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成才之路_1-16 科技树

第一卷 成才之路_1-16 科技树

这几日,「上课」时间并不多,加起来也就两个半天而已,比当初大四的课程还少,不过赵维却没有丝毫偷懒的时间,与大学的时光完全不同,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现在的赵维,真的处于传说中「学习使我快乐」的状态。

赵葵虽是严师,却也深知「张弛有度」的道理,《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给赵维布置了那么大的一份作业,验收合格之后,自然要让他休息几天,毕竟太子殿下还是个13岁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了官场上的黑暗面,怕是要几天时间来缓一缓。赵葵自己呢,又官居丞相,日常政务也是繁忙的,当下就要准备月中早朝的工作,于是,赵维有了几天的假期可以自由安排。

趁着这个时间,赵维开始考虑带动一下大宋的科技的问题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太宗赵光义开始,赵家的几十位前辈、几百年的时间,在地缘战略这一项上累计丢分实在太多了,几乎没有哪一任皇帝在战略计划上不犯二的。如果不大幅度提升宋朝的科技水平,仅凭赵维一个人,一代的时间就要把先祖们丢掉的分扳回来,呵呵,「向天再借五百年」还差不多,要知道,这时候的蒙古,武器科技一点都不落后于大宋。蒙古骑兵的几次西征,铁蹄踏遍东欧、巴尔干和阿拉伯,到处绑架各种工匠来提升自己的制造业水平,其制造业实力决不容小觑。

倒是大宋这些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连同军器监都开始玩忽懈怠了,贾似道担任监正期间尤为更甚,他本人对军器一窍不通,也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军器武备上,上梁不正下梁歪,制造的刀剑甲具,残次品率越来越高。火炮作为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火炮本身的品质还有所保证,毕竟火药这东西弄不好会炸死自己,不管是工匠还是主管官员,涉及到自己小命,谁都不敢乱来,但是火炮的性能,最开始的时候,弹丸还能射出一百二三十步,现在射出一百步都不敢绝对保证了,这样下去,等蒙古人用回回炮砸毁襄阳城,那可就晚了!

赵维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把军器监抓在手里,好好整治一番,干军工的,品质和技术是第一生命力。首先,他需要做的是,根据大宋目前的工业制造水平,列出大致的科技发展计划,也就是「科技树」,科技树的结构要跟着大宋的国防战略需求走,而不是一股脑地想到什么做什么。这个需求就是赵维在完成太傅吩咐的「作业」的时候,对大宋目前的形势所作的战略构想。

根据赵维自己的战略构想,海军将是大宋军事力量的顶梁柱,是为大宋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海军装备的核心是军舰,军舰的核心是船,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可以立刻实现的是「三桅帆船」,三桅帆船实际上就是利用伯努利原理(飞机机翼升力的原理),能够利用更大角度范围的风向进行行驶,而且速度比传统帆装更快,这是船的技术。以大宋目前的水平,造足够大的船不成问题,只需要改变一下桅杆和帆装的结构就行。

军舰不只是船,而是要在航速和结构符合要求的船上加上武装。海上作战,最好用的武器自然是火炮,火炮技术又分两大块,火药技术和炮身相关技术,这两者相辅相成。火药技术目前只是黑火药的配方问题而已,也不难,改进比例、纯度,将黑火药的潜力挖掘干净,根据黑火药的发展历史,到19世纪末黑火药才发展到极限,威力大约是现在大宋的5倍左右。.

在火药技术上,黑火药的潜力到头之后,就要发展硝化物,也就是无烟火药了(略xxxxxx字)。

火炮技术,基础是冶金和金工技术,火炮身管需要耐高温、高强度的钢材,使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的话,一般的碳钢也满足要求了,但是如果用上了无烟火药,那就必须用合金钢了,专业的炮钢需要添加锰、铬、镍、钨、钼、钒等元素,而以大宋现在的情况,相对最容易获得的合金钢也就是锰钢,然后再发展钨合金钢,钨矿这时候被称为「重石」,在江西、湖南一带比较常见,钨的熔点虽高,但是合金钢只是要将它加入到铁合金之中,并不需要熔化它,只要在炼钢的时候,往里面加入三氧化钨的粉末,生铁里面含量达到4%的碳自己就会和三氧化钨里的氧结合,将钨还原成金属状态,与碳含量大幅度减少的铁水形成合金钢。钨钢的耐热性就比锰钢要好得多,如果耐热性还是不够,那么作为舰炮,大不了使用水冷的身管,射速完全可以保障。

除了材料和冶金之外,火炮还需要加工,现在都是直接铸造成型的身管,炮管壁中难免有铸造缺陷,限制火炮威力,第一步改进应该是取消铸模的型芯,身管不直接铸造成型,而是铸成一根实心钢棒,将所有的铸造缺陷集中于中间部分,然后用钻头钻削形成内膛(这需要用到深孔钻),再对内膛进行精加工(铰孔或者镗孔),最开始只造滑膛炮,配尾翼稳定的炮弹保证精度(像迫击炮弹一样);第二步改进是将前膛装弹改为后膛装弹,但依然还是滑膛炮,点火不再用火绳或者遂发,而是用击发;第三步改进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拉削膛线,做出线膛炮;第四步改进就要看金工水平的发展了,炮管毛坯也不再用铸造,而是用滚轧成型,再钻孔、镗孔、拉削膛线。然而,当第三步实现的时候,那么冷兵器时代就算彻底结束了,第四步改进怕是已经进入后无畏舰时代和阵地战时代了。

在火炮的基础上,研发火枪,按照火枪的发展历史,大宋目前可以跳过火绳枪,直接进入燧发枪和定装枪弹(纸壳弹)的水平,转轮式手枪也没有压力。哪怕是用黑火药,「排队枪毙」的杀伤力虽不如某些大型弩机,但是也比单兵弓弩强悍很多(哪怕是球形子弹)。最厚实的全身板甲都防不住,就更不用说蒙古军现有的扎甲了。火枪进一步发展,必须等到无烟火药出现。

那么,在火枪、火炮大规模运用于陆地之前,还是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必须依靠冷兵器打仗。海军要能对蒙古的海岸线构成威胁,也是必须要有海军陆战队的,陆战队的装备,战马自不用说,以后世要有的。武器装备,首先是铠甲,全身板甲自然是冷兵器时代防护力的巅峰了,要造全身板甲就必须要有大型的锻锤和模具,以模锻的方式生产,如果靠人力来打,不是做不出来,只是效率太低了,大型锻锤用水力驱动或者蒸汽驱动,还能顺带搞出蒸汽机……另外,模锻还可以用于改进扎甲的生产效率,山文甲,算是扎甲的变种,依靠「山」字形甲片相互锁紧实现大面积防护,不需要普通扎甲那样用绳索连接甲片,只要有足够的甲片,编织工作就非常简单了。山文甲防箭矢能力相当好,仅次于重型板甲,而且相对于板甲轻巧灵活,只不过因为甲片形状特殊,加工费时费力,所以成本居高不下,以往只能由将领穿着,但是这个问题在冷冲压工艺和模具面前根本不是事儿,只要没有内部空腔结构,管你什么形状,丝毫不影响生产效率。

除了甲胄之外,无论骑兵步兵都需要有长矛之类的兵器(刀剑只能作为辅助兵器,就像现代的手枪,正规战场上不可能成为主要武器),穿刺类长兵器,最好的当然是槊了。长达80公分的槊锋要保证强度和刚度,又要减少制造成本,就必须用锰合金钢,要全面发挥合金钢槊锋的威力,槊杆也得用空心钢棒来做。佩刀的形制,最好的还是唐朝直刃的大横刀,可劈砍亦可直刺,材料当然还是以合金钢为优了。

赵维将他能想到的陆军、海军的冷热兵器几乎都列出了,感觉缺了点什么重要的东西,可就是想不明白,缺了什么呢?

歇了一会儿,喝了口茶,拿起手机准备查漏的时候,终于想到他遗漏掉的很重要的东西——通讯!他拍了拍自己额头,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系统给漏了呢?光想着上战场厮杀的装备了,无线电通讯这可是军令指挥、情报传递必备的神器啊!这要是大宋全面配备了无线电台,那等于是战场对大宋单方面开挂了,蒙古军传个军令要花两三天的时间,宋军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这样一来,蒙军的骑兵都跟不上宋军步兵的反应速度。

赵维赶紧翻开百科全书里关于无线电技术的篇章,从基础的电流、电压,到电磁感应,电磁波原理整个技术发展过程统统记下来,单独列出一条科技树,在最后无线电台那里,早期用电火花电台来普及无线电原理和基本技术,但并不投入实用化,实用化的电台还是要用电子三极管才行,火花式的电台太大太重,海军军舰无所谓,陆军可就苦逼了。

记完了通讯的科技树,还需要侦察装备,这是获取战场情报,判断敌我态势的重要手段。对于海军来说,最急需的就是望远镜,有了高倍率的望远镜,可以爬到桅杆顶部搜索方圆50公里内的一切目标,在海上,受盐雾的影响,肉眼辨识敌方舰船目标和船型、状态的距离不过十公里,这种单方面优势也是相当重要的。望远镜只是光学器械的基础,有了最简单的望远镜之后,还要有显微镜、双筒望远镜,进而发展出合像式测距仪,一艘舰上配备一具1米级的合像仪,就可以实现10公里范围内精确测距,极大地提升舰炮命中率。

看着纸上满满当当的分支图形,赵维满意地伸了伸懒腰,天底下怕是再没有比这更宏伟的计划了。不过,他这一番折腾,只是按照技术路线来规划,实际上有些科技的研发现在根本无从展开,比如三桅帆船,这需要工部下属的造船坊配合,而且工程量比较大,需要的人手比较多,所以海军专属的这些科技现在根本无从起步,还需要找合适的机会才行。当下,科技树里面最容易实现的恐怕就是望远镜和改进黑火药了,赵维慢慢在脑中盘算如何控制军器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江山纵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江山纵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 成才之路_1-16 科技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