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新奇的观点
谁不知道,大明王朝如今财政枯竭,打仗没钱!
甚至连百姓遭受灾害,都没有办法拿钱出来。
真可谓是穷的就剩下这大片大片的国土了。
因此,财政危机,是朱元璋心中的头等大事。
但这聚财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
历朝历代为钱发愁的皇帝,不在少数,能臣干吏,也如过江之卿一般!
但,却少有人能够彻底解决王朝财政危机。
「难道,你所说的的不听你言,大明将亡,就是亡于财政危机吗?」
「此乃其中之一!」
朱桢侃侃而谈,脸上毫无惧色!好像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一般。
朱标见状,知道,这一次朱桢把马蜂窝捅了,如果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出来,势必会引起朱元璋震怒!
作为太子,眼看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那之二呢?」
「父皇,您有多少儿子吗?」
「这还用说嘛!二十六个。」
朱元璋白了朱桢一眼,仿佛再说你小子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这些儿子以后,可要分封?」
朱元璋已经将他的侄子朱文正封王了,儿子封王也是早晚的事,因此,此事说出来倒也不违任何规矩。
「封,你们一个一个的,这些崽子都要封王!」
朱元璋接着朱桢的话,将分封王子为王的事情说了出来,省的这些人背后议论了。
「您有二十六个儿子,每个人封王,每个人都要朝廷给养,食碌田亩,敢问三代之后,您有多少子孙吗?」
每个王以后儿子最少也要十个左右,三代就是10的三次方,一千个,以后以此类推。
以三十岁为一代人计算的话,180年后,就有6代,10的6次方,即使考虑到后面子孙繁衍能力不足,至少也有八十万以上的刃口。
事实上知道,在明朝276年历史之后,被李自成剿灭时,全国有朱元璋后代男性一百多万,巨大的财政负担,也是明朝灭亡原因之一!
这几十甚至甚至上百万人,需要几千万人子民来养,那些官吏、军队的开支加在一起不事生产的足有几百万人之多。
这些人大部分还不纳税,而且还会出现兼并土地,百姓为逃避税收,将土地寄存在这些王爷的账下等行为,朝廷向谁收税?
「1000个!」
「以三十年为一代,?这些人不纳粮收租,朝廷要养军队,官吏,试问百姓能负担得起吗?负担不起,就不会造反吗?」
此话一出,现场所有人都陷入到沉寂之中。
六代之后百万,之后那些皇子皇孙繁衍能力可能弱了,毕竟财力、权力达不到了,妹子也不可能那么多了。
但在十代之后,皇室成员上千万是没问题的。
到时候偌大的大明可养不起这些闲散的皇室子孙啊!
百姓负担一重,肯定还会再出现朱元璋一样的人物!
那大明不就是重复大元的国运了吗?
想到这儿后,朱元璋冷汗之流,朱桢的这一番言论,虽然有夸大、贩卖焦虑的嫌疑在。
但细细想来,百年之后,大明皇室成员的增多,势必会让大明的统治基础摇摇欲坠。
胡惟庸、宋濂皆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他们没有想到,朱桢小小年纪居然心思缜密,想到了大明百年之后之事。
朱元璋神情肃穆,盯着朱桢,沉默了片刻;
「你可有解决之法?」【恭喜宿主,再度颠覆他人认知,获取奖励神级饲养战马技术,可以提高战马繁殖率十倍!】
听到提高战马繁殖率十倍,这朱桢便面露喜色!
战马是骑兵的基础,没有战马一切面谈!有了战马,有了粮食,还愁没有骑兵吗?
在大明朝,真正的杀伤力军队还是骑兵,步兵根本难以抗衡!
「有!父皇,只需要开展沿海贸易和收取省与省之间的过路费、车船费,即可养活我大明百万士兵!」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面面相觑。
实在难以相信,开展贸易就能够解决大明的财政危机?
其实对于明朝人而言,对于贸易在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一直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贸易只是增加总体生产量百分之十几,更有甚至认为贸易只是盘剥弱者,对总体经济总量增加没有用处。
作为现代人,朱桢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知道唯有合作,发展贸易,才能够真正的让产值最优。
「父皇!儿臣就做个比喻吧,川蜀之地盛产粮食、稻谷,苏杭之地生产丝绸,闽越之地盛产茶叶,而河套陕北则盛产马匹
我们以粮食换取川人所需的丝绸、马匹甚至茶叶,苏杭则以丝绸换取稻谷、茶叶、马匹,河套陕北则以马匹获取粮食、丝绸、茶叶,如此生产马匹即为生产各类产品,各地只需要各安其职,各自生产自己所擅长的,然后进行交易,他们就能在交易中获取利润最大化!我朝只收税便可源源不断」.
这些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经济学所提出观点,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朱桢还是晓得的。
此话一出,胡惟庸、刘伯温、宋濂,甚至朱元璋都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这等言论你们以为如何?」
朱元璋有些结巴,他此刻脑子还在飞速旋转。
【叮!恭喜宿主,再度颠覆众人认知,获能工巧匠一百名,这些有石匠、木匠、铁匠、画匠等!】
有了这些能工巧匠,就可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了,造兵器、造船,发展贸易都离不开工匠,啧啧!真是天助我也!
朱桢的内心掀起一阵狂喜;
压抑住内心的狂喜,朱桢接着说道;
「而且父皇,儿臣还认为,贸易的发展可以大大拓展劳动力,比如,在一方圆三十里地的地方,一个铁匠、一个鞋匠,他们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方圆三十里的地方打铁,作鞋,他们会为了客源常常犯愁,如果将他们的铁、鞋通过贸易方式,行销全国各地,甚至海洋之外的南方诸国,那么这个地方就会产生一群铁匠、一群鞋匠,这就是增加了生产力,我们还可以收税!」
这些观点则是出自国富论,交易可以使职业价值最大化。
这种观点的出现,对于宋濂、刘伯温这等大儒而言,可谓是醍醐灌顶,如遭雷击。
毕竟,对于明朝这个年代,思想还不开化,很多人都处于感性的状态。
还在研究天人感应这些东西,无法将这些虚头巴脑知识完全落入现实之中。
「六皇子,真乃千古英才啊!」
刘伯温此刻心悦诚服啊!
他刘伯温也算是学富五车,名传海内,但,却从未听过如此新颖又富有创造力的富民强国之策。
「此外,儿臣还建议,我们应该重视各种人才的合作,例如,造船师,我们需要专门寻找木材的人、砍伐木材的人,运输木材的人,切割木材的人,拼凑木材的人,设计如何去做的人,如此才能够将一件产品更优,更快的完成,铁匠、石匠、茶农、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