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宣传发动
思路理顺后,就要付诸实施。说干就干,李轩先到季庄找季雪莹商议此事。
当李轩走进季雪莹家门后,雪莹与母亲正在院里晾晒玉米。李轩与季大婶热情打过招呼后说:“我找雪莹有点事。”
“好,好,那你俩到屋里说吧,”雪莹娘一边安排着李轩进屋落坐,一边又对闺女说:“莹儿,记着给你李轩哥倒水喝。”
“知道,这事不用您操心。”雪莹一边回答着母亲的好意提醒,一边领着李轩向自己的寝房走去。
双方落坐后,李轩喝了几口雪莹端给自己的开水说:“我对开展抗日斗争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不知是否可行,请你给拿个高见。”
季雪莹一听李轩有了抗日的设想,便迫不急待地说:“李轩哥,请你细讲,你的主意一定错不了。”
李轩便把自己要利用西山复杂的山形地貌在山里开展游击战打击日寇的设想,详细给季雪莹讲了一遍。
季雪莹听后,高兴地说:“轩哥,这两天我也在不停地琢磨开展抗日斗争这件事,想的最多的也是利用西山这一有利地形的思路,咱俩真是不谋而合,我觉得你的设想细致周密,一定可行。”
两人统一意见后,又商量决定:要以李村为主,马上开展秘密宣传发动,首先动员一批出身贫穷、政治觉悟较高、有爱国心的年轻人参加抗日斗争。
他俩还决定要建立一支抗日队伍,组织的名称就叫“西山抗日游击队”。游击队队长李轩,指导员季雪莹。并初步拟定要在五日内发展15名游击队队员。以应对驻邯日军即将开始的对农村的占领。
季雪莹的家庭条件要比李轩略好一些。全家6口人。除种地务农的五旬父母外,还有一个在外经商的哥哥和一个高小毕业在家帮助父亲种地的弟弟及一个高小即将毕业的妹妹。
季家的四合院,全是砖砌木覆,杗栋圆檩方椽的屋架,堂屋外砖墁的月台,以及南棚下饲喂的两头牲口,都展示着季家生活的殷实。季家还有水旱各半的8亩田地,为季家提供着较为充实的食粮与棉、油。一般年景全家人还不致挨饿受寒。
几日不见,李轩与雪莹彼此都有些思念。
李轩是第一次走进季雪莹的闺房。他环视了一下这个由梁檩架构组成的三间西厢房,屋里虽没有值钱的家具和摆设,但略显陈旧的一桌两椅和洁净无尘的砖墁地,以及炕上铺陈整齐的花色炕单和叠得十分齐整的被子,都彰显着主人的勤快与性格上的雅致。
今日的季雪莹和李轩一样,也将学生服换成了与农村姑娘穿戴一样的衣装,虽然乍看有些土相,但那素淡的色彩,可体且略显时尚的式样,衬托的季雪莹更加白皙、丰满、漂亮。使李轩的倾慕之心陡然大增。
谈完工作后,李轩深情地望了一眼雪莹问道:“这几天还好吧?”
因有了前几天在河边的冒昧头触,季雪莹这两天一直感到自己做事太轻率,担心会不会给李轩哥留下轻浮的印象而自责。
看到李轩深情地望了自己一眼,就在四目对视的一瞬间,季雪莹赶紧避开了李轩那异样的眼神,羞怯地回答说:“还好,还好。”
处于礼貌,也处于关心,季雪莹回问道:“轩哥,你也好吧?”
李轩发现季雪莹不敢正眼看自己,举止也有些拘谨,使自己也觉得紧张起来,加之这是他第一次与年轻貌美的异性单独在一个房间相坐,更加觉得不自然,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喉紧咽更,一时说不出话来。机械地答道:“好----好......还好!”小时候两小无猜的随意说笑荡然无存,因爱而生的羞涩似乎成了他俩交往的一道屏障与鸿沟。
听了李轩那生硬且结结巴巴的回答,使季雪莹差点笑出声来。但她还是强忍住了笑意,以自然的神色转向正题说:“现在还是农忙时期,我们利用晚上去做动员和发展游击队员的工作吧。”
雪莹话题的及时转换,使李轩也从尴尬的芬围中解脱出来,畅快地说:“那好,明天晚上吃过晚饭我在你们村口等你。”
定好工作计划后,李轩与仍在院里晒玉米的雪莹母亲告别,返回了家中。
李轩的故乡李村是一个有近两千人口的大村庄。这个邯郸县西南最边远的村庄,在明朝初年与季庄是一个村庄,先民都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到此定居的晋籍人。后因李、季二姓而分建为两个村庄,相距仅有几百米,李村位西,季庄居东。李村不仅全是汉族,而且是青一色的李姓人家。开始户少人稀,都定居在一条小河沟的北岸,由于岸北是一陡峭的土坡,所以李村的房舍既向阳、背风,又离水近,是一处很好的村址。但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新户扩延,小河北岸有限的平地已难容不断激增的人口住房。无奈之下,村民们便向背阴的小河南岸坡上和小河北岸的北坡上修建新舍。随着新房的不断增加,因地形地势所限,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坡人家夹一河的奇特村貌。因坡度大,地形复杂,所以每户的房址都是依据所占不同地形进行平整填削而成的房基。这样一来,村里不但没有一条成型的街道,而且有的房基就与下面户家房子的屋顶相平,形成高低不平,犬牙交错,混乱无序的坡状房舍群。走进村里,狭窄的胡同过道不仅坡度大,而且曲曲弯弯、蜿蜒不规,不知延伸到何方。转来转去一会儿便迷失方向。还有的胡同走着走着走进了一户人家,原来是一断头路。就是本村原住民,村东人要到村西找一户人家,或村西人要到村东找一户人家,不是要费很大周章,就是走错了胡同。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座迷宫。如与诸葛亮的八卦阵相比,真乃有过之而无不及。高低错落的房舍和复杂多变的狭窄胡同也是李轩看重的一条开展抗日斗争的有利条件与优势因素。
由于李村处于山区,地少且簿,所以绝大多数李户人家都过着饥寒交迫的贫穷生活,少数李户人家过着自食其力的自给自足生活,只有李继福、李占中和李继丰三家过着骄奢淫逸、不劳而获的地主生活。这三家地主除了有几十亩良田外,更主要的是都有自家的煤矿,靠剥削压榨矿工而获取不菲的收入。而在三户地主中,以李继福所集聚的田产与资财最多。也是在剥削方式和剥夺手段上最多最残的一户大地主。外号“李剥皮”。
李村四周地下埋有丰厚的无烟煤。明朝初年,便有人开始挖煤。历经五六百年,时断时续,时盛时衰。但由于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低劣,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开采煤窑流传着“十窑九不成,成了给个知县都不做”的说法。意为一旦挖出有好煤层的煤窑,给个知县都不做或都不换。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煤窑对集聚财富的重要与不赀。
李继福等地主就是李村因开挖煤窑而发家的最大受益者。
李轩与季雪莹利用晚上对15名与自己年龄上下不差几岁并有相同志趣的李村年轻人分别进行了走访。这些年轻人大都是李轩少年时的玩伴,打小都知根知底,每个人的性格与脾气都相互熟稔。而季雪莹虽是外村人,但田地相邻,房舍相近的地缘关系和其在邯郸上学的知名效应,也使李村的年轻人对她并不陌生。因谈得来说得拢,当李、季二人将日寇侵占邯郸很快会侵占乡村的危难形势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讲给每一个人听时,无不表示积极响应,并磨拳擦掌,决心在口碑皆好的李、季二人领导下,与日本鬼子大干一场,把东洋人从邯郸赶回到日本去。
经过几晚上的秘密宣传发动,使李轩与季雪莹感到工作很有成效。也使他俩感到时机业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