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乡村小学的磨砺
“小么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进学堂
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那先生骂我懒呐
没有学问喔无脸见爹娘
郎里格郎里格郎里格郎
没有学问喔无脸见爹娘”
那是一所没有围墙的乡村小学校,前面三面被杨树林围着,后面是看不到头庄稼地,据说原来是中学,后来搬走了,他们就从破旧不堪的土坯房的小学校搬进来,当年开心了好一阵子,左右各一排校舍,一字排开,两排校舍中间是一个大过道,从过道向后,是一个大厕所,中间一堵墙隔开男左女右的格局,每个蹲位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洞,下面有一米多深,倒是好收拾,他后来想起来,那么久没有小孩子出事,真的是一种幸运!这个厕所他所以记忆深刻,还是由于当年有个同学打架,把人给扎死了,把刀扔进了厕所坑里。
每天上学,有时候和几个小伙伴约好一起走,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走,他最讨厌下雨天,三四公里的乡村小路,弄得全身是泥水,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土地被雨一淋,为什么那么粘,走路好费力气,走着走着鞋就掉了;冬季更不好,学校和村子中间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被雪盖上后,太阳一晃,让人睁不开眼睛,后来有个词叫雪盲症,估计就是那样的感觉,雪大的时候,没过膝盖,大冷天能走出一身汗来,最惨的是手,每年都会冻的苍起来,严重会破皮烂了,但是过了年就会好,也是神奇!
农村的孩子最不缺的是干活,而且大家听说不上课去干活,比上课还开心,哈哈!
每周按班级划分,在操场除草,还好!秋天要到老师家里去帮着秋收,主要就是扒苞米,干完活,老师会给学生们做顿好香的饭,然后就快乐的回家了,老师也都是住在各个村里,家里就是不缺劳动力,有事,学生们都会帮忙去,现在的小学生可能再也体会不到那份快乐了。
秋冬季是他和同学们最头疼的季节,学校没有暖气,每个班的男生都分成组,每组的学生要比其他孩子早来学校半个多小时,生炉子取暖,学校配给的煤不够,秋天的时候每个学生要上交两大捆“豆茬”,就是黄豆收割完了,长在土里的根和露出地面的那部分杆,每根一尺多长,放学后回家的路上就得拔“豆茬”,每天拔一点,半个多月的光景凑够两捆,上交到班级,老师会验收,合格了,就放在教室后面的角上堆起来,最难受的是拔的过程,手都能撸破皮了。他多年后回想起来,还会说,这双手啊,小时候没废掉真是万幸!可那个时候,那些孩子都是那么过来的,不分男女生,这个都得交。为了暖和,屋子里不干,早晨生炉子的同学还要负责去学校的井边打水坐在炉子上烧,时间久了,井边都是冰,不小心,就会摔倒,还会把刚打上来的水撒掉,然后继续摇辘轳打水!最好笑的是中午的饭盒,放在底下的饭盒可能已经糊了,上面的还不一定热乎。
学校里只有数学和语文老师,一个体育老师教一个学校的学生,语文老师姓房,是个年纪大的老师,曾经还做他爸爸的老师,数学老师姓裴,是他爸爸的同学,其实这个关系在村小学里很正常,数学老师喜欢拉二胡,非常好听,每当有流行的曲子,尤其是影视剧的曲子,都会在《每周电视报》刊登,他就会剪下来,自己在教室里练习,练好了,就带着我们一起唱,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二胡演奏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和《一剪梅》,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村里没有电影院,只有一年也来不了一次的放映队,把幕布系在两颗大杨树上,找个高点地方支上放映机,届时围着幕布上下左右全都是人,比开大会人还全,还热闹。他记忆里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在小学校,那天他和几个同学留下帮老师干活,干完活,老师叫住他们,一起在学校里的教室里看的一个电影,至今好清晰的记得电影的名字《无敌鸳鸯腿》,学校的旁边的院子是大队,那可能是那个年代老师和大队干部可以享受的一种特殊待遇了吧!
学校里唯有的运动设施,是一个铁转伞和铁滑梯,课间的时候,这两个地方会排满人,经常坏了修,修了坏,但是那里也会经常传出来哭声,不是摔了就是被挤掉了。
他觉得每天到学校回眸时,透过杨树林的朝阳是最好看的色彩,在转学离开的那年,学校修了红砖砌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