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乞讨与施舍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先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想的是“难却其意”,“显弄自己体面”,王熙凤也一样,整个面对刘姥姥的过程就是“显弄体面”,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第六回)
87版《红楼梦》对这次见面算是“神还原”,人物说话的语气、动作和表情做到了一点儿不差。王熙凤的虚于应付、着力显弄本事、施舍一样地打发穷亲戚,都体现了一个年轻的、满心高傲的、醉心掌权的女子的鄙夷姿态。每一句话都是高高在上的,每一个行为、表情都是漫不经心的。
刘姥姥先是窘迫的,“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听到有银子可拿,“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第六回)。把一个可怜可气又可悲的乞讨者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熙凤第一次见刘姥姥与第一次见林黛玉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一样的言辞利索,不一样的态度。贾琏去姑苏接的林黛玉,以常理推测,林如海热情接待之外还专门给贾琏的有酬谢,包含在路费里面,捎带有让贾琏多照顾林黛玉的嘱咐。王熙凤对林黛玉的热情也有贾琏的嘱托。初次见林黛玉时,王熙凤先说“我来晚了”,她是先去见贾琏了。
刘姥姥与林黛玉不同,“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没钱置办过冬的衣食,冬天万物不发,年关难过,就是冲着要银子去的。王熙凤给的二十两银子的贴补,不仅能够使刘姥姥一家度过眼前难关,也能帮补他们两三年的平稳日子。拿到钱之后,刘姥姥“千恩万谢”。
刘姥姥本身就是去要钱的,就是她的心理已经调整到乞丐状态。整个封建社会,以公为私,贾家的钱就是贾家的,他们没有救助刘姥姥的义务,这样的现实,不管是王熙凤还是刘姥姥,都认。刘姥姥从去找接济的窘迫到拿到钱时的欢喜,都符合人物身份、处境。
刘姥姥的乞丐心理相对应的就是王熙凤的施舍心态,自然就态度骄矜。
目的明确特别是达成目的的情况下,人们对过程特别是过程中人物的语言、态度都没有那么敏感和在意,刘姥姥没有感到王熙凤骄矜,对着周瑞家的评价王熙凤说,“我见了她,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表达了极端满意的态度。近现代,爱被限制在爱情、亲情范围,在古语里爱就是喜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到她满心欢喜”,为刘姥姥救巧儿埋下伏笔。
社交环境里遇到难以应付的局面怎么办?教育孩子、打孩子等,这就是刘姥姥带板儿去的主要原因。只要是女子,总会对孩子留几分颜面的,不管是王熙凤还是平儿,对板儿都没什么高要求。
要自己的钱和找人“乞讨钱”是不一样的,现在社会,私财和公财分开的情况下,很多人为自己办事是不求人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高自尊,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刘姥姥这样的乞讨行为越来越少见了。一旦事情限定在工作范围,不管是要工作、要项目还是要欠款、资金,很多人求爷爷告奶奶也会去跑,是由目的、使命或者说责任驱使,与乞讨心态不同,自然就不会有下人一等之感。
《红楼梦》里一直把寺庙道馆和买卖香菱之类女子的生意放在一起,是因为佛家、道家成体系的情况下,人多力大,他们不是刘姥姥,整体实力都使得个体也显得高高在上,但没有“公款”,还需要去乞讨钱财,对于王熙凤这类施舍者自然是不满的。甄士隐这边刚给和尚施舍完,那边就丢了孩子;王熙凤势衰,巧儿被卖也跟她在清虚观打小道士相关,“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第二十九回)
这种“反抗”做的隐秘而下作,他们又表面上称为因果报应,实际上有报私仇的嫌疑。制度不惩恶扬善,万事不摆在明亮处处理,只无限向强者倾斜,恶人跟恶人的利益之争,最终都是更弱势的群体承担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