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三个月

第八十六章三个月

吴大勇在朱文面前一阵哭诉,说武器装备不行,朱文接着就到了军器局。(全文字小说更新最快)在吴大勇眼中,太子亲自出马,区区火器还不是手到擒来。这南京的军器局不但会给,还要给最好的,不然就是不给面子。

这边吴大勇眼巴巴的等着,结果最后,朱文从军器局里就弄来了些炮,虎蹲炮,神威将军炮,甚至还有级,几门佛郎机炮。可什么火铳,一杆也没有,这弄得吴大勇意见很大。不过,有总比没有好,先训练一批炮手,比什么都强。

怎么就不见火铳,其实朱文也想着弄些旧火铳。不过那些都是火绳枪,长长的火绳引线,还得先打火,一点也不好用。万一战场上打不着火了,那不就悲剧了。于是朱文很快提出改造方案,把这些都改造成遂发枪。

这燧发枪工艺并不复杂,只是把火绳那里改成燧石激发,大明朝早就造出来了,只不过不知为何没有推广,南京的军器局就有人会制作。朱文这么一说,工匠们立刻屁颠屁颠的帮忙改造。不为别的,朱文说了,成功改造一把,给一两银子。

改造又不是制作,工序相当简单,一般熟练工匠三四天就能成功改造一支。这就等于几天时间赚到一两银子,一般的工匠混的可真不咋地,一两银子足够一个月的收入来人。这么大的好事,工匠们自然干劲十足。

这些陈旧的火铳,朱文也不求上阵杀敌的时候用到,当做训练装备用用就好了。

军器局的工匠,也没让吴大勇等太久。还是银子太诱人了,多少年没遇上这样的好事了。更何况,这马上就过年了,工匠们都想给家人换身洗衣裳,也想沾沾荤腥。那里面的工匠是没日没夜的干。军器局中陆陆续续送来的火铳,也让新军新的训练也逐渐开始。

不提新军训练,南京城里的大臣们也不安分了。这太子一天到晚不是往新军跑,就是去巡视不断涌过来的流民,要么就是去军器局视察,这就是不学无术。南京的大臣们,堂堂一太子,就应该读读书,练练字,没事视察视察各部工作,这才是太子应该做的。

这些大臣也就罢了,崇祯皇帝也来了两次旨意,给了朱文很大的压力。最先一道的旨意是让朱文统领南京锦衣卫。南京作为陪都,统领了南京锦衣卫,就相当于统领了南方的锦衣卫。这权力还不小,得到这样的奖励,朱文还是很兴奋的。

另一道旨意,是在朱文安排流民后到的。这道旨意的意思,大致就是说,太子安置流民的事情,朕很欣慰,但也很着急。流民的事情,自有南京官员处理,你说你到南方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就是督促让朱文,尽快去做好他的本职工作,不要在在那些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了,这样不好。

崇祯皇帝简单的一道旨意,朱文就知道设市舶司的事情必须进行了。没事也朱文拿着大明的地图,看看适合的地方。开设市舶司,首先得先建好官方指定码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再说市舶司涉及关税,是个一等一的肥差,是个人都想去。

人选方面一定要谨慎,刚刚好,朱文招募了大量的贫寒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这些人的忠诚倒是没什么问题。这些人中,也有不少是擅长这方面,让他们去管理,朱文还算是放心。不过,朱文真的很怀疑,自己手底下的这些寒门士子,能不能撑得过大商阀们的糖衣炮弹。

这些东西都是千头万绪,不过首要的,就是先设好港口。由于朱文以前也没干过这事,揽下这活可真是要了命了。拿着大明地图,朱文在这里面画了几个地方,在广州,福州,宁波,温州,松江设市舶司。这些地方,唐宋元年间设过市舶司的地方,重设的话,相对来讲更容易一些。挑选出足够的人手,让他们到这五个地方筹建市舶司。这一步就登天了,这些人原本就是穷苦秀才。连举人都没考上,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差点没而死。现在朱文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市舶司以前都是太监兼任,也不知道是几品官,但至少也是六七品。

有的官员肯定就不服气,他们寒窗数十年这才考上进士,慢慢熬上位,一群苦秀才凭什么骤然身居高位。但朱文也不管这样的言论,总之,崇祯皇帝把事情交给朱文了,朱文就安排自己人上,你们要是不服气,可以去崇祯皇帝那里告去。

朱文每人给了二十万两,不仅是用来修建码头,港口的。更重要的是去圈地。这些地方,市舶司一旦开展,必然会发展成为相当繁盛的贸易中心,地价也会蹭蹭的往上涨,一本万利的买卖。后世的人都知道,相对于黄赌毒,房地产显然来钱更快,还不犯法。

时间悄然而逝,三个月的时间悄然过去,时间进入崇祯十五年三月。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地开始回暖。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朱文来说,这三个月,可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朱文的钱包。

原本朱文到南京之时,手里握有三百六十多万两的巨款,那可谓是底气十足。总之一句话,哥一点也不差钱。短短三个月,他的钱包彻底瘪了,到现在还有不到五十万两。

在大批的流民中,共选出了三万清壮充入新军,在加上后勤等等人手,差不多也有个四五万。光军费一个月,朱文就得付十万两。现在朱文终于明白崇祯皇帝的不容易了。边境数十万军队,这得多少钱,这还光军费。这要算上奖赏,抚恤,还有武器损毁修复,还得翻上几番。

令朱文感到比较欣慰的,就是宋应星被找到了。宋家那也是书香门第,在江西还算是有些名望,在锦衣卫的追查下,宋应星没过多久就找到了。刚见到锦衣卫时,宋应星吓了一跳,他也没说什么反动言论,怎么锦衣卫就找到他了呢。

随后,锦衣卫解释之后,宋应星才明白,这是太子请他去。刚辞官一年的宋应星,也不是不想再入官场,如今就有个就会,不去白不去。更何况,看着五大三粗的锦衣卫,宋应星有理由相信,他要敢说一个不字,一定会被好好“侍候”一番。

宋应星刚到,朱文就隆重的为他接风洗尘,搞的宋应星很是感动,也许是喝得有些高了,就拍着胸脯说为朱文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一桌酒席下来,感情到时增进不少,宋应星也算勉强进入朱文的小群体里。

第二天,朱文就到了南京的工部视察一番,军器局的孙海当天下午就被调了职,宋应星意气风发的就上去任职了。刚上任,宋应星就根据朱文给出的办法,对军器局进行整改。要求每个人都在自己所知的东西上记上相应的记号,到时候,出了问题,直接追究到个人。

另外,宋应星制定了计件发工资制度,除了朝廷发的固定工资外,每个人完成多少任务给多少钱。太子说了,只要大家好好干,人人都有肉吃。这一举动,彻底激活了死气沉沉的军器局,整个军器局的工匠不复之前的麻木,生活有了盼头,干起活来都尽心尽力。

朱文给的资料,宋应星算是废寝忘食的研究。硬生生的在一月之内,制出了土法的炼钢炉,所处的钢铁量多,而且质量相当的好。宋应星当即就决定,立刻扩建,并将军器局中的武器材料,全部从这里出。

当然,质量好也只是宋应星的看法,在朱文看来,这样的钢铁,也就勉强不叫废钢罢了。不过相对于之前大明费时费力弄出来的东西,要强上不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末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明末太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三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