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家村又来了个男人
1)
刘兰看上去没有过去,因为她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她的过去。
几乎她的生命是从李家村开始算起的。
这一年,她23岁。
没有人知道她前23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一个人要付出多痛苦的代价,才能保持这种缄默。起码,李家村的人都不知道。
起码,阿菊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她的。如果李大牛这样对她,她都能嫁他18次。
她理解不了她,宁可寂寞地清苦地留在一个并不健全的傻男人身边,过着非正常人的那种生活,也不愿打开门让魁梧的李大牛走进来。
一个女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这一点。
阿菊曾经摘了些山果子,去村口的小庙里问过菩萨。菩萨没说话。
其实,世间所有的菩萨都不会说话。
2)
村口的那座小破庙,叫山神庙。
就是刘兰饿昏过去的那座庙。
山神庙是李玉青和他的那帮子兄弟垒起来的。他们始终以为义和团的失败是神灭,而非人灭。他们相信,世间万物,六道轮回里冥冥之中总会有一种力量主宰着人的命运。
那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相信来自于神。
他们甚至认定,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贱都是神安排好了的。家中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者天灾都掌握在山神手里。
所以他们到了李家村后,决定造这座小庙。
其实,泥塑的山神本身没有力量,那股神秘的力量来自于人的内心。
人一旦信了神,求神时神说:“不可做”,人便在尚未做事前,就失去了做事的自信。
失去自信的人,做事的成功率往往低开低走。故神说的也大致就正确了。
渐渐地,山神庙就成了另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于李家村。
刘兰的到来,村民们便会觉得她是神送给李家村的,潜意识里的接纳。李大牛的固执,阿菊给许多的人说过,是李大牛前世欠了刘兰的债,今世来还的。
关于这些,李家村有一个人是不相信这个的,在他从长江边上跑回来时便怀疑这个结论。但他又不想去阻止村民们的虔诚,毕竟这种思想对于社会治安是有一定好处的。
他是老支书李正保,也算是少数见过长江这样大世面的人。
3)
夏末,虽然在海拔700米的山区,天还是很热。
树林里依然充满了夜晚过后的一阵阵潮气,村前的那条小溪还是不紧不慢的向下流着,竹子林里泥土上有了一些急不可耐下来的落叶子。
李得家门前的那棵老樟树,照样勃勃着它坚强的生命力。
昨天晚上老支书就接到去公社开会的通知。
公社离村子有17里的山路,天色刚露出鱼肚白时,老支书就背上军绿色的挎包上路了。那挎包上描个5个白色的小字,“为人民服务”。
快要正午时,他才赶到公社的大院。
大院里早已经聚着三三两两的人群,这些人都是来自于不同生产大队里的头儿。彼此大招呼,问候过后才知道此次开会是分配一批城市里来农村锻炼的下放青年名额。
下放青年,时髦一点的叫知青。实际上是那些城里娃相应国家的号召,到偏远的,艰苦的农村中来锻炼体骨的。
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老支书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乐了,那笑容比李得富还春光灿烂。他顾不了闲聊,匆匆地往二楼公社主任的办公室里挤。
他寻思的这事,得由主任管。
主任叫王中生,头发有点少,体态有点发福,特别是那对小眼睛滑溜溜的转,下面的人说天生的一副主任相。
“你个老李,就是不习惯敲门。什么事不能到会上说啊。”
“王主任,这事得提前说,开完会解决起来就麻烦了。”
“什事儿?”
“能不能在这群下放青年中,选个有知识一点有文化一点的同志,分到我们大队去?”
“知青都是有文化的。你想干嘛?”
王中生的小眼睛滑溜溜的把李正保上下左右转了个遍。
“是这样的,主任。你知道我们大队太在大山里面了,全村人都是文化瞎子,大字不识。想知青去了办个小学堂,让山里的娃子也学习几个字,将来记个工分算个账写封信什么的,也好有个底儿。”
在李家村办个小学校,让村里的娃们认得些字,一直是李正保的心愿。
无法猜到王中生主任当时的心情,他居然爽快地答应了李正保的这件事。把老支书乐得啊,都想抱着他的半光半亮的脑袋亲几口。
下午开完会后,老支书领回来一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
介绍信上明白的写着:平南,杭城人。
白衬衫加军绿色裤子,一张白净的脸,最主要让李正保看上的是鼻梁上的那副深度眼镜。
老支书说,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
4)
老支书从公社带回来一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这事是整个李家村重大事件。
都快后半夜了,像吃了药的老支书把村子里年长一些的老人都叫到了社厂里来,商量他的重大决定。
所谓社厂,其实就是大队部,二间很旧的老屋,据考究也有50年的历史了。
老支书的重大决议有3个。
一是李家村要办第一所小学堂。
二是村口的山神庙改为小学堂。
三是村子里所有8-12岁男女娃子,都得上学。
这不得不说是,老支书思想的前瞻性。
灯下都快瞌睡的那些叼着烟斗老人们,一致同意在村子里办学堂。老支书是权威,是全村的鸵手,大海航行都靠他。
而关于第二条,老人们哗然。一下子热闹起来。
山神庙里是老祖宗李玉青立的山神爷,山神爷是动不得的,动了是会产生天怒的。
李正保竖着的短发,更直了。
“学堂是一定要办的。”
“社厂就这么两间旧房子,一到农忙便不够用。”
“各家各户又没有空闲的房子。”
“只有山神庙还是空置着,山神爷如果知道我们为子孙后代好,会原谅我们的。”
李正保开始折中。折中是中国式的一门艺术。
“山神爷咱们不动,用竹席子把它隔开来。”
“村民需要上香,朝贡啥的,必须得选在学生不上课的星期日。”
老人们不再说什么了,在无法妥协的事情面前,折中后的决定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老人们都知道那是李正保早已经想好了的法子,只是为了尊重他们一个集会。
会议的第二天,李大牛就带着4个精壮劳力,开始改建山神庙。
泥塑的山神爷,被竹帘子隔了开去。
书桌是大树锯开后,两头架在竖起来的石板上。
凳子是圆树鼓子。
黑板是拼起来的木板,涂上几层黑油漆。
写字本子是17里外公社所在地的供销社里买的。
书本是跟公社学校对接后,另外给提供的。
学生是全村5个女娃7个男娃共计12人,统一编为小学一年级。
城里来的知青平南,成为李家村第一任的老师。
他的宿舍是庙里作饭房用的小屋子改造了一下,四壁是乱石头垒起来的墙,涂抹着一层黄泥,许多的墙面都已经剥落。除了床头糊上几张旧报纸外,好几处石缝都能看见外面的阳光。
学堂门前的不远处,便是穿村而过的那条叮叮咚咚的小溪流。站在堂前的大石头上往东望,是村子里的山地,那边水稻开始变得鹅黄,一小片一小片的预示着丰盛。往西望,便是村子,弯弯的小路,还有挨家挨户升起来的炊烟。
平老师说,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据说许多的知青,第一次的感受都与平老师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