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同生活 初探城市生活

第1章 大同生活 初探城市生活

话说经过了一夜的颠簸,我们到了新的地方,山西大同,准备开启新的生活。刚到这天,还是觉得挺暖心的,周围的亲戚虽然关系都很远了,但是还是感觉挺亲的,大家都来帮忙,帮忙搬家,收拾家,等等。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则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讲,说实话,刚到的时候觉得挺沮丧的,探头往巷子外的远处看去,只看到一片片的房子,远处可以看到一些高楼,仅此而已,没有了“职业中学”,没有了“前山”“后山”,更没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记得刚来的时候,我们住在周家店村,这是DT市的一个城中村,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远不如在地质队时候的房子,那时的房间很多,而且还有一个院子,而这个房子,只有一间,而且院子很小,而且那么小的院子里面,还住了三家人,更是觉得那么的拥挤。不管怎么样,好歹在初到大同的时候,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之后听大人们讲起,就是这个小房子,房租也不比地质队便宜。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对“城市生活”的第一印象,就是“贵”。

也许刚刚来的原因吧,作为我,以前的“野孩子”也有害怕的时候,每次探头出去,或者鼓起勇气走出院子外面,再走到巷子口,之后就不敢再往外面走了,看到远处有一个大市场,熙熙攘攘的,很想过去瞧瞧,看看都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但是总是不敢走远。这年大姐十二岁,我和二姐十岁。我们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对于父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我们姐弟三人的教育问题。应该是来之前就已经联系好了学校,是这个城中村的小学,周家店小学。记得第一天去报到,印象还是挺深的。那是刚来没几天,一天早上,父亲带着我们去学校报到,对我们来说,也算是第一次走到街上。记得很清楚,从家里出门去学校,会经过一个小市场,也算这个村子的中心吧,做什么生意的都有,熙熙攘攘的感觉。去报到这天出门,没一会就到了小市场,当时只对吃的感兴趣,而作为早餐卖的最多的是一种糖饼,五毛钱一个,父亲给我们三人每人买了一个,继续朝学校的方向走去。虽然家中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糕点生意,也从没觉得家中的哪种糕点好吃,反而五毛钱的这个糖饼,吃得很香。也许就是那句话,人都是这样,手边的东西,总觉得不是最好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却想着拼命争取。其实,那个小市场也算得上繁华,做什么买卖的都有,买饭买菜,五金杂货,烫头理发,诊所商店,等等,应有尽有。吃着手中的糖饼,就很满足了,周围的一切都不关心了。父亲反复告诉我们,要记着去学校的路,以后每天要自己来上学。继续顺着市场走下去,穿过一条马路,继续走,没多远,穿过一条火车道,就到了。对于我们姐弟三人来说,这段路程太近了,与之前宝昌第二小学的路程比起来,还不及三分之一。到了学校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之前在宝昌的小学,都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而这个小学,教学楼确实楼房,一栋四五层楼高的楼房,看起来干净漂亮,挺好的。只是校园院子太小,基本上没有操场,这点还是让我比较失落的。不管那么多,继续跟着父亲去校长办公室。到的时候,正好是课间时间,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疯跑,我们姐弟三人背着书包,跟着父亲,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新来的学生,不住的往我们身上投来注视的目光,感觉挺别扭的。到了校领导那里,父亲与他简单的寒暄了几句,

校领导找来了将要插班进去的两位班主任,大姐五年级第二学期,二姐和我是四年级第二学期,这次让我高兴地是,二姐和我分在同一个班里面。之后就由班主任老师带着我们去教室,大姐那边的情况就不知道了,二姐和我跟着班主任去了四年级一班,记得是一个姓白的老师。进了教室,班里的同学远不如宝昌时候班里的人多,白老师把我们安排到最后的两个位置,感觉还不太舒服,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坐第一排的。对这个教室的第一感觉,很舒服,因为是每个人一个板凳,一个小桌子,很整洁的样子,阳光明媚的感觉,之前的宝昌二小学,是那种长条板凳和长条桌子,三个人共用的那种,而且教室是低矮的平房。突然对城市有种好感,城市的学校就是好。由于到学校的时候已经不早了,一上午的课程感觉过的很快,没一会就下课了,我和二姐一起去大姐的班级门口,三个人依旧一起回家。从学校到家这段路很近,穿过铁道,过了马路,穿过小市场,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到家了。妈妈赶快过来问问今天上课的情况,午饭已经准备妥当。一切都那么的安逸。之后五口人一起吃饭。虽然房子小点,但是每天这样的日子,还是感觉很踏实的。

作为大人,父母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五口人未来生活的问题,得继续做些什么,挣钱过日子。记得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和一个朋友在张家口的一个县城沽源开了一个小型的面粉厂,刚起步吧,家中的存款全都投到那个面粉厂中了,而父亲则时不时的去沽源县待一段时间,两头跑。当时年纪小,不懂事,家中的事情也不清楚。后来才听妈妈说起过,那个时候应该是1997年,家中已经有了五六万的存款,说实话呢,普通老百姓家里,这笔钱已经算是巨款了。那个年代,DT市区的两室一厅的房子,全款买也只有四五万。不知道父母处于什么样的考虑,并没有选择买房子,而是钱都投到了面粉厂,在现在看来,这个错误的选择,直接导致了整个家中的一个心病。我们后面再谈。

总之,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母亲在家照顾我们姐弟三人的生活,父亲则隔三差五的大同沽源两头跑。记得刚到大同没几天,一个远房舅舅家的哥哥结婚,我们全家去参加婚礼,其实是一个小型饭店举办的,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应该是第一次去饭店了,更是第一次参加人的婚礼,感觉很幸福,很开心,还记得那个饭店好像叫“凤凰酒家”,就在周家店村。

慢慢的,和学校的同学们都熟络了,有了新的朋友,但是总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以前开心的感觉,没了小树林,没了“职业中学”,没了“前山”“后山”,一切都变了。感觉没什么可闹的了,我也就老实了不少。也有可能是慢慢长大点了,玩心没那么重了。

与此同时,妈妈也在思考,该做点什么,不能完全指望着爸爸那边的生意,再说了,妈妈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天天在家待着,也不舒服。可是,这样偌大一个城市,妈妈这个年纪的妇女又能做些什么呢?记得妈妈那会有了第一个想法,到繁华路段做早餐,炸油条。说实话呢,虽然之前做糕点生意,但是基本上都是给商场供货,这种正儿八经的摆地摊,还是第一次,我相信妈妈也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毕竟人都爱面子,妈妈也不例外。好像当初是妈妈和一盒亲戚一起,具体是谁忘记了,毕竟刚来,人生地不熟的,如果让妈妈自己,妈妈肯定会更害怕。说干就干起来了。他们选择了附近一所中学附近,DT市第十五中学,那边人流量肯定比周家店村里大。买了一个二手的人力三轮车,一个煤气炉子,就这样干起来了,油条,好像还有自己拌的一些凉菜。用妈妈的话说,这个投资小,先试试水,挣不挣钱再说。妈妈一直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女人。就这样,每天早早出摊,半上午的时候就回来了,天天如此。我们三个则是每天上课。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感觉前后一两个月的时间吧,应该是做的不怎么成功,妈妈放弃做这个买卖了,可是生活中,每天都要钱,柴米油盐的,妈妈的脚步不敢停下来,又得琢磨其他的行当。因此,妈妈每次出去到市场那边,就会观察一下,什么东西有卖,什么东西稀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妈妈决定了,摆摊做零食,方便面,饼干,香肠之类的。妈妈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吃苦的人,说做就做,没几天的功夫,摊子就摆出来了。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周围一个朋友也没有,什么事情也得自己做,首先打听去哪里批发货源,之后还得选定一个合适的摆摊位置,全都是一个人操办,此时的父亲那边的面粉厂,已经开展起来,不得不长时间的待在那边。妈妈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在这边过着艰难的日子。

其实想起来,当初真的过得很艰辛,不想回头去想那些痛苦的日子,但是,既然是回忆录,就尽量去还原真相。记得那会,妈妈就用卖油条时候买的人力三轮车作为进货和出摊的工具。进货的地方是东关,在大同的最东边,离家还很远,每次去进货,顶着大太阳,大姐和二姐跟着一起去,妈妈蹬着车子,他们做不了什么,只能在后面跟着帮忙推一推,或者照看一下三轮车上满当当的货物。说实话,不可否认,他们那一带的母亲,还有这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妈妈从来没有带我去进过货,我当初也小,不懂得主动为家里分担这些东西,只是觉得进货的时候,我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回家卸货,之后摆摊的时候,各种货物都要拿一些,清晰地记得,摆摊之前,得去“占地方”,因为好的地方往往会多卖一些东西,家中有一个折叠的单人床,就是我们“占地方”的工具,每天我们三个重的两个,得抬着这个床去占地方,之后摆摊的时候,这个折叠单人床支起来,作为货架,把准备出售的东西都摆在上面。这就是妈妈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们课余时间能帮妈妈做的一份小的“事业”,更是我们四口人赖以生存的方式,因为之前我已经说过,这么多年的继续,爸爸投到一个面粉厂里面,家中只有几千块钱勉强度日。通过这样的事情,多少挣一些,可以平时家用。

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选择了搬家,离以前的小屋子不远,只是这是个独门独院,两间正房,一间南方,院子里面还有一颗葡萄树的小花池。居住环境与刚来时候的房子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还是每天上下学,妈妈则一整天都出去摆摊,赚钱。日子就这样继续着。生活就这样进行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农村人到城市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农村人到城市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大同生活 初探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