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爱情魔咒(二)

第十三章:爱情魔咒(二)

“这谁人不知?”比起讨论那些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若乔对八卦更来劲儿,“只是没人像你提得这么直接罢了。我们这个年纪,配讨论‘爱情’吗?”

依乔接过玩笑,说:“不配不配,高考工厂里的我们只配做题!快上课去吧!”

二人分手,前方又是一个迎接习题、与习题交战、胜负各半、“伤痕累累”的下午。

作为全省最好的高中之一,宜田七中为国家及社会输送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积累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传播学实践证明,如果故事里只有读书考试与功成名就,似乎少了些趣味,流传度欠佳。如果在奋斗故事中融入一些情感话题——前有才子佳人惺惺相惜、携手共进,后有街坊邻居啧啧称赞、口口相传——以高考为主题、以青春为基调、以少男少女为主角的故事便可称为宜田七中百年辉煌中最动人的篇章。

依乔口中的“爱情魔咒”便来自这些“动人篇章”中的一篇。

沈家两姐妹出生的那一年,在连天大雨中,七中学生汤瑞、罗圳楠分别成为全省理科状元、文科探花,另外还有十余名同学收获了水木和燕园两所顶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骄人战绩让七中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高中,从此成为省里最有名的“高考工厂”之一。这一年是七中建校以来高考成绩最辉煌的一年,汤瑞与罗圳楠的青春也成为被谈论最多的往事。

汤瑞属于老天赏饭型,来自宜田下属的农村初中,中考时数、理、化三科均为满分,且因解出数学附加题,被科技大学少年班破格录取。当时,汤同学的父母觉得他年纪太小,于是便留他在七中按部就班读书高考。两年后,汤瑞不负众望成为省状元,进入水木大学数学基地班。

罗圳楠是稳扎稳打型,从高一到高三,成绩稳步提升,由她创造的七中文科史上最佳成绩,至今依然无人超越。当年多数文科生首选是燕园大学,而罗圳楠却非常坚决地去了水木大学的经济学院。据说高考结束后不到一年,荣誉校友返校聚会时,汤瑞和罗圳楠已经成为男女朋友,大学毕业后两人一同前往美国深造,再后来,他们获得了博士学位,带着一儿一女回国。

如今,汤学长和罗学姐定居在上海,汤瑞是一家基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财经频道和各大报章财经版;罗圳楠在读博期间跟随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敏先生参与了多项调研,深得赏识,当朱敏先生任期结束回到央行担任副行长的时候,罗圳楠顺理成章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员。

通过自己来传播美好的故事会拉近普通人与美好的距离。汤瑞和罗圳楠等成了七中学生们从未谋面的“老熟人”,说起他们来,就像是在说自己的亲哥亲姐一样。老师们的用心,是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激发出少年的斗志,跟随学长学姐的脚步再创辉煌。可老师们都已人到中年,估计是忘了,十六七岁的心,容易忽略事实和理性。不知哪位有心人总结出规律,1991年之后,1999年、2001年,七中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后来都像汤瑞和罗圳楠一样,成了“一对儿”——这便是七中的“爱情魔咒”。

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总会产生代入感,希望美妙的事情也可以遵循着某种美妙的规律,降临于自己。依乔掐指一算,91、99、01,而她们这一届正是09!

依乔多么希望有人能在她之前发现并提出这个规律,以免显得自己满心期待。但不知是因为大家过于专注学习,还是都和她一样隐而不发,最终还是依乔在高一春游时,故作无意地提了出来,大家这才交口相传,只是兜兜转转传到若乔耳朵里的时候,大家已经忘记最初是谁贡献这一“伟大发现”的了。

依乔数了数这一届的同学——理科有备受瞩目的萧梓舟、张致、章晓菀,文科相对平淡,从目前看,自己稳坐第一,但鲍安琪、朱立冬斗志满满,穷追不舍,在学校友好竞争的氛围里,还暗藏着一批有潜力的同学,比如理科的江盛、刘小波、薛志翔,文科的吴小丹,甚至包括林栩栩……他们的努力正在呈现肉眼可见的进步。

准备大考的过程漫长又乏味,这样的一点小心思仿佛是精神荒漠里的一滴雨露、一湾清泉。沈依乔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像她这般“无聊”,在争分夺秒的高三竟为了这等无用之事浪费时光。她甚至动用了纸笔,列出了一个个可能的名字,再心烦意乱的划掉。

其实,依乔知道自己内心的最想要的答案。只是对未来,她的希冀中总带着一些悲观,这样的情绪来自对未知的敬畏。高考的脚步越走越近,她紧张又迫切——紧张于稍纵即逝的时间,迫切于隐匿在未知中的精彩。

2009,“爱情魔咒”会显灵吗?

如果显灵,最终,究竟会是谁跟谁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唯有岁月不回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唯有岁月不回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三章:爱情魔咒(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