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岩关失陷,北线危急
「快!抱砖石堵住缺口!」
岩关守将带着亲卫不断指挥着麾下士卒,用砖石把一段被轰塌的城墙堆堵起来,炮火停下后,大队士卒立即上城楼布防。
呼啦啦又是密密麻麻的清军步卒扛着云梯、擎着刀矛,站在前面的一律着甲,持着圆盾,那随风飞舞的「金钱鼠尾」隔着数百米便能看见。
又是一番铳子、箭雨泼下,城墙前惨叫连连,大军开始蚁附攻城。
守将见状有些疑惑,这假***昨日下午还攻城受挫,近日又来,人数上也没比昨日多,莫非打算就此耗死自己?
不一会儿,战事渐热,明军全部士卒都向这面涌来,投石、放铳,准备迎接清军攻势。
「选锋先登!」
城下带头清军将佐振臂一呼,数百选锋精锐再次攀城而上,与明军冲杀一片。
城头上两军交锋,血流如注,不得不说,光复前军的将士打的相当英勇,数次差点就将清军选锋彻底赶下城去。
岩关守将手持朴刀,左砍右劈,带着亲卫把十几名清军选锋逼到了墙角。
正在这争战正酣之时,他身后却突然跑来一员小校,身上多处负伤,衣甲散乱。
「将军,后面......后面......」
守将扭头皱眉
「后面怎么了?」
「清军从城后偷袭!咱们被六峒那个姓李的王八蛋卖了!」
「什么?」
还没待守将反应过来,岩关城后已然传来一片喊杀之声,渐渐逼近。
本来对于城后,明军就没作什么布置,再加上正面厮杀正酣,明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这边,就更无法察觉了。
「选锋随我来!先夺下城门!」
尚可喜骑在一匹产自辽东的高大战马上,招呼左右精锐,一票甲士抬着几副提前准备好的云梯,向已经被火铳、弓箭清洗过一遍的后城门而去。..
所谓选锋,就是敢死队或是先锋队的意思,但在明清,这个词语有着更多含义。
明朝自中期以后,卫所制逐渐败坏,大量军户沦为了卫所中高级军官的私人佃户和农奴,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地方的将领为了维持基本的武装力量,便只能从这些军户中挑选一小部分精壮,以军饷养起来,作为亲卫,称为「家丁」。
这种家丁制对整个明清乃至于民国的军事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原本家丁制仅是存在于以屯田军户为主的卫所当中,但随着明朝中后期军队逐渐转向发军饷的募兵制(尤其是边军),这种陋习也带入到了募军当中。
它养成了一种陋习,那就是一支部队的主将,往往喜欢克扣下面士卒的军饷,而后将这些钱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供养少部分亲卫精锐,一旦面临战争,这些主将便会一这支精锐家丁作为骨干,裹挟一大堆平时克扣军饷,训练拉胯的丁壮参战。
这样畸形体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但为什么这些主将还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明中期以后,文贵武贱,武将不同于文官,他们很难像文官那样通过官僚体制、门生故吏和政治影响力来保护自己,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力,便只有通过豢养私人武装作为依仗。
这些家丁就是属于将领独有的私人武装,在明中后期,将领职位变动,是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卫家丁一起走的,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虽然自己哪怕下辖几千几万大军,但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依仗的便只有那几百或是一两千亲卫武装。
当然,事实上满清的八旗制度中也有着类似的问题,但由于此时的八旗还处于上升和巅峰期,所以并未展现出其弊端。
孔、尚等部作为降清汉军,自然也很难摆脱这一习惯,而所谓明清的选锋便是临战之时,从家丁中抽取一些骨干,再以赏银从普通士卒中招募部分精壮,二者结合在一起,负责一些临时的重要任务,比如攻城、破阵之类。
尚可喜自不例外,别看他麾下也有几万大军,但真正完全受他掌握、足以作为依仗的便仅有两千多亲卫家丁而已。
这次奇袭岩关,他一下就拉出了一千多亲卫,又从大军中抽选两千精壮,可谓势在必得。
片刻之后,便有近百人登上城墙,先是结果了那少得可怜的明军士卒,而后从里面打开城门。
全军立即一拥而上,直扑城内!
「擒杀明将者,赏两!」
-------------------------------------
「报!都督、将军,岩关......岩关失守了!」
岩关的突然失守,可谓是一道晴天霹雳,出乎了朱由榔意料。
他之前向李定国许诺过,至少要在桂林坚守二十日以上,但他知道,这二十日只是一个最低期望,真正而言,坚守一月左右才足以让李定国完成调动。而现在才过,便已然丢了岩关。
随着岩关丢失,除了一营三千将士的丧失外,融江一线也彻底落入清军之手,六七万大军随灵渠、融江水系两岸南下,直抵百丈山、千秋峡,而一直作为后方的灵川也正式变成了前线。
「陛下,岩关一旦失守,北线关键则集中于千秋峡,千秋峡不比岩关,虽有结寨,但并无筑城,只以山势为险,臣以为此时当以千秋峡为主,百丈山为佐,成掎角之势,加固山水营寨,以作拒敌。」
赵印选正色道
朱由榔闻言微微点头
千秋峡是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后国家水路驿道非常重要的关卡,因此历朝历代都在此设兵驻守。
而一旦到了战时,由于其西有百丈山,东有尧山,中间仅有一条水路两岸平坦可通行,是名副其实的天险地带。
不过在由于地势狭隘,这里并未筑城,所以不像之前岩关那般有坚城依仗,而是只在两侧山上和水路要道有营寨驻扎而已,正式守起来并不轻松。
如果说在岩关那里,凭借地势再加上坚城依仗,三四千精锐士卒便能把六七万人堵得进退不得,那么在百丈山、千秋峡一线,若是想要取得同样效果,至少也要派遣七八千乃至上万士卒,还要分布两侧山寨,还要在百丈山驻军作为呼应才行。
想到此处,朱由榔长叹一声
「那就由赵卿为主,先把北线兵力收缩起来,再从高卿那里抽调三四千预备队,加起来应有一万多人了吧?大部驻于千秋峡,分出偏师驻于百丈山,以作应对吧。」
高一功在旁作出补充
「陛下,此次岩关失守,清军能够瞒过守军从下面迂回乃是关键,是故臣以为当通知东面的胡一青注意监视,而后再派遣一员可信将佐率领近千士卒在东面丁岭以东作监视。」
「嗯,高卿说的是,这事就让李景兴从他营中派一参佐去为吧。」
李景兴的镇字营与郭恪的烈字营一样都是当初以亲军为骨干建成的,算是朱由榔的心腹力量,足以信赖。
只要能够给百丈山、千秋峡方面监视东方,提醒清军的动向,就能在清军企图向两侧迂回之时提前通知,而后从灵川方面发兵与千秋峡两侧夹击拒敌。
决心一下,明军便全体行动了起来,首先以赵印选为主,抽调三个未满编的营,共七千多人,驻守千秋峡。又有郝摇旗自告奋勇,亲率光复前军一营满编精锐约三千余人出镇百丈山,以作援护。
而明军这边才刚刚作完部署,北面的满清六七万大军,便已然经漓水一线南下,直抵百丈山、千秋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