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张松之能

第3章 张松之能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益州刘璋派手下臣子张松出使许都,遇到了曹操手下以聪明著称的杨修。

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里,见张松身材短小、其貌不扬,第一印象就不好,心里很是看不起他。

于是,杨修取出曹操亲自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想要以此夸耀自家主公的武功,顺便对张松奚落一番。

哪知张松看完却是不屑一顾道:「此书吾蜀中三尺小儿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

杨修当然不信自家雄才大略的主公是个文抄公,当场出言驳斥。

张松却道:「公如不信,吾试诵之。」

于是张松当场将十三卷的《孟德新书》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竟然没有一个字出错。

杨修大惊,这才知道张松有过目成诵之能,从此对张松刮目相看。

卫辰前世识字没多久就开始读三国,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翻来覆去看了不知多少遍,对杨修和张松的这段故事自然是记忆深刻。

只是卫辰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如今居然也有了「张松之能」,甚至还犹有过之!

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可能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夸张,与人物的真实形象有一定的出入,可卫辰的本事却是实打实的。

《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分为两册,全书二十多万字,一个上午的功夫,寻常人要粗略看一遍恐怕都未必来得及,卫辰却能一字不落地看完,而且立即就背得烂熟于心。

这种本事,说是特异功能也不为过了。

「难道是因为两世记忆的融合?还是穿越时空对我的意识和思维产生了什么未知的影响?」

卫辰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也只能把原因归结到穿越上,毕竟穿越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够玄乎的了,再附带一些其它的「赠品」似乎也说得过去。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过目成诵的本事,对卫辰来说肯定是一件大好事,至少对卫辰日后踏足科举之路是很有帮助的。

「辰哥哥。」

熟悉的童音在房门外响起,打断了卫辰的思绪,平和的笑意随即出现在他脸上。

「是阿旭吧,有什么事,快进来说吧!」

张旭应声开门,手上还捧了个食盘,上面摆了一口砂锅,还没开盖,羊肉的香味就已经冒了出来。

张旭七岁,身高只有半个大人那么高,力气更是远没有长成,食盘上的砂锅连带里面的食物看着得有几斤,张旭捧在手里摇摇晃晃,连带着脸上都在使劲。

卫辰连忙接过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的食盘,问道:「怎么是你送饭来,卫姨和姨丈呢?」jj.br>

溪隐村人多以卫为姓,其实源于一族,卫如意和卫辰父亲卫明昭是一辈人,年纪又比卫明昭小,因此卫辰称呼她卫姨,称呼张明为姨丈。

见那食盘被卫辰稳稳地放到了桌上,张旭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气道:「阿爹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去了,阿娘进县城去了。」

「那这饭是谁做的?」

卫辰指着桌上的砂锅问道。

「阿娘临走前就做好焖在锅里的,我刚刚又给生火热了热。」

张旭不在意地说道,仿佛一个人看家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一般。

卫辰暗自咋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果然一点不错,再想想自己前世,十几岁都还一次没进过厨房,卫辰心里不禁一阵惭愧。

张旭喘匀气,就又从地上爬了起来,三两下把凌乱的桌面收拾干净,然后打开砂锅锅盖,把木勺放进锅中,转过头来扶着卫辰坐下吃饭。

卫辰坐在桌前,低头看着眼前热腾腾冒着香气的羊肉粥,鼻头莫名有些发酸。

此时农家的习惯都是一日两餐,早一顿,晚一顿,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每日都是勉强填饱肚子。

张家也只是中下农户之家,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卫辰自从恢复意识以来,每日都是三顿,顿顿有鸡蛋,还有煨得烂熟的羊肉、浓浓的小米粥。

难怪张家只有区区几亩地,张明这个壮劳力却每日天不亮就要下田,很晚才一身疲惫地回家,八成又是在村里的大户那里做帮工。

卫如意赶路进县城,估计也是为了去县城里的杂货铺子卖她连夜打好的草席……

「怎么了,辰哥哥,快点吃啊,冷了就不好了。」

张旭看卫辰坐着不动,小声催促道。

卫辰摇摇头,放下心事,转头看向小板凳上正襟危坐的张旭,发现他不自觉地做着吞咽着口水,不禁莞尔一笑道:

「阿旭,过来一起吃吧,我一顿也吃不了那么多。」

张旭年纪小,本来就嘴馋,又许久没碰过荤腥了,热粥的时候就已经被羊肉的香气勾起了肚里的馋虫,只是记得母亲临走时的嘱咐才没有偷吃。

如今卫辰开口相邀,张旭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又去拿来一个木勺,直起身子站在桌前,和卫辰你一勺我一勺地分食起来。

吃过饭,张旭拍了拍自己圆滚滚的肚皮,一脸满足地打了个饱嗝,然后就自觉地收拾起了碗筷。

卫辰整了整衣衫,也跟着徐步踏出门去。他如今身子渐渐恢复,已经不需要人搀扶,也可以自行出门散步。

既然下了锻炼身体的决心,卫辰自然不会偷懒,必须尽快恢复健康,逐渐充盈体力才行。

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村中的土路上,卫辰琢磨着发家致富的道路,好让张明和卫如意不至于那么辛苦。

尽管已经发现了自己在背书上的天赋,但这并不能让张家的生活条件有什么改善。

而且,供养一个读书人很有可能还会让张家一家三口过得更加窘迫。

因此,卫辰必须找到一种快速来钱的方法,既是为了报答张家的恩情,让张家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也是为了卫辰自己能安心读书,参加科举。

作为一个有着研究生学历的现代人,想在古代搞点发明出来赚钱对卫辰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以卫辰现在的情况,连最基本的起始资金都拿不出来,这反倒成了最大的问题。

不知不觉间,卫辰已经走到了村外的小溪旁,这条小溪名为荆溪,正是溪隐村得名的由来。

溪边空气清新,大大有助于思考,卫辰在岸边孑然伫立,任由饱含水意的微风扑面而来,聆听着耳畔哗哗的流水声,顿感心情舒畅,忍不住开怀大笑了几声。

笑声随风而去,飘入了正在溪边浣衣的村妇耳中,她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卫辰。

「这是秀才公家的娃娃?不是听说他病得很重么,怎么出来了?」

「应当是大好了,就是瘦脱了形,啧,原来多壮实的一个后生啊,现在风一吹就会倒。」

「他没事跑这溪边来吹风做甚?」

「该不会身上的病好了,脑子又给魇着了吧?」

「可惜啊,秀才公只留下这么一根独苗,如今眼看也是废喽……」

此时的读书人都很受人尊敬,尤其卫明昭还是溪隐村几十年来第一个有希望中举的读书人,在村中的地位更是超然。

也正因如此,卫明昭死在考舍中的凄惨遭遇传开后,令许多村民们都为之唏嘘。

如今卫辰又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在村民们眼中,卫明昭这一脉怕是要自此彻底没落下去了。

妇人们的低声议论传到卫辰耳中,卫辰的脚步只是微微一滞,旋即又轻快起来,继续朝着张家的方向快步离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知否从蒙童开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知否从蒙童开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张松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