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普:北宋的杯酒释兵权

大科普:北宋的杯酒释兵权

连续更新了好久了,持续输出好累。

今日请假。

就放一张科普吧。

老规矩,可以跳。

看瓜的文前面的一些看客的段评之类的,总觉得大家对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有很大的误解。

这里也单独来一章说这事。

也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要是严谨一点应该按顺序来写北宋的几大黑透了的污点的。

【释兵权这事,是进步的,是先进的,操作起来并不是所谓杯酒就完事的,此处画重点。】

【从杯酒释兵权的背景五代十国说起】

唐之后一直到宋初,五代十国持续了54年,前后更迭了5个朝代,有帝13人。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

十国——宋初其实没有十国的说法。是欧阳修自己重修了一部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才有了十国的概念。而最终确定十国概念的是清人吴任臣,然后延续至今。

事实上这54年里远远不止十国,还有大大小小的并没有立国,但实际兵强马壮的割据势力,还有实际立国了,但欧阳修从他的角度认定为不能列入十国的国家。保守估计最少是15个。

跟本章中心话题无关,就不表具体国家了。

中国历史几千年,诸多封建王朝,真正奉行的并非法律条文,而是礼仪道德,孔孟学说,帝王神授。:

就像楚国伐随国,不能因为我本蛮夷,而要师出有名。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正统思想。

帝王则推崇三纲五常、君权神授,比如生有异香,梦龙入怀的神授现象。比如皇帝就是高高在上,下面的人就要侍父奉君的概念灌输。这才有一代一代的臣子们护着幼主延续正统传承。

五代十国的时候则完全不是这样。

整个上层的构成,几乎全部都是武人。

不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不受朴素的伦理道德约束,不明礼,轻文人。

干儿子坑爹夺权就有4位,亲儿子也不消停,还有各种各的荒唐事能想象的不能想象的都发生了等等等等。

真个儿是群魔乱舞的时代。当时当权人在意的仅仅是武力,自己能不能打,手下有多少兵,占了多少地盘,能搜刮出来多少工资及享用。

当时的情况用一句话概括,「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

通俗一点说,拳头大就能称王,出身都是狗屁。

延伸出去,就是老子都不知道老子能活多久,搞不好哪天就挂了,所以变本加厉的享受人生。

赵匡胤就是在这样的乱世里长大,并一步步往上爬,最后建宋的。

【接着说说赵匡胤这个人】

赵匡胤有别于好多任开国皇帝,他并不是苦大仇深的长大的。

小时候爹给力,娘给力,养大了,还给娶了媳妇生了娃,家里兄弟姐妹和睦友好,一直到二十岁才开始面临养家活儿的现实。

他也是真的老老实实的去找工作了。

年轻人,眼高手低的,经历了两次挫折后,赵匡胤才到了郭威处。

打工嘛,有挫折才有进步,到了郭威处一开始就当了个小兵,后面抱牢了大腿就青云直上了。

直到登基前,还有赵匡胤的趣事,说,这位愁眉苦脸的回家说军里的烦心事,被他已出嫁的刚好回娘家的姐姐拿着擀面杖追着揍了一顿。

说大男人拿外面的事来吓唬家里人,不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做什么事想做就去做,能做就去做,在家里叽叽歪歪的算什么事。

通常封建时代,就算是再开明的家庭,都以男人为主导,威严不可轻犯。

当时的赵匡胤已经是军中一线将领回家还要被姐姐揍。

典型的血脉压制!!!

由此可见,赵家的家庭教育是很过关的。

并没有因为他是男人而且事业有成,就在家称王称霸,长幼有序的伦理纲常深入骨髓。

本人靠谱,不残暴,不愤世妒俗,人以群聚,他结交的兄弟朋友们也都还不错,而且是以赵匡胤为中心的一群兄弟。

不然你说这黄袍给谁披不是披。

他自然是有那种天生的魅力让大家信服。

也因此,他的释兵权进行的很丝滑。

【接着再说释兵权的具体做法】

赵匡胤建宋后,他自己就是武将,也深知武将能造成大多的后续问题。

他面临的情况比任何一个开国君主的情况更严峻,礼乐崩塌,大家真的是打从心里没有什么忠诚概念的,拳头大就是王道。

释兵权这件事的具体操作,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轻飘飘的一顿酒,几句话。大家都光荣下岗,回家吃老米。

据当年的记载,老赵请了一顿酒,说了些话,然后大家就请辞了,过几天的诏令就是:

「以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

这里面有赵匡胤十兄弟中的两位——石守信、王审琦。

另外的两位,后周留下的人,跟赵匡胤关系还不错。

节度使这玩意是唐时一直到五代贯穿整个时代的关键词。

那就是地方的王者,可以在地方自取税收,可以在地方安逸享乐。同时,公主们都下嫁了。皇亲国戚,加上地方霸主。

这个福利杠杠滴。

当然也有义务,镇守一方,防御西北。

整个西北方向,有这些老将看着,真的是稳稳的,他们把住了大后方,这才让赵匡胤能安心的在南边打仗,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在后期的统一进程里,这几位还有人被赵匡胤招回来干活。

除了这两位,我们再看看十兄弟里的其他八位。

李继勋、重赟、刘光义(刘廷让)、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

我们把赵匡胤当年的义社十兄弟个人履历拉出来看看。

【第一位——李继勋】

十兄弟的老大,早年官比赵匡胤高,世宗打契丹的时候成了赵匡胤的下属。

陈桥兵变时,李继勋没有在场,时任安***节度使,此后依然镇守地方。

960年,迁移昭义军节度使。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968年攻北汉,直抵北汉都城太原城下,围攻太原。969年,作为前军都部署随赵匡胤进攻北汉,970年迁移天雄军节度使。太宗继位后,李继勋的使相衔升为侍中。977年,李继勋回洛阳治病,以太子太师致仕,老病而死,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庄武。

他的儿子:李守恩官至如京使,李守元官至北作坊使,李守徽崇仪副使。

【第二位——韩重赟】

参与陈桥兵变,以翊戴功。韩重赟继任殿前都指挥使,领义成军节度使。

962年,扩建皇城东北部,由韩重赟督建。966年,黄河决口,韩重赟督军士民夫修河堤。967年,被污贬官。出为彰德军节度使。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韩重赟任为北面都部署,夜袭大败契丹援军。974年,老病而死,赠侍中。

顺便说一句,他儿子韩崇业娶的是赵光美之女。

【第三位——刘光义】

960年,征潞州时任行营先锋使。961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使。964年,率军赴潞州守边,同年,任副都部署与都监曹彬攻后蜀。965年,平后蜀全师雄叛军。966年正月,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使。973年,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

这位最后被赵光义给逼得绝食死了。有兴趣的自己搜。

【剩下的几位】下面的几位说得更简单一点,要么就是一直在军中效力,中层将领,稳定升迁,一路跟着赵匡胤的统一大业走,差不多了才出为节度使。还有几个没什么记录可查的。

除了十兄弟,原后周的高级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赵彦徽等也并不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说吧,也不知道是谁总结出来的杯酒释兵权这个词。

反正北宋史官跟元朝人编的太祖纪都没有这五个字的出现。

这一场酒局的说法来自北宋丁谓的《丁晋公谈录》,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

由始至终,大部分的开国将领其实一直活跃在北宋的统一进程里,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塞,就算不是开疆辟土,也是镇守一方。

整个释兵权的思路跟做法,并非将将领遣走,让军事停滞,是逐步铺开的。

先封赏了手中有重兵并且有可能危及皇位的那几个,把这些人安置妥当了之后,其他的该用的用,好用的用。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里,通过战争,通过地方事务,一点点的缩减各方节度使从军事到地方到财政的权力。

与此同时细化文官的职责,加强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加强朝廷对于财政军队的把控。

到了后期赵光义接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文官接管了地方,稀释了武将的地方控制力,减少了节度使藩镇割据,以及兵变的可能性。

另外一个,十几年过去,老死病死是自然规律。

这种神一般的操作,只能说开国皇帝就是开国皇帝。

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都为后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赵光义接手的时候,整个五代那种扭曲的价值观是被赵匡胤扭了回来的,大家也很认可大宋朝的朝廷。

重文,并不轻武才是主基调。

当时很多大将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赵匡胤大都放过了,比如王全斌打后蜀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比如李汉超在边境抢钱,抢女人。

武将犯错,高抬轻放。

而文官,赵匡胤很重视,给了很好的福利,所谓的高薪养廉就是从赵匡胤这里有了开端,赏赐什么的,更是惊人的数目。

但一旦没有好好当官,贪污敛财之类的,处罚都很严厉。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瓜翻宋史,几乎年年反贪污,年年杀贪官,本瓜的文里也时不时的有说。

从前期的杀中下层,一直到后期,掌控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文官杀到了御史,武官杀到了将军。

据后世统计,,赵匡胤在位期间,贪污受处分的官员有44个人,其中处死了29个人。

这个数字,其实也说明赵匡胤真的不是一个爱杀人的人。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朱元璋,这位在位期间,不说杀贪官,开国功臣34位就杀了30位。

据说,在位31年杀了15万人。。。。

(瓜觉得这个数字好夸张,但诛九族这种法宝一出,15万,也是可能的吧。)

不是给赵匡胤洗白,有时候看到一些相关的宋朝的帖子,总有一些评论,让人苦笑不得。

学者从史料中截取一段,为的就是讲明白一个事件,一个道理,但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整个来龙去脉一起说了,就很容易被断章取义。

说杯酒释兵权,百来字说完,好啦,大家都知道了:

【赵匡胤真狗,当了皇帝就把功臣踢到了一边。吼吼,活该大宋亡国。这个活该推理的路线就是从释兵权就推到——重文轻武——弱宋——再跳到盟约——靖康之耻——亡国。】

前面瓜说过应试教育的问题,当时有人说瓜是应试教育的对立者。

瓜其实不是,但也说不上很认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但这种对于历史简单粗ao的推论,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无论选择题还是填空题,甚至问答题,论述题,真不需要你知道到底有几个人被释了兵权。怎么个释兵权,你只需要记住关键词就行。

凿壁偷光——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吧,拿来教育大家勤奋学习。但这个主人公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前面瓜提过的悯农三首,诗写得好,拿来教育时下人爱惜食物。写诗的人却是教育内容的反面典型。

唉,瓜又啰嗦了。

本来想写个两千字保持更新记录的,一个不小心又是4000字。

瓜可真是个科普痨。。。

八郎很像瓜,哈哈哈!!!

瓜忏悔,今儿个死活不想写正文,呜呜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将军夫人一心想种田
上一章下一章

大科普:北宋的杯酒释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