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迁都南京
次日,二月初六,视朝之日,赵铭要宣布一个重大决定。
等列位臣工都到齐后,赵铭令乾清宫管事客用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太祖定鼎以来,南京升为京师,后成祖迁都燕京,定为京师,南京降为留都,然帝国财赋仰赖江南,转运燕地多有不便,故自六月初一起,南京复为京师,北京降为燕京,为留都。在京文武,五月二十六前,务必抵达金陵,违者革职论处,永不叙用!”
话说南京的繁华胜景甚至远胜于京师,它本来就是明朝的都城,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才降为陪都,南京中后期实行的是实际上的“两京制”。
多京制非始于明朝,唐朝武则天时代,有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至于辽朝国都则有五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皇帝圣旨宣读结束,就有大臣出列反对,“皇上,迁都南京乃劳民伤财之举,还请陛下三思啊!”
万历帝口含天宪,不容置喙,厉声道:“列位爱卿,朕意已定,不必再议,有不愿意南迁的大臣可辞官留在燕京,朕也不会勉强,但永不再启用。”
那些原本还要劝谏的大臣都开始打退堂鼓了,而内阁阁臣张居正、高拱、吕调阳都是识时务的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出列,“臣等内阁之臣,谨遵圣意,将会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五军都督府等衙门做好迁都事宜,请陛下放心!”
赵铭道:“内阁是帝国中枢,又能深明大义,朕心甚慰!”
客用看到万历皇帝的眼色,心领神会,朗声道:“皇上有旨,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众臣都不敢再劝,另外,内阁的大佬们都表态支持皇帝了,大家还有什么话可说,以往喜欢出风头的言官们也集体噤声。
赵铭在上朝前,已经派内臣去知会了都察院主官,让他约束好下属让他们不要妄议国政。
而在昨日,六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六科给事中等官员都被内阁首辅叫去谈话,那时,赵铭还没有宣布迁都的旨意,但已对内阁透露明日将有重大决定,让他们谨遵圣意,约束在京官员,张居正等人是何等聪明人,一点就透,将皇帝交办的差事办得妥妥当当。
自从整肃内廷、插手内阁之后,现在的朱翊钧已能乾纲独断,令行禁止,对文武百官则分化瓦解,让他们永远不可能一条心,为政之道,讲求恩威并施,赏罚分明。
十岁天子已真正成为大明主心骨,如今,再没有大臣敢小瞧皇帝了,朱翊钧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唯唯诺诺被张居正和慈圣皇太后摆布的傀儡皇帝,而是真正成为大明的掌舵人。
迁都南京的决定并非赵铭一时兴起,其实,他早就想将京师迁都江南,前世,他是南方人,重生后,他很不习惯北方的恶劣气候,但身为大明皇帝,他只有待在紫禁城里,逃无可逃。
后来,赵铭灵机一动,“皇帝自然要待在紫禁城里,但京师未必是北京,大明开国后,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中间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南京是京师,现在,重回南京,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
赵铭料定必然有大臣反对迁都,尤其是家在北方的大臣,所以,他以群臣的官位相威胁,很好地震慑住了这群人。
“如今,大局已定,迁都筹备工作陆续展开,新时代即将开启,金陵,朕要来了!”
赵铭回到乾清宫后,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看到几个小太监,忍不住问他们对金陵的看法。
“万岁爷,听说太祖的陵寝就在南京,之前孟公公曾去孝陵种菜,想必那里有一个大菜园,以后,万岁爷想吃新鲜的蔬菜,奴才们可从孝陵菜园去摘。”
赵铭不置可否,他心底是想看看孝陵的菜园,去检阅一下孝陵卫大营。
赵铭曾读过不少明朝野史,里面记载道,孝陵卫大营里,有值守太监和孝陵卫官兵,平日里,寨门紧闭,二十米长的巨型圆木上悬挂着一面孝陵卫大营的军旗,显得威严无比。
孝陵卫大营,遇有战事,士兵们在点将台和瞭望塔下整装待发。
在军营附近的马厩里,一排排拴马石上,雕刻着精美的动物,有憨态可掬的石狮,有调皮的猴子。
战马静静地在吃着草,它身高两米,在马辔上还雕刻着两匹飞奔的小马,马鞍雕刻着精美的云纹。
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赵铭在前世的时候,与三五好友游南京,就曾拜谒过明孝陵,那时,他只把孝陵当成一个景区。
如今,阴差阳错,他赵铭已成为朱家子孙朱翊钧,孝陵在他心目中,也从景区变成了皇家圣地,一切都源于他身份的转变,从游客变成了皇帝,视角不同,所见自然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