与朋友约好一起去学校。他赶到朋友小区的门口却不见朋友的人影。他把车子支在路边,目光在小区门口与手表直接来回切换,心中默默将所看到的时间与到学校所需的时间相减。
良久,他在又一次看完手表后,决定独自离开。刚调转过车头眼睛不自觉的又向小区门口瞥了一眼,他看到两个身影向自己这边靠近,这个距离近视而又没配眼镜的他看不清那身影的脸庞。带着心中最后的希冀,他又停下来,注视着两个人靠近。
来人并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自己的小学同学赵泽和一个女生。那女生留着马尾,身材在女生中属于中上,不胖不瘦。内向的林庸并不敢去直视一个女生的脸,所以那个女生的面孔在林庸眼中也只是模糊的一抹。看清后林庸向他们打了声招呼心中有些失望,但迫于时间压力他决定与他们一同前往学校。
途中林庸的话很少,倒是那个女生一路上扯东扯西,尴尬的氛围被她带的活跃起来。
“我原来好像见过你,你也是槐荫路小学的吗?”走进校门时林庸问到。
“昂呗,我是四班的。”那女生爽朗的一笑。此后两人再无谈话。
林庸所在的班级是十三班,就在二楼靠楼梯处。与赵泽简单的道别后林庸便自顾自地向十三班走去。站在门口,林庸一遍遍的确认门牌号是否正确,唯恐走错班级惹的他人笑话。
“呀,你也是十三班的啊!”林庸扭头,正是那个一同来的女生,只是不知何时那个女生走在了他们的后边,可能是上楼时,林庸想着。
“啊……对,这么巧啊…”林庸与女生说话总是结巴,但好歹确定了这的确是十三班。
林庸两手紧靠在裤边,双腿不协调地迈进教室。班中已到的人很少,零散的分布与整个教室,只有两三个女生凑在一起聊着天。
没有迟到,林庸心中暗松一口气,他挑了班级左侧靠窗位置处坐下,翻出一本书装着读了起来。实际上无心读书的他环顾着四周,观察着这个新环境与新同学们。
初中的黑板相比于小学的更大,不同于小学的是黑板中间嵌着一块大屏幕,
黑板前方没有突出地面的讲台,黑板正上方一面五星红旗,红旗两侧分别挂着“明志笃行”和“博学自强”八个红字。黑板右侧是一个挂着课程表的小白板,左侧两张课桌拼凑起的讲桌靠着窗户边缘。
整个教室有两个四扇的窗户,在不拉窗帘的情况下光线能充足地照进屋内。窗台下几排旧式的铸铁暖气,在夏日里散发着幽幽的寒。教室的右侧是一前一后两扇门,两门直接有着一个由约莫五十多个小柜子和一个用来储放垃圾桶和清扫工具的隔间构成的大柜子。
林庸又向窗外望去。与他们所在楼相对的是另外一栋与之一模一样的楼,外表覆盖着红色砖墙,在绿树的映衬下令人格外赏心悦目。两栋楼间有走廊连接,使整个建筑呈一个向内的凹字形。“凹”的背面是学校的大门,正面开口方向则是被树群和竹丛环绕的升旗台,除上台的石阶外全被绿色淹没。再往前就是操场,看起来不大,但设施齐全。进门出几个篮球架,跑道内鲜绿的草坪上用白线勾勒出一个足球场。由于窗户大小和他位置的缘故,再向内侧就不能看见了。林庸也只好作罢,扭过头来看向柜子那边。
“嘿!干嘛呢!”林庸的左肩被猛地拍了一下,林庸扭过头发现竟又是那个同行的女生。
“啊…我……”林庸被她这一吓又结巴起来。
“看哪个美女呢?”那个女生坐在了他的右后方嬉笑着。
“我没有!”林庸赶紧反驳到,说完才发觉自己的声音似乎有些大,他看到有几个同学将目光转了过来,便红着脸将书遮的更严了。
“啊呀别生气,玩笑,开玩笑~我张晓静,你叫啥?”那个女生见林庸的反应如此激烈,抱歉地说。
“啊?我啊,我…我叫林庸。”林庸结巴到。
“林庸…”张晓静自言自语到,接着又豪爽一笑:“磕巴啥?都是哥们,别那么害羞嘛!”林庸默默地听着,没再说话,只是埋下头继续读书。
“同学们早上好!”不知过了多久,李老师边说边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教室。林庸抬起头,见自己的周围已经坐满了同学。
李老师看同学们大部分都到齐提醒到:“第一节是语文,大家准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