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
初中以前的时光多与兄弟朋友一起度过,专注学习后我离开他们,渐渐转向两耳不闻窗外事。交往最多的就是同级的表哥,但处得并不融洽,能为足球有没出界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有次表弟跟他闹别扭,跑来告密,曾说我坏话,提的事也确实有过。表哥初一下学期才转来我校,因父母外出住在外公家,初三又回到原校。之后每次见面却畅谈到深夜,比平时睡得都晚。
很多父母喜欢比较别人,来让自己的孩子见贤思齐,对象最多的就是堂哥表弟之类。当我感到他们的竞争意识,总觉得好笑,世界这么大,你我都算什么。我们的参照物应该是群体,就像上学要关注年级,这才是个稳定的、好的参照系。老比身边人,附生的往往是醋味。
初中不再看动画片,突然觉得神奇宝贝、四驱赛车之类太无聊,而电视剧又要每天准时收看,不便且耗时,再后来也失了兴趣。仅因女主角漂亮,追过血色残阳。那时最喜欢新闻、知识、竞答类节目,但也只中午捧着饭碗看一段。
最大的消遣还是看小说,从地摊买了红楼梦和余秋雨的书。红楼梦早闻大名,却生涩难懂,一直束之高阁。买余秋雨的出于喜欢课本上的信客,这书有他的出走十五年,当时觉得很好。但最终没能喜欢此人,反而厌恶,是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彻底转变。觉得他很做作,为达目的,举例还不择手段,随口就是据某某考证李白是胡人之类。时人都没发现李白是胡人,千年后反而考证出来,我觉得这跟为古人写出比全部留存史料还全面详细的传记一样可笑。
看的第一部小说是姐从租书店带回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想广告时间看,结果对书的兴趣超过电视剧。印象里这小说是本巨著,可手上的书并不厚,最多十万字,但读得很顺畅,情节也无不妥,便觉书就如此。后来还跟同学提过该作家,我说别人都写很多,他却只写一本。结果同学立即表示:人家写一本就出名了,你写再多也许都不如他。这莫名其妙的话让我很纳闷,又没说不好。后来逛书店,一个三四厘米厚的书背瞬间吸引我的目光,上面就写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顿悟以前看的只是简缩版,专供少年儿童阅读。
此后我进入一段阅读期,每年都要看几本名著。当看完红楼梦,阅读能力才飙升,最初读得艰难,后来渐渐顺畅,之后只要不是文言,再无阅读障碍。或许读一本小说,在相仿的年纪更易感同身受,红楼梦的故事是曹雪芹对十几岁生活的追忆,初读我也就十六七,往后两三年又反复读了多遍。之后就再没看了,不知是不在那个年纪,还是纯粹的个人心境改变?红楼梦架构巧妙,论文学水平足称巅峰之作,但所述故事不太合大众胃口,所以书是巅峰,看过的人多定位于此,可拍成电视剧就不比西游、三国受欢迎。
高二还是一如既往去书店,满架翻书,遇到喜欢的就买下。但回去没翻几页就不耐烦,往后也到底没能看下去。高考后买了更多,整个暑假却没看完一本。后来带了一些去大学,还端端正正摆在桌前,觉得心会在自由的环境里安静下来,重启阅读期,结果就一直摆着。
我一度将此归咎于心境浮躁,后来恍悟这改变其实不坏。看虚构类无异沉浸于一场虚幻,还费时费力。如果喜欢这感觉,姑且算种娱乐方式,非要冠上高尚,扯各种益处,就是自欺欺人或者被小说家、出版商蛊惑。而自传类也无非提供窥视他人生活、心理的机会,也不宜沉迷。人要自己阅历,丰富生活,老看别人的实在无聊透顶。提高写作能力倒是真的,不过该提高的已经提高,还待提高的早已不是继续看小说能解决的,接下来要尝试写作。但这不代表我不再阅读,只是改变阅读方向,将偏向知识类书籍,至于小说,全凭兴趣,不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