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8 章 毛衣.延绥镇

第 428 章 毛衣.延绥镇

七月里,关陇一带的百姓们,晚上已经要在短袖外再添一件能穿四季的土布罩衫时,仅仅是百余里外的延绥镇,夜里就得穿个薄夹袄了——哪怕就是在盛夏,一早一晚草原上也照样是透心凉,还没到中秋节,早上的晨草就难免带了薄霜。但是,今年鞑靼牧民们的心情是火热的,在即将迎来尾声的夏季草场附近,日日都能听到牧民们愉快的歌声。

“金杯里斟满了醇香的奶.子茶——”娴熟的鞑靼话之后,是有些生涩的汉语,“远方的客人来到帐篷里,带来上好的茶叶还有马口铁,勤劳的放羊人捧出了金羊毛,远方的客人取出了银棉布——”

虽然也有说法,口外的羊好,没有膻味,但这话其实只是一种比较的说法,说到底,羊的体味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以夏季草场如今的羊群规模来说,帐篷里不可避免,散发着浓浓的羊膻味儿,但没有客人会介意这一点,他们坐在淡黄色羊毛的包围中,愉快地用手掌感受着经过洗涤、晒干、梳理,变得蓬松丰润的熟羊毛。“草原的羊毛质量就是好!这是口里的羊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m.

鞑靼人直率,喜欢听人夸奖自己,牧民们立刻喜笑颜开了,他们有许多话想说,但是,双方的言语还不算太通畅——买活军的商队中,有一些人会说鞑靼话,譬如虎福寿,还有一些语言天赋出众的汉人,鞑靼人也有,不过大多商队的人还是只会说一点简单的鞑靼单词。

而鞑靼人们呢,在一年的学习之后,已经有一些少年郎会磕磕绊绊地说汉语了,因为汉语现在完全参与到了鞑靼人们的生活中来:买活军收羊毛,但是对羊毛的处理是有要求的,想要和他们做生意,就得看懂他们发下的教材册子。

这个册子虽然是种文字,汉字、拼音、用拼音来写的鞑靼话,但是任谁都知道,如果会汉字的话,对于册子上的内容吃得更透,因为买活军写在册子上的鞑靼话毫无疑问,是有些蹩脚的。

有许多心急的汉子,加倍努力地学习拼音,学着说汉话,就是为了纠正这些不准确的鞑靼话,一年多之后,学习的效果显现了出来,草原上的故事,可以说给外来的客人们听了。

“这些羊是我们从口里买来的种羊!”

塔宾泰自豪地挺着胸膛,向商队的客人们介绍着这批羊毛的特色,“是你们的商队,从云县千里迢迢地把这些种羊赶到草原上来的,这种羊,你们叫做细毛羊,它的羊毛产量虽然低,但是质量好!”

他用手抓着一团一团洁白的羊毛,给客人们展示它的细软与蓬松,“这种羊毛纺成的线,打起的毛衣不扎人!草原人叫它金羊毛,各地的帐篷都来讨!那日松一家成了香饽饽,远方的大汗也送来他的夸奖!细毛羊血脉传天下,一切要感谢慷慨的六姐菩萨!”

鞑靼人自幼喜欢唱歌,就连日常对话,甚至是军令传递,也多以歌唱进行。这样的文化血统,扎扎实实地体现在了塔宾泰身上,哪怕是说汉话,他唱起来也比说着要更流利得多,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押韵。买活军的客人们,还有他们在延绥镇本地结交的朋友,都捧场地发出大笑,向鞑靼人敬奶茶,“金羊毛也要好牧民养,绵羊在草原长得更茁壮,科学养羊效果好,一年的辛苦有了好报偿,六姐带来了新生意,棉布的秋衣贴身穿,细毛线衣暖烘烘,咱们一块穿上新衣服!”

这样的歌声调子,立刻让帐内外穿梭着送奶茶、烧炉子的女人们,脸上也露出了愉快的笑容,尽管她们未必能听得懂汉话,但是,买活军的客人们一来就唱起了鞑靼歌谣的调子,这让鞑靼人心里舒坦,很多鞑靼牧民已经认为买活军的客人们是他们的朋友——不管朝廷之间门是如何打仗的,但是,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们,他们还是有自己的交往。

不少做关外生意的汉人,都有些过命交情的异族兄弟。这些兄弟们会护送他们去开拓新的商路,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用生命来维护汉人朋友,鞑靼的牧民中,有许多会是最凶猛的敌人,但同时也会是最可靠的朋友。

不过,现在买活军在草原上,的确没有什么敌人,毕竟,除了他们之外,没有人能一口气吞下数额如此巨大的羊毛,价钱还给得这样好——也没有人拒绝他们带来的各种商品,其中,最不可取代的是买活军带来的棉布,这是鞑靼人确实少不了的东西,而在边关,除了买活军之外,谁能用这样便宜的价格带来质量这么好的棉布呢?

一样新的商品,能改变整个边关的生态吗?对于没有听过‘圈地运动’、‘羊吃人’这些故事的百姓来说,似乎是有些天方夜谭了,政治,似乎本就是一件遥远、莫测,常人无法理解的活动,百姓们是注定不能明白它运转的道理,只能承受它运转的结果的。

但是,同时他们所有人都能明白羊毛线背后的价值:所有人都需要毛衣裤,这就是世间门的真理,尤其是对于在草原长大的鞑靼人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世上还有南洋那样终年炎热的地方,在他们看来,这世上只有种地方——他们住的地方,一年中有大半年都需要穿毛衣保暖,有了毛衣,就可以晚些穿上沉重的皮衣,比他们更南的地方,一年中大概要穿四五个月的毛衣,汉人住的好地方,还有,比他们更北的地方,那里住的罗刹人,恐怕一年中不穿毛衣的日子是很少的。

就像是棉花一样,毛衣从它诞生到世上开始,就成了盐、茶一样的东西,而很多人没有看明白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毛衣和秋衣裤,实际上是必须绑定的商品,人不可能贴身穿毛衣,会被扎得痛苦不堪,而且毛衣也会脏污得很快,而且,秋衣裤还必须厚实,否则,它抵挡不羊毛扎肉,也就失去了作用。没有牧民,汉人很难收集到这么多羊毛去生产毛衣,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没有汉人的棉布,牧民就算生产出毛线,也没法穿它制成的毛衣呀!

这是比茶马贸易更加难舍难分的一对好伙伴,汉人和鞑靼人,谁离开了谁都不行,谁又都需要毛衣去度过严寒的冬天,这东西只用一年就改变了延绥的局势,现在,延绥这里的城防已经很松弛了,出现在城外的鞑靼面孔,也不会引来什么警惕——现在土豆实在是便宜,牧民们在四季草场随便种个几亩地,一年的嚼口就出来了,他们也不需要为了一点口粮和铁器,试着冲击堡垒,来关内抢掠啦,他们现在可以卖羊毛来换了!

汉人和鞑靼人的仇恨,那些从前的战争故事,还在边关流传,但是,边关人奉行的生存哲学,是内陆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富贵人家无法想象的,日子总是要过下去,哪怕世代血仇,可现在,只要牧民们拖着的板车上,高高地垒着成色不同的一袋袋羊毛,甚至很多汉人百姓还会给他们带路,一道去设在城外十里处的坊市:那里常年都有买活军的商队在,源源不绝地调派着棉布出关,可以说,延绥镇这里也受了一些鞑靼人的好处,若不是羊毛棉布贸易,延绥镇这里也没有这些便宜的好棉布卖!

羊毛就这样,以一种疯狂的速度渗透进了草原人的生活里,飞快地改变着他们的习惯,以往,鞑靼牧民们在山羊和绵羊间门没有明显的偏好——各有优劣,山羊皮实,能上险要的地方吃草,绵羊毛多,也略微细软了一些,但是绵羊上不了山,而且更加娇弱,对草质要求也高,总之就是没山羊那么好养,所以一般来说他们总是对半在养。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鞑靼人的帐篷下,一般也就是十几只山羊,用来在放牧时警戒、护卫、引路,余下的羊群全是绵羊,而且,很多消息灵通的牧民已经从那日松一家这里借种羊来,给自家的绵羊配种:这种叫做美丽奴的细毛羊,羊毛比鞑靼人现在的羊种要细软多了,用来纺线的优势极大!

牧民们不像是农民那么守旧,他们只要一听到这消息,没有丝毫犹豫,就立刻骑马赶到那日松一家的草场来,说着好话,借走了种羊,还回来时送上了上好的白食作为酬谢——这也让那日松一家,成为了这一方草原上说话十分算数的新贵,人们自发地服从他们,甚至比服从管束这一片草原的台吉更多。

如果是心胸狭窄的台吉,一定会不满意的,但那日松的老主人巴图尔,他也回到了草原上,说起来,他还是台吉的小叔叔呢,虽然他曾被俘虏,但现在他已经是个见过天大世面的勇士了:受到了六姐菩萨的信任和重用,从鞑靼去了关东,又从关东走海陆去了江南,甚至还跟船去了一趟南洋!

巴图尔现在,除了汉话说得非常好之外,还是个有大学问的智慧之人,就连台吉,虽然受到大汗的承认,管辖着这一片草原,但是,他也必须尊敬这样智慧勇猛的巴图尔呀。

更何况,那日松一家的草场本来因为靠近汉人居处的关系,不算是什么上好的草场,但现在,也正因为他们靠近延绥镇,就算台吉打了什么主意,也很难成功——一旦有危险,那日松就可以立刻去向边市的买活军商队求援,台吉也得掂量掂量,他敢不敢得罪买活军的‘呼图克图兵’,这些呼图克图兵借道去察汉浩特见林丹汗的时候,莫日根台吉也早已见识过了买活军的天母菩萨谢六姐,她的荣光与神威那。

呼图克图兵,这是近边鞑靼人对买活军这些商队的尊称,他们称呼谢六姐时,有时直接引用汉语的音节,呼为菩萨,有时则称呼为呼图克图,表达尊敬,也是形容谢六姐在其势力之中的地位。这些买活军处来的百姓呢,就被称呼为为呼图克图兵,意思是谢六姐直属的亲兵,也有人叫他们呼图克图巴图尔的——属于菩萨的勇士。

这样的美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草原上非常紧俏的商品,也因为他们的善良和能干,现在,草原上已经传开了呼图克图兵的故事长歌:他们能言善道,会治病,懂得奇奇怪怪的知识,知道许许多多的道理。

他们见到了落难的牧人,总是伸出援手,若是看到了谁家的羊养得不好,也愿意停下来教导牧民们,如何整修草场,为什么要少养山羊,为什么要多种苜蓿草,他们告诉牧民们,知识比钱财更加宝贵,要把孩子送到延绥镇外的边市去,学习数学知识,只有学会了数学,才能计算羊群的数量,才能更好地堆肥种地——他们甚至还帮着那日松一家,在他们家的四季草场中,把适合耕种的田地,多多地开辟出来,把牧民们家里的孩子和老父亲老母亲们,集中到一起,互相保卫着一起种田。

不是每个牧民家庭,都像那日松一家一样,拥有适合耕种的过冬草场,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把自家的老弱留下来种田:草原上,危险随时会向落单的人袭来,狼群、过路的旅人,谁知道这一次分离了,下一次还能不能再见?

也不止是落单的老人和孩子,只要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在草原上就是人人能欺凌的对象,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许就会被掳掠到台吉帐下,成为贵族的奴隶……

但是,那日松一家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他们的耕地很靠近延绥镇,而且有买活军的照看,没有谁会来攻打这样的硬骨头,而且他们也相当的大方,牧民们每年只要给一些粮食做报酬,那日松家就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草场上耕种一定的土地,两亩地——在草场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但两亩地经过堆肥,一年可以产出几千斤土豆,对于少吃主食的鞑靼人来说,四五个不成丁的小子,和无法干活的老妈妈一起,用半年时间门,能勉强拾掇出的这些粮食,这就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当然了,他们得把一些肥料从外头的草场运来,为耕地换土,在夏季时,这些耕地上种的苜蓿草也属于那日松一家,但是这对鞑靼牧民们来说,依然是太划算不过的交易了,或许,不能说是交易,而是互帮互助,那日松一家的慷慨,牧民们互相传颂,如果台吉的帐兵敢来勒索那日松,那么,牧民们就都要跟他们干到底!

甚至,已经有些脑子比较灵活的牧民们,在想着这样的事情了:台吉对他们,除了要供奉以外,帮助并不是很多,至少远远没有那日松那么多,那么,如果双方发生冲突的话,他们这些养羊的苦命人,是不是可以顺势跟着那日松大哥干到底,从帐国独立出来——不听林丹汗的号令,但也不听延绥关内敏朝衙门的号令,只是跟随着天母菩萨的号令?毕竟,就是亲妈也没有天母菩萨的呼图克图兵对他们好呀……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至少此刻,延绥镇边上这块草场,气氛是非常欢快的。牧民们收获了羊毛,纷纷成群结队,往东边送来,顺便要来运走自家的老人们收获的土豆,同时拾掇一下收获后的田地,撒上苜蓿草的种子,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羊毛换成了银子,银子又要在边市买些东西,还有些人把大姑娘带来边市,想要让她学学纺线的手艺,也跟着学学打毛衣。

一个会打毛衣的姑娘家,在草原上八方好儿郎都来求娶,还有孩子们——他们要来考查一下孩子们的汉语,这些孩子们在那日松这里种地,同时每隔几天,就要去那日松的帐篷里学习汉语,哎呀呀,只要会说汉语,金山银山不就装进了口袋里?

“哎呀呀!”不少牧民对买活军的报纸也是非常喜爱的,在那日松的帐篷里,人们珍惜地传阅着最新一期的报纸——京城灾变的消息,还没有传过来呢,最新的一期,讲述的还是南洋万人京观的事情。这些牧民,丝毫也没有想过自己也曾是‘犯华夏者’的一部分,而是对于那精细的版画爱不释手,又欣喜于买活军的神勇。“九边的官兵们,可堆不出这样的京观!”

“嗯那!真是威风!!这报纸可以买吗!”

许多人都想要收藏这样的版画,甚至有人开始询问,“有没有彩色的版画卖呢?”

“有没有写鞑靼语的报纸?”

也有人把自己的小子叫到身边,指着报纸让他念给自己听,“念!念不出来?你的拼音都被你和屎一起拉出去了吗?”

巴掌声、孩童的哭声,众人的笑声,议论声,烟味儿、茶味儿、奶腥味儿、脚臭味儿,在这个羊膻味浓郁的帐篷里混合着,实实在在的是牧民们一年下来难得几次的欢聚,可就在这时,慌乱的马蹄声,远处隐隐的号角声打破了帐内的喧闹,牧民们一下都静了下来,伸手握住了腰边的匕首,跳起来冲出帐篷,“发生了什么事?!”

“敌袭!”

“有人抢羊毛了!”

一边问话,人们一边纷纷拔刀,斩断了缰绳,翻身上马,一骑接着一骑,冲出了营地。“小贼来了,迎接他们的只有长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买活by御井烹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买活by御井烹香
上一章下一章

第 428 章 毛衣.延绥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