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保存最好的村庄风貌

第39章 保存最好的村庄风貌

80年代初,农村都单干了,个个都是种田能手,全家老小齐上阵。经过辛苦忙碌,家家仓里有了粮食,身上有囫囵衣裳,吃得饱,穿的暖,农民有了化肥,也不再拾狗屎了,冬闲晒着太阳。生活无大忧,只是日子还是很清苦,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才能吃顿肉喝口酒。那时候劳动力不是用钱衡量,最多算个人情,许多人都愿意给人家打暴工,给人家打暴工,就是做事不要钱,管饭,有荤腥好菜招待,晚上还可以喝一顿酒,外带一包红金叶香烟。那时冬天有人家做房子,找小工容易得很,可以在本队找,也可以到邻队找,不是信任的人还不要。有的好一口酒,爱抽根烟的遇到这样的事,宁愿自家事放下也要去帮主家做事。阳光暖暖的照着,外面的老棉袄脱掉,只穿着夹袄加衬衣,挑土和泥、抬东西、拉大锯锯木头,除了早上给每人发一包烟,主人家一天散几遍烟,烟瘾大的舍不得抽自己烟,就蹭主人家烟。“二爷再散一根吧,你看我多卖力,裤裆都是水,一身汗。”“你裤裆是尿吧,大家笑声一片。”一般主人家都比较慷慨,对喜欢抽烟的多发几根,拿着烟的就比其他人更卖力,以表示自己不白抽你的烟,晚饭比中午多两个餐,塑料桶装的散装白酒可以敞量喝,酒足饭饱已经晚上七八点钟,主家喊着三爷,二柱子、狗蛋明天早点,西边墙要挑土基,晓得了,晓得了。几个人歪歪倒倒回家。

吃饱穿暖,偶尔喝点小酒,张个山前李个山后胡侃找点乐子,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农村人多孩子多,都赖在家里。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大差别。

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老早农村都是以水为财,向水而生,龙山村的老宅就是建在村里小溪水河边。村子依河两岸而建,都是木建筑,还有一座牌坊,土地菩萨庙。老房子的墙上还有“坚决不忘阶级斗争”的水泥刻字,墙上油漆刷的红色“高举伟大领袖***旗帜!”标语字迹斑斓脱落。小河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石板桥,方便和两岸住的人来往,石板修建的台阶到河底,河底修建拦水坝,人们就着拦水坝的水洗衣,洗菜等。现在这里村民大多早已移走了,树木繁杂地生长,小河水里枯枝落叶,由于年份已久,好多拦水坝水泥面破损,上面长着绿绿的青苔。

夏欣雨了解到龙山村溪边老村落是南平乃至东省保存最好的村庄风貌。其实这是有它的独特历史原因,龙山村这里多山地,早年人们对交通不是特别依赖,为了躲避土匪大兵祸害,村民喜欢往山里住,一有动静可以往山里跑。90年代开始大家都陆续搬出来,距离公路近,交通方便,平坦开阔光线好的地方。老宅子就这样留下来了,这些老宅子都是木结构的房梁,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墙倒房不塌。县政府也非常重视这里历史文化的保护,明确规定这里老房子不允许拆,逐家进行了登记。有损坏的危房及时修缮,尽量保存原貌。

现在只有一位82岁老爷爷还住在老房子,老人一生没结婚,身体很好,屋旁边有菜园,他自己种菜养鸡,此时炊烟袅袅,老人就正在烧饭,一个尾巴上脱了毛的公鸡跳到矮柴垛上打鸣,这烟火味如画如诗,李琴摆弄着照相机咔咔拍着。贾大奎说队里给他老人在别处安排了新房子,老人说啥都不搬。老人恋旧,说死都要死在这里。现在村里管他粮食,过年过节还给他送些慰问礼品和钱。老人生活自理,也不给村里带来麻烦。

龙山有一个重要资源,那就是温泉,龙山的温泉热田面积大,水温高,且富含有十多种对人体保健有益的化学元素。七八十年代没人把温泉当作资源,也就是当地人杀鸡宰鸭什么的就用温泉烫着拔毛。龙山属于丘陵地带,境内群山连绵,花草树木枝繁叶茂,自然风光好,负氧离子含量高。最近全国开始兴起旅游热,也有驴友开车过来玩,他们自己带帐篷和炊灶,向当地人买一些鸡鸭鱼什么的,自己动手野炊,体验野外生存感觉。有会做生意的村民主动提出为驴友做饭,烧当地土菜,还可以安排干净整洁的房间入住,也就是现在的农家乐。贾大奎组织村里开过几次会,想过大家集资像模像样的搞一个温泉度假村。这也只是想过,第一村民本身就没有钱搞什么度假村,另外仅仅把龙山温泉度假村搞点小模样是不行的。穷山僻壤,靠偶尔来几个游客是万万不能支撑起来的,必然亏本。必须县里牵头投资,或者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投入。这也是这次周春华副市长视察的目的。这次是市里出面牵头,县里抓落实执行,但到底能给当地农民带来多大希望,没人敢有太多期盼,这样的传闻也不只一年二年了。大家都不会相信,乡村缺毛的鸡会有可能变成凤凰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洲印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新洲印象
上一章下一章

第39章 保存最好的村庄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