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改良

第1238章 改良

其实如今的大汉,政治格局,还是在延续东汉的那一套,稍微有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如今的中央朝堂牢牢的掌握着军权,借助军权,压制住了内部矛盾而已。

这样的政治格局,在朝廷还能掌握住兵权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勉力维持下去,如果再有几代还算过得去的君主当政,或者朝堂内部还有诸如诸葛亮,张溪,徐庶,庞统这样的贤明之士来维持政局的话,那么维系个百来年也许还有可能。

但再长久下去,随着世家欲望的不断成长,随着土地兼并的越演越烈,最终,还是会回到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去的。

诸葛亮是这个时代认知最清醒的人,他知道东汉前期是什么样,东汉中期又是什么样,到了东汉末年又会变成什么样。

诸葛亮也是一个聪明人,他也知道,世间不存在万年的王朝,他如今都已经六十多了,自己都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他死后,大汉会走向何方,其实并不在他的责任范围内。

但可惜,诸葛亮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依然还记得当年先帝是怎么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也记得在入仕后,先帝是怎么给与他最高规格的信任和权柄的。

因此,诸葛亮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到最好.哪怕不能让大汉延续万年,至少也得让大汉不至于走上东汉的老路。

这,是诸葛亮现在最后的一个牵挂了。

只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就像诸葛亮在很早以前,跟张溪说过的那样,不管是科举制,还是印刷术推广,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去做的事情现如今,诸葛亮想要改变政治格局,削弱世家力量,同样也是这样,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恐怕会出大事儿。

再加上北伐的过程中,大汉从益州崛起,到现在的横扫天下大半,中间也少不了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和出力。

尤其是在兖州之战和河东之战这两场战役里,诸葛亮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个时代,如果世家站在你这边的话,平定天下,到底能轻松多少。

世家大族,已经是这个时代绕不过去的坎了.只能限制,却无法根除。

所以,你让诸葛亮在如今的政治格局下,寻求更加出色的政治体系,来保证大汉能走的更加长远诸葛亮是真的有心而无力。

因此,诸葛亮在荆州呆了足足三个月,跟张溪也谈了足足三个月。

期间,诸葛亮和张溪也商议过,是否有更加合适的改良方式,也就是在现有的政治格局和政治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修修补补但,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至于变法这个诸葛亮和张溪还真的都没有想过。

一来,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冲动做事的个性,两人都生性谨慎,做事不会瞻前不顾后,都喜欢谋定而后动。

变法这种变数太大的做法,从来都不是两人的第一选择。

二来嘛.两人的年纪都不小了。

人要是一上了年纪啊,经历的事情多了,难免的会对一些改变有些顾虑。

是的,顾虑,不是抵触。

经历的事情多了,好处是经验丰富,对既有事务的发生和变化充满了应对经验,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可一旦变法,就意味着要推翻已有的秩序,去寻求建立另一种秩序.可谁能知道,这个新秩序对朝廷,对百姓,到底是好是坏?!

在前途无法预估的情况下,年纪大的人,往往就会变成“保守派”。

再加上所谓的变法派里,也不见得都是做事周全的人,有些变法根本就是急于求成而不顾造成的影响,这就更加让保守派看不过眼去了。

这,也是历来变法,为什么会有变法派和保守派争斗的原因.一开始也许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好,对改革变法的争议,不过是在不止应该迈多大的问题。

但时间久了,很多事情的味道就变了,激进派变得越来越激进,保守派变得越来越保守,最后.引发党争。

诸葛亮不可能真的后知五百年,但是,张溪知道王安石变法和熙宁党争的由来。

因此,两个人商议了足足三个月,最后还是决定,如今的局势和政治格局下,恐怕不太适合进行变法,只能进行改良.缝缝补补再三年吧!!!

因此,当延熙十六年秋,诸葛亮离开荆州,返回长安后,立刻上奏天子,为张溪久镇荆州,退敌犯境请功。

而天子刘禅在九月下诏,升张溪为大汉大将军,假节。

世人都知道,刘禅为了纪念自己的二叔和三叔,大将军和车骑将军这两个位置一直到现在都是空置的.现在刘禅任命张溪为大将军,可见刘禅对张溪的信任和期许。

而紧接着,天子刘禅又在十月,下了一道足以震动大汉朝堂的诏令——明确各州政出刺史,武由将军。

也就是说,大汉的各州,会形成文武分治的局面。

诏令上说的是比较简单,但是吧,实际落实起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协调了。

比如说,从属于州行政体系下的督邮职位,是否还要继续保留他监督郡兵军纪,核查军功的职能?!

毕竟,这一项只能,跟军队体系中的军司马的功能重叠了。

又比如说,刺史是否要有制约郡兵的权利,如果任由武将治理军队,是否会造成拥兵自重等等。

这些事情,虽然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跟张溪商议了一个大概,但在回到长安后,诸葛亮也需要跟朝臣们商议,做出细节修改后,再明令地方执行。

不过在那之前,很多人的心思,都不在这边,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荆州会不会有所异动。

一旦州郡真的实行文武分治的话,那么张溪这个荆州牧的职位,就太过于显眼了。

州牧,是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职位。

而张溪在荆州已经呆了十几年了,州牧也当了十几年了,甚至说的直白一点,如今的荆州,从上到下,几乎都是张溪的亲信。

荆州刺史王基是张溪推荐入仕的,这几年两人搭档治理荆州,可以说好的跟穿一条裤子一样。

江陵水军统领羊衜和襄阳水军统领钟离牧,也是张溪一手招揽提拔的,如果没有张溪,他们现在恐怕连个小人物都算不上。

而如今张溪又是大汉大将军,他天生对军队拥有指挥权,在法理上,他甚至可以不仅朝廷允许,直接下令军队集结。

至于荆州上下大小官员,世家大族,跟张溪之间大多有点香火情,甚至张溪背后还有一个岳麓书院负责摆平舆论问题.说难听点,张溪如果真的起兵造反的话,说不定岳麓书院还能给张溪找出一堆“顺天应人”的理由来。

可以说,这个时候张溪的反应,完全决定着这次州郡文武分治的成败。

张溪顺从,那么文武分治就会变成必然。

而张溪一旦反对,或者索性直接造反,那么文武分治就会变成一场笑话。

而张溪对此的反应是.完全没反应。

开玩笑了,也不想想诸葛亮为什么会在江陵呆上足足三个月这事儿,本身就是诸葛亮和张溪联合起来做的一个局。

既可以保证这项政令的完整推行,同时,也可以借此试探一下,朝中到底有多少没脑子却还有野心的蠢蛋,就等着这帮人自己跳出来,然后诸葛亮一起收拾了!!!

聪明人当然不会想不通这点.但可惜,这个世界上,聪明人终究不是多数。

为此,中央朝堂,又经历了一次官员替换,不过嘛,在诸葛亮的直接掌控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荡。

随着荆州方面职权分割的逐渐清晰,各州文武分治的情况,也开始慢慢落实了起来。

凉州刺史王浑,镇守将军马岱。

秦州刺史姜叙,镇守将军庞德。

雍州刺史柳隐,镇守将军霍弋。

益州刺史王连,镇守将军傅肜。

云州刺史马忠,镇守将军张表。

司隶校尉庞统,镇守将军张嶷。

兖州刺史徐庶,镇守将军魏延。

冀州刺史陈泰,镇守将军邓艾。

幽州刺史杜恕,镇守将军姜维。

并州刺史王昶,镇守将军张翼。

荆州刺史王基,镇守将军张溪。

这就是大汉目前十一州的各大刺史和镇守将军们。

其中除了魏延和张溪是以高职镇守地方外,其他都是平职关系.没办法,兖州和荆州,是如今征吴的桥头堡,再怎么改良,也有他的特殊性。

至于幽州刺史杜恕这位曾经曹魏燕王府长史,是被张溪推荐,诸葛亮破格提拔成为幽州刺史的。

一方面,是因为杜恕的身世背景.丫是中原大世家杜氏出身。

另一方面,杜恕有个好儿子,叫杜预。

这位如今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新任的丞相府长史,跟着诸葛亮学习政务了。

甚至有传言,诸葛亮有意让杜预成为姜维的师弟,不过和姜维不同的是,姜维是走的武将路线,而杜预,走的是文官路线。

而这两人,再加上张溪的两个好徒弟邓艾和羊祜,就是诸葛亮和张溪留给大汉的后手。

张溪和诸葛亮两人已经没有勇气去进行什么变法改革了,但是,这些年轻人们,有这个魄力。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38章 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