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仁义之心

第 25 章 仁义之心

这日长卿起得很早,因为与刘备事先有约,她心里藏不住事,不到卯时就醒了过来,醒了后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干脆起床洗漱。夜里诸葛亮回来的很晚,此事还未醒来,长卿向黄月英问过早安之后,她便托词说是要去找喜若,独自一人前往刘备的府上。

时间还很早,街面上只有很少的行人。长卿走在路上,忽然又想起了刘备离开时的那个表情,忍不住笑了一声。

她开始有点喜欢这位当今的皇叔了,若是在他身边做事,应该也不会无趣。自从那次起了争执之后,她因怕再次被责备,在诸葛亮身边时多有拘谨,在刘备身边却反而自在了许多,总感觉他并非是自己的主公,而是一个亲近的朋友。

就像徐庶那样的朋友。

来到刘备府门前时,还未到辰时。长卿在门外徘徊了一阵,突然听到院门被打开的声音,定眼望去,正是刘备。

“卿丫头来的好早啊!”他见了长卿,笑着说。

“主公叫我来此,到底是何事?”她开门见山的说。

“莫急……”刘备转身从院内提出一个圆木桶,桶内的清水已不剩多少,他弯腰盛出一瓢,然后在门外的街上撒了一圈的水。

长卿有些好奇,一直站门前看他。

“这样的事情,主公也要亲力亲为么?”她最后看不过去,从刘备手中夺来木瓢,将桶内剩下的水全都泼了出去。

“人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睡得少了,起来闲着也是无事。”刘备一边解释,一边将卷起的袖子放下来,转身向院内走去,示意长卿也跟上来。一路随他走到正堂内,长卿便看到主座的几案上摆放着一把丈式剑。

“我的?”长卿茫然地问道。

“当然是你的。”刘备从一旁拿来粗布,一边擦手一边笑着说,“我从不食言,答应了会为你打造一把适合你的剑,一把真正的剑。”

长卿急忙走到几案前将这把剑拿起来,她双目放光,细细的打量,剑柄和剑鞘为紫檀色,上面没有任何花纹。剑体通长不过两尺,剑宽仅为一寸有余,极为小巧精悍,无论是从外型上还是从分量上都很适合女子使用。当她将剑从剑鞘内抽出来时,明亮的月白色让她说不出的喜欢,崭新的剑身上在靠近剑柄的位置处,用篆文刻下的“长卿”二字。

这把剑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你让人赶制出来的?”她惊异万分的说,脸上的表情已不再是简单的惊喜了。

刘备点头,说:“今后要教你舞剑,自然是不希望你再用那木头剑,碍事又不得要领。”他说着走到她面前,看到长卿傻愣愣的表情,忍不住轻笑一声,轻轻捏了一下她的脸颊。

长卿因为他的这个动作醒了过来,连忙抱拳躬身,激动地说:“多谢主公!多谢主公!”

刘备浅笑不语,有时候孩子的快乐来得就是这么简单。

“将这个系在腰带上,可以把剑束在腰上。”刘备从袖口拿出一个编制好的束带,递到长卿手中。

长卿立刻照做,只是弄了半天,也不知该怎样将它系在腰带上。刘备在一旁看得生笑,想伸出手亲自为她系上,只是相对于长卿而言他身形高大,比她要高出一头多,也是弯着腰弄了半天,最后干脆自己则坐在几案上,才找到合适的姿势。

在他专注于手中的事情时,长卿则一直在看着他,因为距离靠的太近,长卿甚至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气息,以及他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檀香。她越是仔细地看,越发觉得他一点也不像这般年岁的人。面容白皙,朱唇皓齿,他天生有一双好看的笑眼,笑起来总是让人如沐春风。而他的双手苍劲有力,手指修长,比许多男子的手都要好看。

年轻时候的他又是什么样的?当年他的那位故人站在他身旁时又是怎样的场景?

莫名的红了脸,长卿立刻错开目光,等到刘备系好束带时,她立刻转身向前走了几步,生怕被他看到自己此时脸上的绯红。

“卿丫头的衣服做的精细,果然是黄夫人心灵手巧。”刘备感慨道,“喜若与我说了好多次,希望能讨要一件旧的来。”

“我去与黄姨说。”长卿略显不自然的回答说,“她身体不好,但她心肠极好,做几件衣服应该还是可以的。”

觉得自己的脸颊降了一些热度,长卿缓缓转过身,见到刘备依旧斜坐在几案上,正定定地看着自己。

“怎么了?”她看了看自己的身体,不解地问道。

“没有什么。”刘备的目光突然黯淡了些,他低下头,嘴角微微牵动,“只是想到了一些往事。”

长卿不语,他们都说自己长得极像一位故人,而这位故人与刘备的关系非同一般。一时间好奇心又起,悄悄走到他的身边,与他一同坐在几案上。

“主公可是想到了,与我相貌相似的那位故人?”长卿稍稍靠近一些,悄声问道。

刘备侧过头看着她,勉强露出一个笑容。

他不想说,她便不再问了。

房间里一时安静了下来,长卿想要离开,但这样古怪的氛围中她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开口,就这样两个人沉默的并排而坐,直到最后刘备终于恢复了常态。

“你能陪在这里,备感激万分。”他沉沉的叹了口气,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可是我什么都没有做啊。”长卿皱着眉头看他。

“无需你做什么。”刘备拍了拍她的肩,“你在便足够了。”

长卿不明白他此话的含义,注视着刘备的侧颜等着他接下来的话,可等了半天刘备也没有再说一个字。抿了抿嘴,长卿起身准备离开。

“卿丫头,今日我再问你一遍,可是愿意到我身边来做事?”刘备突然说道。

“我为什么会不愿意?”长卿反问。

刘备想了想,轻声说:“你与孔明之间的感情甚好,我以为你不会愿意离开他的身边,而且在我这里做事要辛苦很多,一起东奔西跑,不是女孩子能适应得了的。”

长卿看着他,突然轻笑了一声。

“笑什么?”

“我笑主公总是在为他人着想,有时候想得太多了。”长卿又坐在他的旁边,这次靠得近了些,她没有多想,可旁边的人却注意到了,“我一直是先生的书童,现在长大了些,身份上最多也就算是个侍从吧。主公是先生的主公,也就是我的主公,我为侍从,你为主公,我听你的吩咐有什么不对么?而且我也知道,主公一直都很辛苦,我年小力薄,所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如果有主公需要我的地方,我自当是全尽自己的力气去做,这都是先生教给我的道理!”

刘备听了这一番话,只觉得心中一暖。

“吾得孔明,幸甚幸甚。”

长卿点了点头,在她眼中任何一个能得到诸葛亮辅佐的人,都是被上天极为眷顾的。

“那日你与他说了什么?”她紧接着问道,“可是说的这件事?”

刘备摇头,看着她略显得意地说:“孔明之后没有责备你,是不是?”

“没错,但是他对我依旧很是冷淡。”长卿闷声说,“我知道先生还在生我的气,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就是上天安排来气他的。”

刘备笑了几声,随后解释说:“我只是提了要送你一把剑的事情。”

“只说这件事便管用了?”长卿又问,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刘备缓缓点头,没再说什么。

“主公就是主公,一言而已,分量都与众不同。只是我还是很好奇,侍从的人选这么多,主公为何偏就选中了我?”

“我当然想了许多的人,只有你最合适!”刘备毫不犹豫地说,“每当我看到孔明递上来的文书,认出上面是你的字时都在想,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孔明做事又快又稳,这背后也是有你一份功劳的。”

“主公谬赞。”长卿傻笑着说,难得被人这样夸奖。

“且之前也曾看到过卿丫头的文章,很有自己的见解。”他继续说。

长卿有些意外,忙问道:“见过我写的文章,何时见到的?”

“就是前日在孔明府上那次,你放在几案上的那篇文章,写的很短,所以我很快就看完了。”刘备解释说。

长卿这才想起那日刘备在与她谈条件的时候的确看过,当时她心乱的很,根本没想起来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卿丫头在上面写道‘谓大同,天下安’,令备印象深刻。”

“这是先生曾跟我说过的,我只是……照着写罢了。”她脸上有些发热,不理解今日自己这是怎么了,总是脸红。

“孔明是如何说的?”刘备又问道。

长卿微微蹙眉,整理了一下思绪,努力回忆着当时诸葛亮对她说过的话,然后说:“先生曾跟我说过,人心大同,天下自安。如今的乱世由何而来?黄巾之乱、董卓霸京看似是将天下引入乱局的始端,然则非也。今日的乱世,始于恒、灵二帝,发于十常侍祸国之乱,其根由在人,而不在事。”

“哦?”刘备微微挑眉。

“人心不古,霍乱恒生。所谓人心大同,即是说人心所向一处,不会互相征伐,百姓自可安居乐业,天下自安。当年高祖斩白蛇起义,后斗败项羽,实为人心所向。高祖得天下,首先得到的就是人心。人心所向之处,便可左右天下大局。到后来武中兴,同样是如此,他们得了人心,便得众人之力,自可安天下。”长卿说着说着便成了侃侃而谈,即便她不能完全复述诸葛亮当时的论断,大致的意思她能记起来。

“就好比主公。”长卿再次看向刘备,“自从与主公相识之后,我才明白先生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刘备亦是看着她,并没有说什么,嘴上依旧带着好看的笑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主公素来以仁义著称,民愿随,卒愿往。其实,主公手中最厉害的武器并非那沉重的双剑,而是人心!”她知道,广施仁德对于刘备而言即是他立于乱世的根本,又是他求得人心、留住人心的最重要的方法。

刘备看着她的目光变得复杂起来,最后他错开目光,表情也随之一变。

“卿丫头是否觉得,我推崇仁德,是在邀买人心?”他轻声问道。

长卿一愣,然后连连摇头,他是误解她的意思了!

“主公,我不是——”

“即便你这样想,我也不怪你,我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这一个初衷。”刘备并不恼怒,只是低着头继续笑着说。

长卿却板起面孔,猛地站起身,又郑重其事的跪在他的面前,拱手说道:“我绝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即便我与主公相识时间并不长,但我知道主公绝非那样的人。”

刘备已经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她,顿了片刻才问道:“为何?为何信我不是那样的人?仅仅是因为孔明信任我?”

长卿仰着头看向他,见刘备此时的表情一点也看不出喜怒,慢慢低下头,只说了两个字。

“直觉。”

刘备最后终于放声大笑起来,他忙起身将长卿扶起,稍稍用力捏了捏她略显瘦弱的肩膀。长卿略感吃痛,但听到他这般爽朗的笑声,她也不自觉的随之笑了起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三国]莫道长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国]莫道长情
上一章下一章

第 25 章 仁义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