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岭南学徒支皇城,乔迁新居办宴会
这也难怪,他们这些上年纪的匠师们和这里的孤儿同吃同住这么久了,彼此已经有了很深的联系,一部份人的离开,无疑会让匠师们感到失落。
但是,他们这些上年纪的匠师最担心的却是这里学员的减少很有可能让习艺所幕后金主吴天良有其它想法。
可能在吴天良的眼里,没有学徒,那就是说自己已经没有用了,在这样的一个残酷时代,一个正常的商人根本就不会花钱养一个对自己事业没有用的人。
但很快,事实就证明了这些匠师的担心是多余的,吴天良早就考虑过因为抽调人手而导致习艺所学员不足的问题,很快,苏东坡先生就从别处领了另外一批孤儿过来,让他们成为习艺所的一员。
这是因为吴天良早就和苏东坡先生通过气,预先在钱庄为习艺所存了好几百两以供钱庄未来的调度之用,告知当自己在皇城站稳脚跟后,很快就会从惠州这里抽一批人过去,为了让习艺所继续办下去,就要从其它地方物色一些聪明伶俐的孤儿补充进来。
对于吴天良收留孤儿并让他们学习技艺以养活自己这种善举,自诩为圣人的苏东坡当然乐于施加帮助。
很快,由于大量新鲜血液的加入,习艺所开始又有了人气,那几个上年纪的匠师也放下心头大石,安心地在这里指导学员,为天良培育后备人才。
当然,主子不在了,问题也不是没有,这些新学员连吴天良的样子都没有见过,自然很难保证日后他们对吴天良的忠诚。
但天良在离开惠州时早就预计过这样的事,因此就在离开之前就打印了好几张自己的清晰图片,并挂在墙上展示,他们一进来都能看到吴天良的半身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几位匠师教会这批新学员做人要懂得感恩的重要性,不断地对学徒们诉说多亏了这个叫吴天良的人慷慨出资出力,他们才能在无依无靠时投身习艺所,学得一技之长,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吴天良还自己制定了以功论工资的制度,只有培养出更多人才的师匠,才能获取更高的收入。
只有识字并学到技艺的学员,才能离开习艺所到皇城为主子效力,回报大恩。因此,习艺所里面大部分的学员都不会放松提升自己,朗朗的读书声不断从里面传出,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徒,就全部打发他们给酿酒厂当搬动工,以体力劳动养活自己。
因此,即使没有了自己在场,吴天良在惠州的事业也没有因为主子的不在而出现停顿。
开封市的包公湖环境相当不错,一直就是附近人们理想的悠闲去处。
很多年前,开封大商人王洛一眼就看中了这里,就花大价钱在包公湖中央的湖心岛建造了一幢雄伟的大宅。
当王洛还在世的时候,这间大宅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但随着王家两代人的离世,这间大宅慢慢沉寂下来,当败家的王清最终接掌这间大宅时,这间大宅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下来,变得冷冷清清。
但今天,因为新主人即将入住,内内外外都被重新打扫了一遍,这幢大宅开始重新焕发出生机。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随着鞭炮声响起,吴天良他们一行人正式搬入这座大宅。
就算现在的吴天良表现得再镇定,也掩饰不了激动的心情。
因为自己在京城终于都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不用寄居在苏辙府,给他们增添麻烦。
虽说苏辙大人没有说什么,但天良在心底里也是过意不去的。
当然,大宅的原主人不在了,大宅的名字也要想应做出改变,照理说应该由王宅改成吴宅,但吴天良觉得这个名字大过普通,就把宅的名字改为湖心宅。
在寸土寸金的开封皇城里面有这么大的一间豪宅,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事,同时,也能为自己增加不少的名望,为结识上层的知名人士做准备。
反之,如果自己在这里连落脚之地也没有,自然很难让其他人对自己改观,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若想再进一步在京城打响自己的名声,不出血花多点钱是不行的,于是,为了庆祝乔迁之喜而摆的乔迁宴是逃不掉的。
幸好,从惠州来的第一批学成的学员早就来到了开封,他们不但帮助自己整修了湖心宅,还带来了刚从惠州酿酒厂酿好的美酒。
吴天良亲自品尝了一下,发现这些洒比之前的味道还香醇。
毫无疑问,为了酿出更好的酒,习艺所的学员们在酿酒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然,这些好酒也被用于乔迁宴之中。
吴天良广发请帖,不但邀请了苏辙先生等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也邀请了苏东坡交代自己要联系上的那些人物。
同时,吴天良还发了一些请帖给当地的知名人士,至于他们来不来就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但无论怎样,只要有在开封提升人脉的机会,吴天良都会尽力去争取,因为这对于将来能否实现自己的计划很有好处。
结果到了乔迁那天,没有多久,苏辙穿着官服第一个来到湖心宅,而跟在他后面的,是另外一位穿着官服的大人。
而这位大人的身边,跟着一位最多只有十多岁,天真可爱的小女生。
经过苏辙大人的介绍,这位便是他在朝廷的好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
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和苏氏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不简单,听苏辙说他虽然和东坡先生的年纪相差不大,但却因东坡先生的文学造诣了得而他很是尊敬,并拜东坡先生为师。
而苏东坡给吴天良的信里面,有一封也是要交给这位李格非大人。
李格非朝着吴天拜了一拜,因为他已经听苏辙说了,眼前这位叫做吴天良的年轻人是老师东坡先生的准女婿,既然是办了宴席,那么作为苏轼弟子的李格非在情在理,也看在老师东坡先生的份上,就不能不出席。
虽说这位李格非也和东坡先生一样是一个大文学家,但吴天良却对其没有什么印象,因此推断出其的能力有限,一生都没有什么能名流后世的大作品问世。
相对来说,还是李格非身后的那位年轻的少女更能吸引吴天良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