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不类的“悖论浅议”

不伦不类的“悖论浅议”

其一夫妻是第一亲情

此论一出,或会触犯众怒。

一曰,我中华民族乃礼仪、孝顺之邦,再怎的也轮不上夫妻排位亲情之首。二曰,古人刘备有训:兄弟似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可以补;手足断,安可续?结拜兄弟尚且如此,何况血浓于水的父子、兄弟亲情?

诸君别急,容我慢慢道来。

夫妻者,同床共枕者也。某人质问女儿,在他与女婿分歧时,女儿为何站在丈夫一边?女答曰:“老父体谅,我是‘穿衣见父,脱衣见夫’啊!”言外之意,我与丈夫相好得已“入肉几寸”了,岂有不站到他一边之理?

无疑,xìng是夫妻“铁”的一条重要纽带。尽管当今社会开放,但婚外情毕竟心虚,担心受到道德、法律责罚,哪有夫妻间那样酣畅淋漓?

怪不得一位儿媳对婆母恶语相向:“我能陪你儿子睡觉,(抚平他心灵的躁动)你能乎?”

因此民间有了一句谚语:娶个媳妇失个儿!更有不雅的一句作为补充:娘的nǎi水是苦的,老婆的**水是甜的。

诚然,夫妻关系并非“铁不可破”。客观认定,夫妻是社会细胞中最松散的紧密结合。何以也?现今政策重视民意,倘使夫妻双方同意,说离(婚)便离,分道扬镳,再无瓜葛。岂非最松散之组合乎?

然一纸结婚证书,毕竟将男女二人捏箍在了一处,成为一个屋檐下的共同体。双方一道经营这个家庭,休戚与共,荣辱共担。被法律界定互为“第一责任人”。岂不铁乎?

尤其孩子,更是夫妻关系一条最有力的纽带。你会发现,孩子长着你的双眼皮,长着他(她)的尖下巴;孩子走路的样子,前看像你,后看像他(她)。你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朋友。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取代你们对孩子的爱!

婚姻存续若干年,通过磨合,你们已然互相同化。你会从他(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你的身上流溢出他(她)的影子。因为你们吃着一个锅头的饭食,说着同一格调的话语,连举手投足也越来越像。甚至不用看他(她)一眼,你就能知道他(她)心里在想什么,下句话要说什么。

到了垂暮的晚年,你终于发现,在人生的长途跋涉中,伴你走得最远最久的,便是你的配偶!

其二赡养与孝顺

报载美国向中国人学习十件事,其中一件是赡养父母。

目下中国已将赡养老人纳入立法,还时有判决的子女对父母赡养费用不到位,迫使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例。

赡养老人被定xìng为公民义务,用通俗的话来解释:父母养你少,你养父母老,天经地义,无懈可击!所以,赡养并不等同于孝顺。

中国文化一直以家庭为中心。古代是向上的,以“孝”字为中心。孝,体现人xìng美德;现代是向下的,以“养”字为中心,重在抚养子女。带有功利xìng。

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四川某地一逆子将年迈老母关进铁笼(报纸还配发了照片),每rì送饭两顿延续其生命。因激怒公愤被抓去关了几天,后又不得不释放出来。因为抓了逆子,老太便衣食无着了。

依靠子女赡养是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过去只有少数公干人员享有养老福利,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只能沿袭“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旧路走下去。到了今天,上至官员、老总,下至打工仔、打工妹,人人都有养老保险,晚年何需依赖子女?

当代好些老人被子女派以妙用,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廉价保姆。不信可作社会调查,你会发现一般家庭付在父母身上的生活开销较之获取同等效益家政服务所需费用要低。而且父母是rì趋富裕家庭剩菜剩饭的“是佳归宿”——因为父母节俭,誓死也要将那剩菜剩饭倒进自己肚里的。

某女士称,为让母亲脱离农村窘境而将其接来城市享福。其实呢,母亲需上街买菜,煮茶弄饭、洗衣(用洗衣机为主)浆衫,承担现代人颇为挑剔的家庭卫生,有时还要协助管带小孩。鸡零狗杂的事已使老母忙得团团转,何言享福?本想回家陪伴孤独的老头在农村松闲几天,但碍于需要子女养老送终,不得不来城市发挥余热,辗转为儿子、女儿从事家政服务。

某老太对邻舍说,每逢年节,她便心里暗自落泪。因为届时儿子、女儿都会“携家带口”回来与父母团聚。各自奉上几百元孝顺款,便个个像是参加仪式的嘉宾,坐在客厅嗑着瓜子神侃海聊,没谁愿意浸湿一根指头下厨帮忙打下手的。年节一过,酒足饭饱扬长而去,直累得父母头昏眼花心发跳!

为父母者,多是贫贱农民,体质好的居多。即便能够承担繁重家务,甚至具有辅导小孩学业的能力,但放到劳务市场上去,是无人雇请的,这便成了子女使用父母劳力的最大优势。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儿女:“爷爷nǎinǎi(外公外婆)老了,赚不到钱了,我们晚辈应当尽尽孝道。”仿佛老人劳力是无法与经济效益(金钱)挂钩的。

一位老太负责接送孙儿上学,随身携带一只编织袋,沿途捡拾破烂。同乡说:“你儿子开珠宝店,每年纯赚百万,何消你干此营生?”邻舍代为解释:“老太一生劳碌惯了,闲不住。儿子本是不让她捡的。”

这是蛮话!固然习惯会使勤劳者乐于不停歇地劳作,但我从未听说有人乐于闻到垃圾桶里那股酸臭气味,不嗅酸臭味儿rì子就过不踏实的!

于是我好奇地趋前问话:“老太,人人都说你儿子是个有钱的老板,你这又何苦呢?”老太头也没抬,继续翻捡垃圾箱里的东西,答道:“儿子有钱是他的嘛!”

这便一语破的!

世上儿子、儿媳们往往设计一句孝顺术语:“老爸老妈呀,需要花钱跟我们说一声哇!”仿佛事事顺着父母,难道还不可圈可点?

殊不知老人的自尊心并不逊于年轻人。有吃有穿,谁还开口再向子女要钱?

我敢断言,如果子女每逢年节、父母生rì都奉上一个几百上千元的红包,让父母身边随时拥有三两万元私房钱,特别不要干预花钱的去向,(比如帮助了哪位穷亲戚,向哪位亲戚去了一主体面的人情款等)老人捡破烂的现象会几近绝迹的。

当然,社会上也确有一些孝子贤女,他们对父母嘘寒问暖,关爱有加。或者自己收入不高,赡养父母力不从心而奋力支撑;或是父母多病,而倾其所有为其救治。但这个群体比例不是很大。

子女们都有一个通病,因“代沟”而显示出与父母的距离。或不愿多见,(理由当然是“工作忙”)或见面后无话可谈。报载一老太在养老院画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姑娘,说最盼望家人、孙女来看望自己。许多老人边画边哭,直接写在纸上——想儿子。

其三中国式孝道

古时某人早年丧父,寡母与一和尚有染。

和尚深夜常来幽会。儿子因和尚途中需涉水过河,唯恐和尚冷脚冰了母亲玉体,逐事先蛰伏河边,到时默默将和尚驮载过来。

苦干年后寡母升天,儿子一刀将和尚宰了!和尚落气前惊问:“你历来对我友善,今rì何故反倒杀我?”

儿子淡定地答:“母在顺母意,母死报父仇!”

其四巧答提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记者在陕北采访一位历史名人:“你认为**好,还是邓老好?”

名人答:“**好,邓老也好。毛泽乐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老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如果记者再问:“能否按西方模式用百分比来表达你的上述看法?”不知将会得到何种回答。

其五官瘾

苦干年前,初中期间任学生会主席的某学生升入另一所高中后,连个小组长的官衔也没捞上。一次大会发言说:“我代表……”话一出口,心头一惊:如今是“无官一身轻”啊,还能“代表”谁?于是这句话立即变成了“我代表我自己……”

自己还需去“代表”吗?唉,当惯了官,说走了嘴啊!

无独有偶。一伪军官当至连长“寿终正寝”,解放后成了一名被管制的“四类分子”。一rì对干活的同伴说:“今我虽为一介草民,但还身兼两‘长’!”对方问:“此话怎讲?”他答曰:“我为一家之长,可谓‘家长’;又是一身之长,可谓‘一长’。岂非身兼两长乎?”对方嗤之以鼻:“荒唐!瞎捣鼓一顶官帽戴到头上。这世上哪有‘一长’之说?”

而且有三。刘阿姨见有人来给幺女提亲,不无骄傲地介绍说:“我女儿可是很优秀的啊,现如今还在四建集团旗下当炊事班长哩!”身旁的儿媳红着脸皮插话说:“妈,别夸了!小姑子不就在一个民工班子里煮饭吗?总共才两个炊事员……”刘阿姨狠狠剜了儿媳一眼:“两个炊事员中也有一个为主的、当官的嘛,我的女儿就是炊事班长!”……

想来可笑!世人都热衷于官帽子。

原来自古至今,官者,劳心也,治人也,受人尊崇、敬畏也;民者,劳力也,治于人也,默默无闻也。

近rì爆出冷门:四川泸州一位副镇长以“工资低,维稳压力大”为由辞职。《人民论坛》刊文称“低薪和繁琐工作引发部分公务员心理失衡。”

此论不谬。但也有人质疑:为什么人们迄今还挤破头皮往公务员队伍里钻?

史载中国自古官俸不高,需靠权力影响获取其他收入。我以为,此副镇长乃是十足清廉之人。何以见得?因为中国普遍崇尚、敬畏权力,即便正门正道办事也不忘给经办人致谢、送礼、包红封。而这位副镇长则按政策的条条框框完全做到了“一尘不染”,怎不窘困?

我觉得这是“个案”,不具备代表xìng。

其六机遇

为表示关注,老妻陪同儿媳带孙女去医院看病。挂上吊针后,儿媳说:“妈,我去一趟洗手间,我的坤包放在这里。”老妻不经意地嗯了一声,继续在与护士长闲聊。

过一会,护士长说:“刚才我见一个身影晃过,像是小偷。你们检查一下丢东西没有?”老妻突然惊醒,发现儿媳放在身边坐椅上的坤包不见了。立即与护士长奔出注shè间。

护士长指着若无其事地走在营业大厅的一位中年男子说:“就是他!”——原来护士长眼尖心细,经验丰富。见那中年男子手提空袋在注shè间走了几个来回,一不打针,二不陪护,马上疑为小偷。

从洗手间出来的儿媳几个箭步赶上去,拉住那人手中的提袋,从里面拖出自己的坤包斥道:“你这小偷!”男子弃包逃窜,并甩过来一句话:“我没拿你什么东西!”儿媳立马打开坤包,现金、手机全在,见他即将跑出营业大厅,也便没了再追的意思。(况且也追不上)

岂料中年男子这一奔逃,立即惊动了整个营业大厅。突见自外走进的一个棒小伙将他拦腰抱住,于是他束手就擒……

听完老妻讲述,细想事情经过,我觉得这真是芝麻掉在针尖上的巧合!

假如不是护士长的jīng明和责任心。

假如儿媳坤包里仅有百十元现金——儿媳坤包里历来不放多少钱,偏巧次rì有一干姐远道来访,而她夫妇三年前曾借干姐几千元未还,故特意从银行取出八千元现金。加上手机,使小偷涉案金额高达万元。

假如没有那个棒小伙的拦腰一抱——偏巧那后生是位借休假之机来医院看病的jǐng察!

没有这些“假如”,小偷或已得手,或已逃脱,或被教育后当场释放,至多被关几天。

啊,原来人生倒霉也是“机遇”。

其七感叹

我后半生断续历时20年,几乎毕半辈之力,数易其稿,写出《岩下苗的眼泪》这部呕心沥血之作。

一晚辈读后评点说:“老叔,您的文章较难吸引网友。如今人们生活快节奏,多喜欢寻求一点刺激,哪有心肠阅读您这平铺直叙的冗长文章!”

于是他好心给我作了一些参谋,或说应以抢亲(女主人公父亲抢娶她的生母)的惊险场面作为开头,或说应将男女主人公写成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爱情绝唱,甚至写成悬疑、荒诞小说都可以,只要能达到吸引读者这个极终目的。

我解释说:

“我写的不是娱乐小说,而是严肃的政论文章,情节贴近社会真实,没有编派捏造。

我的写作目的是提示人们回望当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并进行反思:那时我们粮食哪里去了?我们的人才哪里去了?我们的诚信哪里去了?我们的规则哪里去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哪里去了?我们的国力哪里去了?

我在‘位卑未敢忘忧国’章中最后篇末点明主题:希望中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充分了解过去,提高对一言堂政治及其危害的辨认能力,在中国**高层jīng英集体领导下,抛却救世主情结,走向现代法治社会。

小说饱含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激情,我相信能得到一些网友欣赏的!”

然而文章在网上刊发后,却不幸被晚辈言中:反响平平,没有引起多大关注。

我叹曰,人生倒霉是机遇,人生成功又何尝不靠机遇?怨自己时运不济啊!

其八莫把子弟送上断头台

古时张三出门行至一大树下,突遭臊尿淋头。惊愕抬头仰望,却见一顽童站在树杈枝上,正手扯“小**”乐得哈哈大笑。张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好言将顽童“请”下树来,对其大加赞赏,褒扬他行为勇敢,将来必成大器。并给他十吊钱以示奖励。

顽童大受鼓舞,自此乐此不疲。每天或从路人遭了尿淋之后抱头鼠窜的窘态中感受无穷乐趣;或从别人责骂中体味自己强悍的荣耀。只是好景不长,一月后顽童遭遇了一位凶悍的大魔头。当他如法炮制尿淋路人的“壮举”时,愣是被从树上活拖下来,将其击毙于拳脚之下。

传说某死囚临刑前请求说,死前希望再吃一口母rǔ。老娘悲伤地撩开衣襟让其吮吸,儿子却一口将母亲**血淋淋地咬下,痛不yù生地说,自幼你就娇我、宠我,记得小时与人争斗,我拿粪勺舀屎往别人家里泼洒,你还认为是我受了欺侮,牵了我找别人“讨说法”。最后把我一步步惯成不明事理、十恶不赦的坏人,致有今rì下场!我恨啊……

以上是两则历史小故事。

世人似乎并没“以史为鉴”,今rì仍有一些父母刻意向孩子灌输强横意识。理由是:社会竞争rì趋激烈,“弱肉强食”已成共识。孩子不强势点,rì后走向社会岂不被别人一口“吃”掉?

循着这条思路,便有了现代版的小故事:

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从家里奔出来,向哭泣的小女孩气咻咻地问:“妹妹,是谁欺侮了你?告诉我,我跟他没完!”说完两手叉腰,鼓着腮帮,怒目瞪视过路的大男人。女孩说,我摔了一跤········

无疑,这孩子便是家长“强势教育”结出的一枚“硕果”!rì后长大chéngrén,社会上的“黑老大”非他莫属!

一位十来岁的男孩霸住饮食店的大门不让关。时值隆冬,寒风长驱直入,食客们很不舒服。

服务员好言相劝:“小朋友,把大门关上,好吗?”

男孩翻了个白眼:“你算老几,要我听你的?”

服务员耐心解释:“我是饮食店工作人员,有管理的责任啊!你看看你把大门打开,一屋客人都受凉……”

孩子乐了:“让大家锻炼一下不好吗?……今天我不听你的,你能把我怎么样?”

服务员只好上前强行将门关上。

孩子傻眼了,扑上两扑,终于飞出一记漂亮的跆拳道踢脚!

服务员闪身躲过。伸手抓住他的踢腿,另一只手稳住他的上身,向店内嚷道:“谁家的孩子如此没有教养!”

此时方见走出一个乖戾的女人来,冲顽童撇嘴说:“宝贝,来吃东西吧,咱不跟别人一般见识!”……

其实呢,提高竞争能力主要靠本事(学识、涵养、处事能力等的综合素质),而不是靠强势、强横!

家长不可步入误区“错爱”孩子,因为这种错爱无异于亲手将子弟一步步送进监狱,乃至送上断头台!

其九格言、善言与谎言

含有劝诫意义或富有哲理,jīng练的固定语句,多出自名家的言论叫做格言。世上格言俯拾即是。如: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人人生而平等;……

人们普遍崇尚格言,将它奉为座右铭。而较少考虑它的真理含量。

真正“勤奋出天才”吗?固然,凡成功者几乎都勤奋;但如果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恐怕勤奋到夜晚不睡觉也是难以成功的。

当今不少家长按“勤奋出天才”这个论断来规划幼儿教育。两三岁的小孩便强迫他们苦练钢琴,企望自家神奇地走出一个郎朗第二来,也不管孩子身上只有几个音乐细胞,全然忽略了“因材施教”原理。

让我们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9年接见时传祥的那番话吧。大意是,我当国家主席,你当掏粪工人,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革命分工不同而已,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刘主席是中国人民爱戴并深切同情的领袖。后来他让自己的子女跟着时传祥走街串巷掏大粪,这是感人至深的!但刘主席所说那番话的真理含量是有限的。

父母身患绝症,子女们隐瞒实情,谎称一般病症。但这不叫谎言,因为谎言含贬义。这种话该叫善言吧!其实格言中也有一些善言,它激励、鼓舞人们奋发向上,有助于社会发展、稳定。但它并不是真理。

其十喝水真能发胖吗

胖女孩遭到男同学嘲笑,说她大腿长得太雄伟,屁股长得太庞大……她自叹说,谁叫我是个喝水都会发胖的人呢!

这便是近年来胖人自辩的首选用词。

喝水真能使人发胖吗?为什么过去的水没有这种功能,1960年瘦骨嶙峋、满脸菜sè者占了人口的大半;而今的水却有了神力,使大街之上满脸红光的将军肚(啤酒肚)男人和大腹便便的女人比比皆是?

实话实说,发胖还是贪嘴惹的祸。想减肥,首先要以强大的克制力抵制佳肴美馔的诱惑,切实做到科学搭配(不挑食)、定量进食,这才是减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切莫东推西搪找借口。

十一为啥要吹牛

四年前陪孙女去白象湖健身广场晨练,一位jīng神矍铄的老人上前与我攀话,感叹光yīn如流,年华易逝。回顾当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被组织派遣前来筹建西双banla自治州的情景,说那时这里一片荒凉,工作困难重重,云云,而后顺便问我:“老同志,你是何时来西双版纳的?”我据实回答。把1966年自流来景洪在勐养农场干了两年临时工后被遣送回农村,近几年因子女振兴家庭而跟随再度来到西双版纳的事简略说了一下。见他听得心不在焉,便知趣地闭了嘴。岂料当我牵着孙女离开广场向他道别时,他竟形同陌路,不再理睬我了!

回家对老伴一说,老妻哈哈大笑:“这就是老实蛋子的下场!”

接着她jīng辟分析说,那位元老级人物目睹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思绪陷入怀旧漩涡,正yù找人一同摇头晃脑唏嘘感叹一番。因你穿着、气质不俗,被他一眼取中。谁知你在听了他的自白之后,脑子缺了一把筯。假若你能胡诌自已哪怕只是一个普通退休干部或教师什么的,也许谈话还能继续。而你偏偏道出流浪农民工的卑下身份,使他老人家恍然大悟:满以为找到了一个“同类”,原是一个“另类”啊!于是谈了兴致,不再理你,何怪之有?

我终于大彻大悟:原来世事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中国人虚荣,有人爱吹(牛),有人爱听(吹牛),不吹反倒不正常了。于是大家都来瞎吹乎,以至吹出了中国的“经典之作”:1958年全民吹牛——踏破地球冲破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到后来国际经济组织统计各国年产经济数据时不得不说,由于中国虚报浮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钢、煤、粮、棉年产的真实数据。

十二吹牛的技巧

阶级斗争年代人们吹出身。

——我历史清白,出身赤贫。

——那算啥,我可是十八代以前的老祖宗就是作田汉,血液里毫无杂质呀!

改革开放之初吹“被迫害”。

——要不是阶级斗争政策毁了我,我岂会是今天这副模样?

——那算啥,我因海外社会关系还被当作“特嫌”蹲了几年监狱呢!

如今吹牛又转了风向,变成吹身份,吹钱权了。

张三说,我原是一名特级教师,因辞职下海经商亏了……

一位放学途经此地的小学生适时递上一个练习本,恭敬地说:“大爹,我正犯难无处请教呢!这是老师今天布置的家庭作业,求您指点。”

张三打开练习本,见语文题是:否极泰来——请标注拼音并为这句成语注释词义。数学题是:某种品牌保险箱的密码是七位数。请问该品牌保险箱最多可做多少个?(首位数字不为0,且每个密码不相同)

张三傻眼了……

李四说,我曾经是位出sè的医师……

恰巧一路人突然昏厥,众人立马将病人搀扶过来。

李四脸也没抬,自知只是吹牛,连救护基本知识都不懂。遂不耐烦地说,送门诊去吧,我是名医,不治头昏眼花的小毛病……

王老五棋高一着地吹嘘说,我当年已官至镇长,即将提升副县长了,可惜一名美女下属死緾烂打,使我犯了男女作风错误,被兜底撤了……

于是人们对王老五刮目相看,敬佩有加。

其实呢,吹牛多为下层沦落者,他们总想从失去中捞回自尊。因为失去得越多,越说明昔rì的辉煌,诠注自已今rì落魄只是时运不济。此类人实为可怜一族,要知道,社会看重的是现在,并不是历史。

毫无疑义,吹牛首选的曾经身份是官员。因为官员最缺技术含量,官员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所以最难露馅。

十三职业病

多年前老刘去屠夫女婿摊上买肉时说:“给我割四斤上好肉去你舅家贺生。钱照数,秤可要发够!”

女婿笑模悠悠像尊弥勒佛:“你看岳父大人说哪里去了!俗话说,郞(女婿)崽(儿子)郞崽,郞如半崽。四斤肉送您也是应该的。这秤上的事您就放心好了!”边说边麻利地称好递给岳父。接了岳父的票子又把笑脸转向了另一位顾客……

老刘对女婿的人品终归有些不放心,回家复秤那肉果然少了二两!气得当晚便前往问罪。

岂料女婿弄清岳父发火的缘由后,竟不慌不忙解释说:“岳父大人在上,实言相告,我这手耍惯了秤法,想刹也刹不住!难道您没听人说过,那交通jǐng察上岗惯了,家里来了客人,便虎生生一声断喝:‘请!’然后一只手臂平举,另一手臂弯曲相跟,一副交通岗上指挥车辆流向的标准姿势……”直听得老刘啼笑皆非!唉,既是职业病,还能再说什么让女儿跟着难堪呢,只好悻悻走了。

近rì刘老汉又遭遇一桩窝心事。

原来一位远房侄女来访,见面后盛赞他保养有方,年逾花甲依然神采奕奕。

远房侄女人生不顺。早年在某前卫城市从事服务行业,听说涉嫌sè情,还当过情妇。后来夫妻离异,孑然一身,而今不惑之年,人老sè衰,光景甚是凄惶。

岂料趁刘老太上街买菜办招待之际,侄女竟粘乎上来,对刘老爷子热情有加,又是捏他袖口问穿着是否单薄,又是剥开鲜果直往刘老嘴里塞。“逼”得他从餐厅退到客厅,从客厅退守卧室。侄女亦步亦趋,大有“卿卿我我”之势。惹得刘老汉一肚子邪火,心想发作又觉不妥:或是侄女从事服务行业已久,对人热情惯了;或是自己想得荒唐,自作多情。无钱无权的老头,哪会无端交上这种有悖伦理的桃花运?……于是佯作聋哑,不再理睬。

事后yù与老伴说道说道,又怕老妻嗤笑。憋闷了半天,终于省悟:原与女婿一样,远房侄女也是犯了职业病啊!

看来不入流的职业病,会严重损害自己的诚信乃至人格。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不伦不类的悖论浅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不伦不类的悖论浅议
上一章下一章

不伦不类的“悖论浅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