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陪葬品
从小我老爹就说我好奇心特别重,越稀奇古怪的东西我越感兴趣。
本来这一系列的变故已经让我对这个鬼墓越来越抗拒了,但在我挖出门楼的秘密时又开始躁动起来。
“这不是石头。”我冲着旁边还在研究的九叔说道:“是铜。”
其他人一听,也都围过来。
九叔把我刮下来的粉末闻了闻,又看了眼底下露出来的黑色。
有点赞许的拍拍我肩膀:“好招子,果然没看错,这是铜锈和钙粉。”
他把粉末撒掉拍拍手,环视四周:“以前这里都是在水下的,而且隔一段时间会露出水面,这里头应该是青铜浇筑的,这里的水杂质又多,时间一长表面就铜锈钙化,难怪是这种灰蒙蒙的颜色。”
我看像广场那个坑,心想这难道是个排水口?还时不时的能自己关闭?
九叔招呼我们去清理表面那层东西,我才发现和尚不知道跑哪去了。
找了一圈,我看见他在广场的边上,蹲在那里不知道看什么。
我一瘸一拐走过去,远远地就看见墙边有一些罐子,应该是陪葬品,和尚就在那堆罐子中间。
这也算下来后见到的第一波正常的明器,我这回主要是为了长见识,和尚可是纯粹为了求财,这一路上啥好玩意儿都没碰上,他估计早就手痒难耐了。
走近后我捡起一个罐子,就是普通的陶罐,封口早就烂没了,罐底有一层黑色的油状物,原来应该是盛酒的。
和尚见我过来,捧着一个东西过来:“哎,你看着玩意儿是什么?值钱吗?”
他拿的是个青铜圆鼎,两个耳朵微微弯曲,三足鼎立,足根的地方雕着兽头,因为锈的太严重,分辨不出是什么。
整个鼎口小肚大,口上还有一圈内壁,看样子上面原来是有盖的。
但是奇怪的是鼎身很干净,既没有装饰也没有铭文,光秃秃的,只在肚子上有几个腐朽的破洞。
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墓里鉴宝,心里也有点兴奋:“典型的汉鼎,素面壁薄,你小心点,磕了碰了就不值钱了。”
和尚小心翼翼的放下:“没事,那还有好几个呢,都要拿不过来,我挑个好点的。”
“有几个?”
和尚指着旁边:“喏!就在那边呢。一、二、三……算上这个一共七个。”
七鼎,这还是个诸侯墓!
自西周以来就有严格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到了汉代,尽管用鼎规制逐渐衰落,仅仅用来显示身份象征,但是流传下来的“九鼎天子之制”还是不敢僭越的。
这一路走过来,我一直在猜想着墓主人的身份。
根据梨花他们的情报,这个所谓的鬼墓肯定跟秦代有莫大的关系,但这里所有的东西非常明显都充满了汉代元素,就差有个原住民亲口跟我说这是汉墓了。
我一直猜测这里可能是当时一个边陲小国的国君墓,毕竟有能力兴建这种规模的人实在没几个。
这里紧邻当年的丝绸之路,保不准就有个家底特别厚,而且特别忠爱汉文化的。
但眼前这几个鼎,让我基本能够确定是汉代某个诸侯的地盘。
但我转念一想,七鼎都出现了,还有这么多陶罐,更远的地方还有些漆木器,这是墓室里出现的东西啊。
我实在想不明白,嘟囔着问和尚:“这些东西都是墓室里才有的,可这里空荡荡的,
难道是个前室?穿过那道石壁上的门才是主室?”
和尚又抱着些东西过来,看我这样问我怎么了,我把顾虑跟他一说,他嗤之以鼻:“这是前室?那墓道呢?墓门呢?没听说过还有开放式的墓,你老顺着河就能溜达到人家墓里来。”
话糙理不糙,这里怎么看都不像墓里的样子,我看想他怀里的东西:“又淘了些什么啊?”
他举着个陶罐:“你看着里面的黑泥,是不是什么上古丹药啊?”
我故意逗他:“是,这在当时可是入口的好东西。”
和尚亮眼都放光了:“得嘞!这玩意儿多着呢,这回发了。”说着拿起一根木棍就要往外掏。
我赶紧制止他:“别特么刮了,这是陪葬的酒,再不然就是大酱,你直接蘸根黄瓜就能跟墓主儿聊天了。”
打发完他,我这才仔细的研究这些陪葬品。
虽说东西很多,但大多都是普通的陶罐、簋,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那颗想长见识的心被泼了盆冷水,心想要都是这玩意儿我何苦下地呢。
手电能看到的范围有限,我打起几根冷光棒,这是梨花他们统一配备的,亮度强、时间久,就是太长装不了太多。
我身上就一根,一直没舍得用。
打起来可见范围就大了好多,顺着墙边往里走,除了陶罐,慢慢开始出现了木俑。
这些木俑高一米半左右,都是漆黑一片看不出底色,这么久都没有烂掉应该是刷了桐油。
这些木俑形态各异,有坐有站。
木俑的来源非常久远,后期甚至发展到机关木俑,“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
但是木俑还是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时间久了木质机关也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后来多以陶俑为主。
虽然觉得可能没事,但还是担心这些木俑有残存的机关,我拉着和尚离得老远,捡起个罐子掂了掂,扔了过去。
我准头非常差,罐子在空中画了个抛物线,落在木俑前面的地上,“啪”摔得粉碎。
然后,我就看见有个木俑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