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三缺一

第135章 三缺一

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时代而言,时间过得无疑是飞快的。

而对于有着肉眼可见的光明前途的大学生们来说,时间过得同样飞快,一晃眼的功夫,暑假就说飞走了。

如果要给这个暑假一个词语形容,那势必会有无数的学生们脱口而出“我朝”二字。

可以说《我朝》的风靡程度太过于夸张,也可以论定《我朝》并没有在社会的各个群体当中开花繁盛,但《我朝》彻底流行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了这件事,却没有几个人会反驳。

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总是比其他群体更加强有力一些。

不仅如此,因为《我朝》的作者是不言,在此之前,不言这个笔名早早地就因为《青春》这部作品积累到了不少书粉,这些书粉大多都是大学生。

首先,《青春》首发是在《明天》,而《明天》是一本校刊,还借着京大+百姓报的牌子,早早地就响名京市的各大高校了。作为《明天》主推的作品,《青春》的学生受众还是很客观的。

再来,《青春》后面又登上了百花报,它可不比百姓文艺报差到哪里去,甚至因为不属于百姓报体系的,有不少就是对百姓报有意见的人群就爱看百花报,这又为《青春》拓展了受众人群,也就是为不言拓展了新的粉丝群体。

最后,这个时代跟后世不同,作者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志,很多人就是吃了个鸡蛋好吃就要去找母鸡的,盖因现在的文学作品不如后世的繁多,类型也不会跟后世那样雷同,暂时还没出现模板文章,就算是出现了套路文,一般来说,通过了出版物编辑的审核,都会被筛选掉。也就是说,现在能够被受众看到的作品,其实质量已经有了一层保障了,所以作者们积累起来的粉丝还是很货真价实的。

《我朝》就这样,在百姓文艺报的加持和不言及《青春》的书粉群体推动下,成功打入了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内,在一些上了年龄的人群还坚持“《我朝》写的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候,年轻人们却很自然地接受了“架空”这个概念,甚至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穿越美梦。

没错,时间维度直接提早到七十年代末,穿越风就这样在《我朝》的刮动下爆火了!

据百姓文艺报前线,也就是编辑部闫晴晴说,自从《我朝》刊发后,她们编辑一天收到两三份投稿,其中必有一份是写穿越小说的。

闫晴晴是编辑的时候,那肯定是专业的,但私下跟祝蹊聊天的时候,她的心态更多的还是《我朝》的书粉,而这个时候嘛,闫晴晴会暂时忘却自己的专业身份,专心致志地做一名毒唯。

“他们就是觉得自己写穿越也能写出一本《我朝》了,还认为只要是架空的时代,就可以随意创造制度跟规则了,写出来的东西大多都是逻辑不通的!”

好吧,说到后面这句,闫晴晴还是不由自主地带出了几分做编辑审稿时的气愤。

祝蹊倒是客观:“我这是自己水平不足,所以才参照了咱们国家从前历史里有记载部分的内容,如果有水平高的人,的确可以自己创造一整个世界。”

那就需要很深厚的积累了。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嘛,你一丁点儿常识都没有,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闫晴晴就说:“那能有你说的这种水平的人,全国也没有几个吧?”

祝蹊这还水平不足?瞎说什么呢!就《我朝》目前只刊发了六万字都能让读者们分析出好几条线的水平,那是正常人能拥有的水平吗?

至少闫晴晴没有这水平,她只觉得祝蹊的大脑准是什么超级大脑,才能想到这么多稀奇但是又能符合逻辑的设定。

“的确没几个,想想我也是真的厉害呀!”

既然闫晴晴都这么说了,祝蹊就不可惜地自恋了起来。

虽然跟闫晴晴认识没有多久,但这几次沟通都十分顺利成功,祝蹊已经把对方纳入了自己人的范围当中,所以十分干脆地丢掉了一些谦虚的美好品德,露出了自恋的小尾巴。

不过,真正亲近的人还是很吃这套的——跟太完美的人做朋友那也太累了,还是得要有点儿缺点在,这样的人才有人性,交往的时候才不用担心人家对自己不是真心。

闫晴晴就很喜欢祝蹊这样的性格,觉得她是很有分寸的可爱,尤其是能写出《我朝》不说,还能准时交稿,不仅是很好的朋友人选,还是个神仙作者!

嗯嗯,准时交稿绝对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衡量标准!

所以,闫晴晴接下来就道:“那这么厉害的不言老师,你的新稿子什么时候交过来啊?”

祝蹊:“......”

被编辑当面催稿大概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了吧......

还好,别的作者有很大的概率拖稿,祝蹊却是没这个可能的,她甚至存稿数量超前,利用作家助手这个写作利器,不仅能够保质,甚至还能保量!

把包装好了的信封交给闫晴晴:“还以为你只是特地过来给我送读者来信的呢。”

虽然公布了她的收信地址,但大部分的读者还是会选择无视,然后把信件寄到百姓文艺报。

闫晴晴:“要我说,当初你就不应该公布自己的地址。”

之前《青春》还可以说是火得小打小闹,现在《我朝》直接爆火,好多读者都会找到鱼儿尾胡同去,就想要见一见不言,搞得祝蹊都不敢往那边去了,后面还是45号大院儿的人跟居委会反应了,祝蹊见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活,这才让闫晴晴在八月中旬刊《我朝》文章末尾发了个声明。

意思是鱼儿尾胡同那儿只是个收信地址,她本人不在那边住,甚至连信件都交给了《明天》的总编帮忙管理。

可以说,祝蹊在完善人设这件事上绝对算得上是殚精竭虑了。

“那个时候没有想这么多嘛。”

她只是个人,虽然有点因缘际会和奇妙经历,但也不能算是神,这有些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不也是很正常的吗?

祝蹊反正很理直气壮!

好在这个时代的读者们都很“傻白甜”,百姓文艺报上声明这么说了,大家伙儿也都相信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所有找上门来的人都扑空了,这事儿传出去了,增强了声明的可信度吧。

反正现在找到鱼儿尾去的人少多了,偶尔有这么一两个也不至于让人厌烦,祝蹊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稍微检查了一下信封里稿件有没有破损——祝蹊给的是作家助手模仿出来的手写稿,在闫晴晴眼里自然就是纯正的手写稿了,这样的稿子最怕有破损,到时候她整理起来出错,所以能当面审查了就最好,有什么不知道的地方还能当面问。

不过嘛,作家助手出品,怎么可能有破损?

闫晴晴又到手一份高质量稿件,连错别字都没有的那种,堪称典范!

“不愧是你!”收好稿件,闫晴晴又问,“你明天开学?”

祝蹊点头:“对的,以后你找我就去我们学校了哈。”

她留在家里彩衣娱亲也一个多月了,该去拥抱一个人的自由了!仟韆仦哾

祝蹊现在还不知道原主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反正从68透露出来的信息看,对方很大可能会回不来了,至于有没有去到别的地方,68说什么也不肯透露。

当然,原主现在去哪里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用了原主的身份,自然就要承担原主的责任,照顾父母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反正她跟李兰香同志、祝大强同志相处得也很愉快,所以也就乐意牺牲这么一点点自由啦。

闫晴晴表示了解,然后在祝蹊开学后就没能见到过她几次。

无他,祝蹊开学之后直接忙上天。

首先是《明天》最新一期刊印的事儿。

放假前祝蹊布置下去的全新板块策划任务,几个编辑,甚至连苏志鑫这个“编外”人员也拿出了一份策划案。

只能说,这位苏志鑫同学曲线救国的计划还没有被放弃,甚至又被他绕了一个弯儿出来——投稿不成我就竞争上位做编辑,等我成了编辑,就要上我自家的稿!

这位同学很是自信地忽略掉了编辑审稿避嫌制度,盲目地认为成为了编辑就是能为所欲为了。

祝蹊不戳穿他,反正傻乎乎的劳动力,每个上位者都最喜欢了。

就这样,她收上来了十一份策划案。

这些策划案的内容各有侧重。

有的从暑期特刊的互动栏目汲取了灵感,认为可以做一个互动板块,就叫作“求知”,可以征集学生们的问题进行刊登,如果能解答出来的可以投稿给他们,届时《明天》会发放相对应的稿费。

这个是祝蹊没有想到过的办法,让她很是眼前一亮。

还有的呢,大概就跟祝蹊的想法不谋而同,大约就是多刊登一些涉及理工科知识的内容,只不过有的人提议征稿有的人提议约稿而已。

还有的策划案呢,另辟蹊径,不从内容入手,反而对营销提出了建议,表明可以多去理工科相关的专业学院进行宣传,多多推广《明天》。

苏志鑫的策划案大约就是这么个方向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营销手段比较单一,《明天》各种广告形式都足以让大家伙儿大开眼界了,现在大家提交上来的营销策划设想都比较稚嫩,祝蹊赞成她们另辟蹊径的新想法,但是却没办法通过他们的策划案。

她们杂志社很多事项都是开会后才会进行的,这次也不例外,大家儿的策划书摆出来,孰强孰劣很明显,那些被否了策划案的编辑们没有失落,蔡颦颦作为其中的一员却明显有点儿心不在焉。

祝蹊看在眼里,却没急着做点什么,而是继续推进会议,最后定下了开设“求知”栏目的方案,不过不单纯是开设提问的栏目,而是结合了她原本设想的刊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的想法,准备双管齐下。

前者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只是后者——她应该上哪里去找具备较强专业性的内容进行刊登呢?

《明天》的确是京大比较被看重的一个产品,但很显然,它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社科人文的领域,祝蹊并不清楚理工科那边的教授是怎么看待《明天》的。

至于跟学生约稿?

祝蹊暂且还没有这个打算。

毕竟是公开性发表的内容,祝蹊还是希望能确保其准确性以及价值程度的,这样才不至于误人子弟,以免造成毁人不倦的罪孽。

也因此,祝蹊一开学后就开始忙得脚不沾地了。

编辑部的确有不少编辑现在已经历练出来了,能够独当一面,但如果要她们找教授约稿,祝蹊觉得还是有点儿为难她们了。

众所周知,华国人对老师还是比较敬畏的,就算是过去十年混乱里搅乱了这个认知,但一旦进入校园,这种骨子里的敬畏感还是会第一时间回来的。

蔡颦颦在她私下单独谈话过后倒是显现出了几分魄力,能够帮上点儿忙了。

但祝蹊还是有点儿担心会蔡颦颦会因小失大、本末倒置。

这也是祝蹊找她私下谈话的主题。

自从那回带蔡颦颦去食品厂谈合作之后,这姑娘可能是对祝蹊谈判时的姿态太过佩服了,太想要成为那样的人了,加上主动要求去谈文具厂的合作,所以一时之间有点儿掉进商业化的钱眼中了,一个劲儿往商业化钻,颇有些忘记了内容为王的趋势。

祝蹊只能跟她谈话,希望她能够明白,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好内容,不是做畅销杂志。

蔡颦颦是听进去了,祝蹊真心想要说服一个人,自然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但她到底还是太年轻了,跟自己出去一趟就动摇了本心,祝蹊可真是害怕她再做点旁的什么事儿也动摇一下——生怕自己耽误了别人了。

就像不想让一些不专业的文章刊登在《明天》害了别人一样,祝蹊也不想让蔡颦颦这个文字十分有灵气的小姑娘变得俗气。

华国未来文坛里有她这么个俗气人就够了,其他的文人还是继续保持“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姿态吧,不可取,但有道理哇!

所以祝蹊大多数时候还是只能亲力亲为,亲力亲为的另一层意义可不就是累死累活么?

还好,祝蹊想要做成这件事,也是有个口子可以释放自己的力量的。

沈云云就这么出现在了她脑海里——

准确来说,应该是沈云云背后站着的大佬,温教授!

正好,暑假的时候,祝蹊忙着华视台的兼职,沈云云在温教授的工业塑料团队里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两个人几乎没怎么见过,每次和姐妹们的约会都是三缺一,已经被袁媛跟陆明雪吐槽好几回了。

祝蹊:永远在“缺一”的两个人正合适单独约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5章 三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