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定都之说
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定都洛阳。齐人娄敬去驻守陇西,路过洛阳,离开车子,穿羊皮衣服,通过齐人虞将军求见汉高祖刘邦。虞将军想要给娄敬穿上美衣服,娄敬说:“臣穿美衣服,就以美衣服见皇帝;穿粗布衣服,就以粗布衣服见皇帝,不敢换衣服。”于是虞将军向皇帝举荐娄敬,汉高祖刘邦召见娄敬。
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是想要像周室那样兴盛吗?”
汉高祖刘邦说:“是的。”
娄敬说:“陛下取天下与周不同。周的祖先,从后稷的时代起就被封在邰,积德累善,十余世,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时诸侯就依附于周,于是灭殷商成为天子。到了成王即位,周公辅佐,于是营造洛邑,因为洛邑地处天下的中心,诸侯从四方来进献贡品,道路距离相当。但是,由于洛阳无险可守,无回旋之地。所以兴盛时称王容易,衰败时灭亡也容易。所以,周兴盛时,天下和睦融洽,诸侯、四夷宾服,进献贡品。周到了衰败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不来朝见,周不能制裁不来朝见的诸侯;不是因为周德薄,是因为洛阳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形势弱。
“陛下起丰、沛,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战于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荒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者未愈;而要与周兴盛的时候相比,臣以为是不能相比的。
“秦地关中被山河围绕,四塞以为固,即便在危急的时候,纵使敌有百万之众,也可据而守之。关中因为秦的经营,基础雄厚,为膏腴之地,关中就是天府之国。陛下入关中而定都,山东虽乱,关中、汉中、巴蜀之地可以保全。就像与人战斗,不掐住对方的脖子,摁住对方的背,不能全胜。如果陛下定都关中,就像掐住天下的脖子,摁住其背。”
汉高祖刘邦问群臣,群臣都是山东人,争着说:“周存在数百年,秦二世而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汉高祖刘邦问张良。张良说:“洛阳虽有这样的优势,但是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可以运来天下物产,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制服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是对的。”于是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古代各个朝代能否兴盛,都城定在哪里很重要。古代兴盛的大一统的国家,如秦、西汉、唐、元、明、清,都定都在长安(咸阳)和北京(大都)。长安地处关中,被高山荒漠所包围,且有渭河之利,以汉中、巴蜀为回旋之地。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黄河,东为巨海,且有海河、大运河之利,河北、山东皆为回旋之地。关中、河北皆为天府之国,用武之地。
听我滔滔不绝地把刘邦定都长安的缘故讲完,虞皎道:“你所讲的这些都已成定论了,且史记中也有记载,那么,我还想听听为什么项羽就定都在余州呢?”
对于文史知识擅长的我来说,这些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思索,我像一个史学家一样开始如数家珍起来。
当时,项羽的政治愿望是“衣锦还乡”,而项羽的故乡是余州,在焚烧秦国宫殿后,有人劝项羽在关中定都,项羽却说:一个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在夜间走路,谁能看见呢?(原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一方面,咸阳的秦国故宫殿已经被焚毁,另一方面,项羽对故乡余州更为眷恋。由此,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己称为“西楚霸王”,他选择了霸业,在故乡余州定都,也是他心目中的衣锦还乡。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过一句话,“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确,按照司马迁考量历史过往得出的结论,占领关中是隋唐以前逐鹿中原者成就帝业的基础。简而言之:关中山川环抱,乃四塞之地,此为关中在地理上的优势;土壤肥沃,农耕发达,既可储粮又可养兵,此为关中经济上的优势;可以看到,自周文王、周武王兴师灭商,到秦以关中起家攻灭六国,再到隋唐以关中为帝王之都,关中渐渐地以其独有的优势为经营帝业者所看重。正因为如此,当项羽攻入关中后,韩生便建议项羽,“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韩生本以为项羽会接受他的建议,谁知项羽却回复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答语,“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随即,项羽便定都彭城(徐州),并自号“西楚霸王”。
后来项羽被刘邦击败后,后世便有惋惜项羽不占关中乃是最大的失策。其实,翻开史书仔细品读,项羽此一选择并非是仅仅考虑衣锦还乡这么简单。项羽不是有勇无谋的粗人,况且即使项羽粗鄙失策,还有范增这么一个经历过战国和秦末烽烟的老油条指点。当然,如果拿出项羽分封诸侯的图册来看,就可以知道项羽独占余州完全是占据了当时天下的最佳位置,或者说这也是项羽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当年楚汉争霸,刘邦的谋士认为项羽最为失策的一个原因即是没有控制敖仓。敖仓的位置大约位于今日的荥阳地区,地当古黄河与古济水分流之处,为战国至秦汉时期东、西方运输物资的水运咽喉。秦朝统一六国后,它的矛头开始转向了北方匈奴。为此,秦始皇需要调集足够的物资运抵阴山前线。虽然关中、巴蜀号称“陆海”,但仅依靠关中八百里之地与肥沃的成都平原是难以满足北方大军的军需供应的。当然,秦始皇之所以如此着急地需要粮食,也是为了支撑他在关中大兴土木修陵建宫。所以,秦始皇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关东(先秦时崤山以东称为“关东”,崤山以西称为“关西”)。为此,秦始皇曾五次出巡,有三次就是到山东地区,也就是齐国故地巡视。除了寻仙问药之外,齐国旧地的产粮地黄、垂、琅琊也是他重点视察的目的地。此外,战国时代齐国的邻居鲁国所在沂水、泗水流域也是一个盛产五谷、桑、麻、六畜的地方。这就为敖仓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大前提。
敖仓地当秦帝国的东西运输线的水运咽喉。秦时山东诸郡的粮食经水路两道运往关中,但无论是水运还是陆运都必须集中在荥阳附近,然后再溯黄河西上,再转入渭水,抵达长安。彼时,由荥阳溯黄河西上进入关中的船只多在水流湍急的三门峡触礁沉没。所以,秦朝便将粮食等物资卸在敖仓存储,等到日后或用陆运运入关中,或等待黄河平静时再溯河西上。虽然战国时代的齐、鲁、宋等地丰富的物资为敖仓的兴盛提供了基础。但是,敖仓之所以兴起完全是因为一个名为鸿沟的水道运输网。而鸿沟系统的入河口就在荥阳附近的广武山,距离敖仓仅一箭之地。可以说,项羽的封国基本将鸿沟运输网(魏惠王时期开凿,又称浪荡渠)囊括。
在中国古代,大江南北有四条十分重要的河流——黄河、济水、淮河、长江,此为古人所说的四渎。这四条河流都是自西而东独流入海的,而中国则无一条自然河流贯穿南北。此外,黄河(黄河与济水可归于一个水道系统)、长江、淮河彼此又不相通。所以,古人若要进行南北航运以运输物资,则需要将此四大河道进行联通,而复杂的鸿沟系统则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在交通欠发达的古代,控制了物资运输网意味着什么,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为何项羽能与凭借敖仓之粟的刘邦打了四年而不落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当彭越破坏项羽的后方运输网后最终落败的原因之一。
楚汉两军战斗高发地基本位于鸿沟附近,可以说,自战国时魏惠王开凿鸿沟,将济水、汝水、泗水、淮水四大流域联通起来后,黄河与淮河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交通网,著名的陶(定陶)就是在鸿沟运输网滋润起来的经济大都会。著名的陶朱公范蠡即是依靠陶地四通八达的水运网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所以,不仅是战国中后期魏、宋、齐为争夺陶地大打出手,而且当年乐毅伐齐,秦国之所以越地千里出兵参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占领齐国控制的陶地。当然,此举不仅是为秦国继续东侵占据一个有利的基地,获取陶地丰厚的赋税也是秦国的目标之一。而且,陶地的繁荣一直持续到西汉文帝时期还未有衰弱的势头。与陶地紧紧相邻的是另一个天下著名的经济大都会——卫地,而卫地的繁荣也得益于一条名为濮水的河流(濮水可自济水转入鸿沟,或东通陶地,或西通大梁)。战争打的就是财力和物力,卫陶如此重要的经济大都会,即使项羽没有注意,年近70岁的范增也不会允许他人染指的。
实际上,鸿沟系统所囊括的黄淮平原只是项羽封地的一部分,项羽的另一部分封地还包括太湖流域的吴国旧地。而陶地,之所以繁荣也不仅仅依靠鸿沟。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荷水也为陶地的繁荣增添了一份基础。同时,项羽又可凭借邗沟与长江沟通,而长江本身又可以与赣江、湘江相通。此外,和陶地一样,项羽定都之地余州亦位于邗沟途径地。同时,余州附近纵横的水道,亦可为项羽迅速将兵力转入到鸿沟水网、邗沟水网提供助力。而且,项羽封国大多位于平原地带,但是项羽选择的都城余州却有山脉凭借。宋代文学名家苏轼有言,“余州为南北襟带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北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瓯水也。”另外,项羽封地还囊括着南阳盆地。南阳战国时属于韩国,其治所宛城(南阳)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可以看到,项羽握有宛城不仅可以封堵武关方向的来敌,还可以得到宛城地区源源不断的军备物资。
在隋唐以前成就了功名霸业的人几乎都是以关中为基础的,关中四周都是山易守难攻。而且关中的地区的土地肥沃,人丁兴旺,是最适合养兵屯粮的地方了。从商周,到秦又到隋唐,都是以关中作为帝都,夺得了天下。
而在当时按照实际情况的话余州确实是当时天下最好的定都位置,楚汉争霸,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占领敖仓,并不是没有在关中定都。敖仓在现在的荥阳地区附近,在当时这里是东西方水运的咽喉。因为关中再好也不能支持刘邦夺得天下,首先粮食就不够吃他必须得从东面运粮。
因为在东面有以前齐国的黄、垂、琅琊等地还有鲁国的沂水、泗水等地,这些地方都是盛产粮食的地方。敖仓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是因为这些产粮区它才变得重要,因为粮食想从水路到关中就必须经过敖仓。不仅是水路,就算是陆运也得走敖仓。
刘邦和项羽开战的地方基本都在鸿沟地区,余州附近的水道也有很多支援起来很方便。而且项羽的封地大多都是平原,只有余州有山脉保护。所以说余州才是项羽最佳的定都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