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二章

1893年11月8日晨,大岛义昌指挥的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分左、中、右三路率先向大同江南岸守垒清军发起攻势。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是利用兵力上的优势从三面同时向清军发起进攻,使对方火力分散、头尾难顾,最终全面突破清军的防线。不过很显然,参谋出身的大岛义昌对于战事有些过于乐观,不但高估了下属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低估了清军在防守上的实力。(大岛义昌,山口县人,明治时期的陆军大将,甲午战争时期为混成旅团长,日俄战争时任第三师团长,战后首任关东都督府都督。)

大清的陆军从1884中法战争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无数次,战斗经验已是十分丰富,而最为拿手的就是阵地防御战,作为新军出身的刘飞自然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利用堡垒与大炮的组合打造出了一张牢固的防御网。由于整个平壤城都是背靠大同江建造,位于城市东南面的宽大江面也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大清守军首先便是在大同江南岸修筑了数目众多的堡垒,每座堡垒的位置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做到互为掩护,再配上大清生产的马克沁机枪,只要堡垒内的机枪同时开火,就能编制出一张无死角的火力网,而堡垒之间战壕密布,方便同行,外围更是架设了多处铁丝网,用以阻拦日军的步兵的进攻。除此之外大清更是在大同江北岸以江面为屏障设置了大量的炮兵征地,延伸了防御的面积与火力。为了让日军无处可藏,在战前刘飞就命令将平壤城外所有的树木、灌木伐了个精光,从城头上放眼望去几乎是毫无遮拦,就只有光秃秃的地面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出现平壤城外三公里内的足行生物都会成为大清火力的打击目标。而日军,明明两天前就已经驻扎在平壤城外,早应对大清完善的防御布局有所了解,却依旧贸贸然发起攻击,可见大岛义昌对于攻城经验的不足。

在军官们的催促下,数百名日本士兵高呼着向平壤城起冲锋,却迎面便撞进了清军精心布置的开阔地中。当日本士兵冲进开阔地中心的时候,头顶上传来了让人不安的呼啸声,冲在最前面士兵不自觉地缓下了脚步,一脸茫然地望向天空,可还问等他们弄明白什么情况,便瞬间被巨大的气浪与火焰所吞没——数十枚炮弹从天而降,整个日军的攻势也为之一顿。

就在在日军进入开阔地中心的同一时刻,清军数十门155mm长管加农、220mm线膛迫击炮立刻隔江轰击,喷射出巨大的炮弹。炮弹旋转着飞出炮口,摩擦着空气发出刺耳的鸣叫,在毫无遮蔽物的空地上种出一朵朵火焰与金属组成的毁灭之花,无情地收割者日军士兵的生命。在清军所使用的火炮中,威力最为强大的便是其配备的八门220mm线膛迫击炮,(其并非等同于后世的迫击炮,准确的讲它应该属于迫击炮的前身——臼炮,特点为: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因其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而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后来发展为迫击炮。)在没有藏身之处的大地上,220mm线膛迫击炮所发射的榴弹威力成倍增长着,每一发落到地面的炮弹都会带起数百枚破片横扫四周,即便未被直接击中,光是被那些钢铁碎片所击中也是非死即伤。

在火炮的攻击之下,整个开阔地上,到处都充满了死亡的威胁,之前还好好站着的战友,可能下一刻便被飞射而来的弹片割去了脑袋。此时,死亡率最高的就是那些新近入伍的士兵,面对突入起来的攻击,惊讶的他们往往都是呆若木鸡的站着,直接成了活靶子。不过对于那些富有经验的老兵来说,此时的境况同样也不容乐观,由于身处开阔地,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隐蔽点,老兵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早些趴在地上,一边护住头部一边向神灵祈祷而已,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爆炸声,哀嚎声,瞬间充斥了整个开阔地,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日本便损失了将近300名精锐士兵。

不过如此巨大的损失,却也有日本自己的功劳。一般情况下的第一次冲锋往往只是对战双方试探性的摸摸底而已,在遇到猛烈阻击的情况下应该立刻撤下部队再重新谋划组织进攻。不过不久前刚刚击败聂士成的大岛义昌似乎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想要率先攻入平壤城拔得头筹,居然对大清强大的火力视而不见,下令“宁死勿退”,并命令督队官驱赶士兵,拼死冲击,如此情况之下自然是加重了部队的损失。

十九世纪的日本陆军改革起自明治维新时代,主要师承两大欧洲强国——法国、德国,最早是模仿欧洲传统陆军强国法国,不过自其被普鲁士击败之后日本陆军便开始“移情别恋”,转向了德国陆军的“怀抱”。日本在陆军编制方面,明治政府以海岸防御和稳定国内政局为目的,于1871年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守备区,即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四镇台。1873年又进一步将四镇台扩大为六个军区,并开始设立新的兵种。1888年推行了最重要的编制改革,这就是废除镇台制,改设师团制。新制系仿效德国陆军的办法,在师团中按比例配备有独立作战所需要的各种兵器,使之成为多兵种合成编组的独立作战单位,也就是陆军的战略单位。当时日本陆军师团下辖有2个步兵旅团,1个骑兵大队(营),1个炮兵联队(团),1个辎重大队(营),1个工兵大队(营)。由镇台建制改为师团建制是日本军队职能由对内转向对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师团的数量和质量,便成为衡量它的军事实力的重要尺度。到清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陆军以扩编到7个师团。在现代化的军事体系与训练之下,十九世纪末的日本陆军在世界上也算是不错,特别是班、派一级军官的战斗意志、素养,可谓是一流。

不过日本陆军却有一个致命或者说是奇怪的弱点,那就是班排指挥一流,但是越往上越差劲,到了师团级别的高级军官,其指挥几乎可以用死板来相容。后世的影视作品中,描写日军军官基本上就是一脸横肉,只会手持军刀高呼“突撃”的脑残形象,虽说这有故意丑化的成分,不过现实中日本陆军高级军官的指挥水平其实比这也高不了多少。

日本陆军间曾流传着这样的笑话:

海军司令:碰到难以对付的硬骨头你会怎么做?

少佐:.

海军司令:不错!好样的!

陆军司令:碰到难以对付的硬骨头你会怎么做?

少佐:呼叫支援

考官:八嘎!胆小鬼!!******

少佐..以我大日本帝国无上武士道精神,向敌人展开无畏的冲锋!!

陆军司令:嗯,这才是我大日本帝国的军人!!

就连在二战前被多数日本人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其战场上的指挥水平也是乏善可陈。特别是在他的“成名之战”,日俄战争旅顺战役中,这种低水平的指挥,更是暴露无遗。战争期间,乃木以3个师团、2个预备团、2个野战炮兵旅团共5.6万人兵力和386门大炮,向旅顺3.3万俄军发起3次总攻,历时150日,乃木用人海、地道、夜袭,甚至组织了三千五百名头绑白布的敢死队冲锋,均以失败告终,战死日本军人5万余人,连他的次子乃木保典也战死了,可旅顺仍在俄军手中。最后还是靠着儿玉源太郎的指挥(明治时期的日本第一智将,与桂太郎和川上操六并称明治陆军三杰),打了八天,以战死战伤六千二百余名士兵的代价攻下203高地,才最终扭转局势,拿下旅顺。就连日本陆军的战神尚且如此,其他将领的水平也是可想而知了,简单点来说“猪突”便是他们最大的杀手锏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1884光绪中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1884光绪中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