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内操观兵
当京城还在因为范志完一案闹得满城风雨时,崇祯皇帝却忽然接到了一封十万火急的军情密奏,正是赵光抃所呈递。
崇祯迅速拆开了军情密奏,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后,顿时面色如土,手指不住地打颤。
“螺山之战最终失败,战死者不计可数,十万大军几乎毁于一旦.......”
崇祯皇帝手中的密折顿时滑落到了地上,他内心的所有苦楚几乎化作绝望,使得他再也承受不住了。
“天啊........上天何以如何待朕?”
当皇帝正在暴怒之际,一旁的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低声道:“皇爷,皇爷,可切莫气坏了身子.......”
“废物!”
崇祯皇帝忍不住将桌子上的东西都给推了下去,他转过头来高声道:“速速召见内阁诸臣!”
对于大明朝内阁的臣子们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崇祯皇帝随时可能的召见,不一会功夫就急匆匆汇聚了过来。
陈演望着一地的狼藉,心中顿觉有些不妙,他连忙跪倒在地上,低声道:“皇上,竟不知何事惹得皇上如此大动肝火.......”
崇祯冷哼了一声,他死死盯着面前的陈演,一字一句道:“螺山之战,惨败而归,朕的十万大军,已经没了!”
一听到这番话,在场众人顿时为之一震,尤其是兵部尚书张国维,顿时脸色变得无比灰白。
他是朝中最支持赵光抃之人,眼下螺山之战战败,他自然也难辞其咎。
果不其然,崇祯皇帝第一个就找到了张国维,冷哼道:“张卿,你一力推荐赵光抃,竟不意酿成今日之惨败,你可还有什么话说?”
张国维深深叹了一口气,他颇为荒凉地将官帽解下,低声道:“罪臣无话可说,还请陛下治罪。”
崇祯冷冷哼了一声,道:“来人,将张国维押入诏狱,等候听勘。”
几名小太监当即走上前来,将年迈的张国维给搀扶了下去,无论皇帝将来如何处置这位老臣,朝廷总是要给几分体面。
拿下了张国维之后,摆在君臣面前的难题却并没有变化,怎么收拾螺山之战后的烂摊子,也成为了当年的问题。
对于目前的大明朝而言,最为被动的便是螺山之战,已经是彻底打空了京畿地区的反击力量,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崇祯再难以在京畿召集十万大军,只能听任建虏肆意妄为。
几名内阁大臣也面面相觑,却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们当中纵使再有能力,可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以目前大明朝的处境而言,已经没有了多少辗转腾挪的空间。
崇祯皇帝看了众人一眼,也知道这些人没了主意,当即也只好让他们先行回去商议。
经过了这么一通忙活之后,崇祯皇帝也彻底失去了看奏折的心情,他决定先暂时不看那些烦心的东西,便前去万岁山院中观德殿前观操。
等到一众人赶到了万岁山院时,早已经得到了消息的太监杜勋已经早早站在了门外等候,他三十多岁的年纪,面白无须,看上去倒显得精神奕奕。
他快步走上前来,跪在了地上。
“奴婢杜勋拜见皇爷,皇爷可是要观操?”
崇祯皇帝漫不经心地点了点头,心中却也没有做太多的指望。
原来,自从崇祯皇帝继位之后,他便一心想要整军经武,可是这位爷猜疑心又重,对于文臣武将那是一百个不信任,又想实验自己的想法,便抽调了一部分年轻太监在煤山下的大院里操练武艺和阵法,即所谓的内操。仟仟尛哾
当然,对于皇帝的这一个举动,也遭到了朝廷大臣们的反对,许多人担心会演变出唐朝的宦官之祸,于是纷纷反对太监掌军,迫使崇祯只能将内操取消。
只是这两年以来,大明朝处处形式极为紧张,导致崇祯深感官兵无能,于是便再一次打在了小太监们的身上,重新开始进行了内操,而这一次他为了避免大臣们的反对,便给王德化们下了密旨,让杜勋等几个做过监军的亲信太监来操持内操。
杜勋过去曾经外派当过监军,也知晓一些练兵的事情,于是办起来也颇为用心,仅仅用了几个月,就让这些小太监们变得有模有样,早就想在皇帝面前展示一二,于是见皇帝来了,便颇为积极地上前去,希望皇帝能够前来观看操练。
崇祯皇帝打量了一眼杜勋,当即道:“那就开始吧。”
杜勋脸色一喜,他连忙跑到了阵前去,挥动了手中的小旗。
只听见一阵鼓声大作,紧接着不知何时出现了许多小太监,他们穿着棉甲,身上扛着火铳,朝着皇帝远远跪下,嘴里高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到崇祯皇帝含笑点头以后,杜勋又挥动了小旗,这时只见小太监们却是在密集的鼓声中开始演变阵型,步伐虽然略微有些不是很整齐,可是变化却还算明显,他们分成了五排,整整齐齐列在前面,开始朝着远处的靶子进行射击。
“砰砰砰——”
随着一阵阵枪声过后,弥漫的白色烟雾也很快散去,当即便有小太监抬来了靶子,给崇祯皇帝亲眼看——只见那些靶子已经被打得稀碎,上面布满了细小的弹丸痕迹。
崇祯皇帝顿时极为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王德化给赏。
杜勋却来到了皇帝面前跪下,道:“启禀皇爷,奴婢奉旨掌管内操,不为求皇爷赏赐,只愿为皇爷练出精兵,将来替皇爷扫平乱逆,恢复天下。倘若天恩宽宥,奴婢愿在三月之内,为皇爷练出可用之兵。”
三个月的时间,说起来也不算短了。
崇祯一边暗自思忖,一边大声叫好,他吩咐王德化代替皇帝赏赐了三百两白银,还给杜勋单独赏赐了三品冠服和玉带,其余负责带兵的小太监们也纷纷得到了赏赐。
望着一起谢恩的太监们,崇祯皇帝却是悠悠产生了一个想法。
倘若天下武人都能像这些小太监一般知足,天下何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