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最后一课
唐宋很重视这次省报教育专栏的采访。
邀名是一方面,他打算借着这么好的平台把自己营销出去。
最完美的情况是将自己包装成半人半仙的神棍级成功大师加民间二手资深教育专家的结合体,这样才有助于接下来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出版。
中规中矩的按照以前的思路讲课,对于艾红和张益这两位记者来说,可能是太枯燥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补习班的学生来说,同样枯燥。
因为学习本身就很枯燥,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巩固、慢慢积累,然后量变引起质变稳步向前的过程。
但这种内容吸引不了任何读者,不具有新闻属性。
报纸是媒体,媒体的传播依赖于内容的新闻性,枯燥的或者专业的东西本身就不占优势。
想要在省报的教育专栏上大放异彩,甚至引起家长的注意和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就必须拿出点噱头来。
往通俗了说就是画饼,画大饼,讲那些大部分人似懂非懂,不明觉厉的东西。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艾红见证了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幕。
在后来的艾红出版的自传中详细披露了报纸篇幅上没有详细记录的独家内幕:
1997年5月2号,我见到了唐宋,一个干净阳光的邻家大男孩。
起初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那副人畜无害的标志性笑脸,大概就只剩下他超过一米九的身高,这在当时很少见,尤其在唐宋展示过自己的口才和歌喉之后,我一度十分想追问他未来有没有打篮球的打算。
补习班的同学对这位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小唐老师」很信服,很崇拜,也很维护,这种喜爱完全发自真心,我也不怀疑教室里一前一后两名最漂亮李姓和魏姓女同学对「小唐老师」的喜爱变了质。
这时候我才想起,唐宋那股超出同龄人的深邃和成熟的外表之下,也隐藏着一颗年轻骚动的灵魂。
上课之前,他告知我为了这次专访,特意准备了一次公开课。
临近中午,温暖的阳光从干净的窗子泼洒进来,仿佛给他整个人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玄而又玄的印象更大的可能是错觉,他只要站在人群中,哪怕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大概就散发着这种自信的光芒。
教室还有些喧闹,唐宋端着那个印着伟人肖像和力争上游四个大字的搪瓷缸走上讲台,吹了吹讲桌上的粉笔灰,等同学们彻底安静下来,才淡淡的抿着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课」四个大字。
他似乎总是善于用这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成为人群的焦点。
转身,将半截粉笔丢回到粉笔盒里,他带着自嘲的口吻说:「我希望你们帮我履行我许下的诺言。」
大多数同学一头雾水,我当时也不明就里,后来才似懂非懂,或者这是他对同学们的祝福。
补习班的情况很复杂,我习惯称之为补习班,哪怕班长王婉丽不止一次纠正是集英社。
除了那两名喜爱变质的李姓和魏姓女同学,补习班的同学都有高考落榜的经历,我想唐宋之所以将这节课的主题定为最后一课,大概上是希望这次高考没人会再次落榜。
当然我不是那一年的高考生,当时没有体会到这种祝福,但唐宋接下来的话,让我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他绝对要比补习班的任何人,甚至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成熟。
夸张一点,我更倾向于把这种成熟称之为智慧。
我喜欢和智者交谈,因为赤裸裸的现实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弥足珍贵,相当稀缺,而愚蠢则随处可见。
唐宋的第一句话便石破天惊,他说:「我这节课,不应该是讲授,我觉得是忠告,是对各位将来进入大学甚至步入社会的忠告,哪怕这样说有点大言不惭。」
他掐着腰指点江山,时而在讲台上低头踱步,时而点着下巴作沉思状。
这节课李蓉是我的同桌,她用比李姓和魏姓两位女同学还甜腻的目光骄傲的看着讲台上自信的大男孩,似乎在同我炫耀:看,那是我儿子!
就在我腹诽不已的时候,讲台上的唐宋沉声道:「第一个忠告,尽可能的保持理性,在外面不要冲动,不要打架、斗殴。除了面临法律法规的处罚、通报学校甚至单位的短期影响外,更有长期的、深入骨髓的影响。你将为自己的冲动和愚蠢付出惨烈而持久的代价。所以冲动的时候,想想前途,想想钱途,想想至亲,让一切怒气随风去吧。」
对此,我深有感触,更理解二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冲动之下很容易作出许多抱恨终生的错误决定。
由于我的职业,接触到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第二个忠告,沉默是金!」
接下来发生了诡异的一幕,教室里静默了将近一分多钟,唐宋现场演示了什么是沉默是金。
第二点忠告他甚至没有过多解释,我想这正是他有趣的地方。
「第三点,不要随意动用人脉关系。人脉是消耗品,用一点少一点。除非你有本事马上还、加倍还,否则不要随意动用。关键时候把人脉关系花在刀刃上,而不是为了撑面子,花在无关紧要的小事或者无关痛痒的人身上。」
我能看得出,大多数同学对第三点忠告嗤之以鼻,哪怕这种嗤之以鼻被对唐宋的尊重和崇拜很好的掩藏在心里。
但我的同事张益却对这条忠告深以为然,甚至把唐宋引为知己。
「第四个忠告,坚决拒绝平庸,尝试接受平凡。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爱而不得,求而不得,在于期望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同学们,试着接受平凡的自己,降低期待值,你的努力不一定看得到成果,功成名就存在偶然的成分,每个人的成功都很难复制,总结不出科学的办法,或者更像玄学。」
「基于这一点,你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大概率不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反而会变成影响你心情的焦虑。想要活得快乐,不妨试试降低期望值,更不要随便立不切实际的g。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快乐地活着,本身就已经是成功。」
这个忠告让大家很失望,我能看出朝气蓬勃的姑娘小伙子们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却被小唐老师一盆冷水淋下来之后的失落。
实话总是伤人。
「最后一个忠告,时刻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中国人,一个能骄傲的扬起自信的头颅的中国人。」
这个侃侃而谈的大男孩忽然露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深邃,突兀的转变让我措手不及。
教室里寂静无声,唐宋忽然振臂高呼,声嘶力竭的背诵了一句振奋人心的名言,很快,我的同事张益便下意识的加入进去,紧接着是五十多名同学,就连安静温柔的李蓉也难以自抑,面红耳赤。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跟着一起喊的,总之最后的印象停留在那道让人血脉喷张的怒吼中:「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刻,教室里没有学生和老师之分,更没有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区别,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热忱饱满的中国人。
唐宋接下来的表情很矛盾,他对着在场人深鞠一躬,抬头时眼里噙着泪光,我想刚才那句愤怒的名言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更不是强行拔高此次公开课的高度,而是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深深埋在心底旁人无法触及的角落,他想表达,却不能表达。
茅塞顿开,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突兀的明朗了,仿佛顿悟一般,那一刻,我十分清晰且清楚的知道,这次人物专访将以什么样的角度展开了。
这是1997年5月2号的中午,骄阳似火,热情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