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杨延昭
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儿童时喜欢多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杨业领兵进攻应、朔二州时,杨延昭担任该军的先锋,奋战于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委以重任如同京师的使者。
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很急,合围攻城数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督促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很害怕,杨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壮登上城上的矮墙,给予兵甲器械使之守护城墙。正好天气十分寒冷,取水泼洒城墙,天明,水全结成了冰,坚硬光滑,敌人不能爬上来。辽军于是瓦解退去,宋军缴获敌人丢下的兵器很多。杨延昭以战功升任莫州刺史。当时宋真宗驻军大名,傅潜握重兵停留在中山。杨延昭与杨嗣、石普多次请求增加兵力去作战,傅潜都不答应。等到傅潜获罪,宋真宗召杨延昭前往皇上的行营处,他都能回答皇上询问的边疆要务,宋真宗十分高兴,指着他对诸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的名将,杨延昭统率军队保护边塞,有他父亲的遗风,很值得嘉奖。”宋真宗丰厚地赏赐他,仍令他还任。
咸平三年(1000年)冬,辽军南下入侵宋境,杨延昭把精兵埋伏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西边,从北面乘敌不备袭击辽军,边战边退。等退到西山,宋伏兵发起攻击,辽军大败,俘虏辽军将领,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上报功。杨延昭进升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一起受命。宋真宗对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同在遥远的外地任职,以忠心勇猛亲身效命国家。朝廷中妒忌他们的人众多,我尽力为他们庇护,才至于此。”咸平五年(1002年),辽军进攻保州,杨延昭与杨嗣率领宋军前往救援,宋军尚未摆成阵列,就被辽军袭击,宋军损失较多,朝廷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要治他们的罪。宋真宗说:“杨嗣这些人向来以勇猛闻名,将来可获得他们的效力。”随即宽宥了他们。咸平六年(1003年)夏,辽军又进攻望都,李继宣逗留不敢上前,获罪被削去官职。朝廷又起用杨延昭任都巡检使。当时正谋划秋天御敌的策略,宋真宗诏令杨延嗣和杨延昭分条列出利弊上奏,又调杨延昭任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诏令增加杨延昭的军队达到一万人,如果辽国骑兵入侵,就屯军于静安军的东边。命令莫州部署石普屯军于马村西边用以保护屯田。切断黑卢口、万年桥敌人骑兵奔击的道路,仍会集各路军队互为掎角追袭敌军,令魏能、张凝、田敏用奇兵牵制敌军。当时王超任都部署,听任事不隶属之。杨延昭进言说:“契丹驻军澶渊,距北边境千里,人马都很疲乏,虽兵众但易被击败,凡是抢劫掠夺的物品,都放在马上。希望诫勉诸路军,扼守各自的险要道路,敌兵就可歼灭在此,那么幽、易数州就可袭击而夺取。”上奏皇帝而没答复。杨延昭于是率兵直抵辽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俘获敌人甚多。
第二次北伐失败后,杨延昭按宋太宗旨意退守河北,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把守瓦桥关(今雄县城)、益津关(今霸州城)、淤口关(今霸州信安镇)。虽然宋辽边界有九百里“水长城”的阻隔,但杨延昭感到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经一番调查考虑,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他决定秘密挖掘地道,建“地下长城”,与“水长城”相结合来抵御强大的辽军。
地道挖掘构筑工程浩大。经雄县,向东北延伸至廊坊的霸州、文安、永清等县(市)。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覆盖达1300平方公里。地道洞体高矮不一,宽窄不一,建筑材料均为统一的巨型青砖。据考证,挖掘地道时,先在地面上像挖地基那样挖出深浅不一、大小不一的各种坑道,然后在底上铺砖,在两侧镶砖,在上面用砖做成碹顶,最后在碹顶上填土夯实。
雄县境内现有两处宋辽地道遗址,即大台遗址和祁岗遗址。其中大台遗址位于雄县县城东,地上有杨六郎“点将台”,地道内有洞室6间,有“迷魂洞”、“兵器室”、“议事厅”、“藏兵洞”等设施。祁岗遗址位于雄县县城东15公里的双堂乡祁岗村内,内有翻板、放灯处、存物处和通气孔。
可惜,之后的宋真宗宁可屈辱也不愿打仗,在辽国国内大乱,形势对宋朝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却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使辽国吞并的燕云十六州合法化。不仅如此,宋真宗还明令抗辽有罪,并派人到高阳去监视、控制杨延昭。杨延昭壮志难酬,虽然统兵8万,但英雄无用武之地。他赶走辽军的宿愿再也无法实现,宋辽边界的地道也就再难发挥作用。
等到与辽国议和时,宋真宗选守卫边境各州的官员,亲笔录用给宰相看,任命杨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1005年),追叙杨延昭守边御敌的功劳,升任他为保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屯所九年,不通晓吏事,军中的文书和诉状,常派小军官周正处理,深为周正所蒙骗,周正借机为奸作恶。宋真宗知道此事,斥责周正,令回兵营,而后以此事告诫杨延昭。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未尝问及家事。他进出的排场像小军官一样,他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敌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他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畏怕他,称他为杨六郎(虽然他是长子)。到他去世时,宋真宗叹息、悼念他,派宦官护送灵柩回他的家乡,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大都痛哭。朝廷录用他的三个儿子为官。对他的亲随、门客也都量材选择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