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始作俑者
说曹操曹操到,方芳一脸怒气的来了。
“高玉兰,你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心肠坏透了!一点情分也不念!”方芳伸手指着高玉兰,大声嚷嚷道。
高玉兰白了她一眼,这个嫂子,从前就觉得她拎不清,但是早就分家各过各的日子了,她们妯娌间倒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半年多,方芳是越来越过分了,从打着她旗号卖酱开始,一件比一件过分。
但是高玉兰到底是看着只亲妯娌的份上,没有跟她计较,平日里偶尔也有些来往。
“呸,我儿子是秉公办理,你少来我这撒泼,方福军偷盗,那可是抓了个现行,你要是不服,去县派出所理论,跟我在这嚷什么嚷!”高玉兰却也不惯着她。
沈江山气喘吁吁的也来了,拉着方芳往外走,“你闹什么闹,还不够丢人的,方福军的事,跟你我有什么关系,怎么不见你那弟妹出头,也不见你娘家两个侄子出面,你逞什么能,方福军又不是没有老婆孩子!”
沈江山的语气有些不善,话说的也有些生冷。
“你说的是什么话,那是我弟弟!”方福军的媳妇儿跑到方芳的面前哭诉,她这才知道,被怂恿了几句,立马就要给方福军出头,跑到这里来找高玉兰要说法。
“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沈江山只觉得在高玉兰面前抬不起头来,他是当大伯的,却让自己的妻子就这样来闹。
“我不走,我今天非要一个说法不可。”方芳不走,任由沈江山又是拉又是拽,她就是把着门,死活不走。
“大哥,你放开大嫂,我今天也想知道,她到底要如何,想在我这里要什么说法。”高玉兰淡淡说道。
沈亦瑶站在一旁,没有插话,长辈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她一个小辈不好插手。
沈江山闻言,放开了手。只是无奈的长叹一口气,看向方芳的眼神中,满是无奈,没了之前的愤怒。他现在对待方芳,好像越来越平静,没那么多的愤怒了。
好像方芳做出这样的事情,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也确实是这样,所以,沈江山对于这个生活了快三十年的人,越来越陌生了。
方芳梗着脖子,看向高玉兰,一副自己很有道理的样子。
高玉兰却慢条斯理的搬了椅子,坐在了她的对面,平静的看向她,缓缓道:“你说来找我要说法,那我问你,是我让方福军来我家偷东西的?是他心术不正,只想着不劳而获,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他之所以有今天这个结局,你,方芳,就是始作俑者!”
方芳只觉得高玉兰胡说八道,冷笑道:“跟我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亲戚,你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也就过去了,何必闹得这样难看,不就是为了让你儿子立功,好能转正,你那点小心思,当谁不知道呢!”
“只有你这样心眼小的人,才会这样想别人,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高玉兰轻笑一声,“晖子想要转正,他自己会好好的工作,自己争取,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可真是出不上力。”
“我说你是罪魁祸首,你还别委屈了。”高玉兰睨了一眼方芳,继续说道,“要不是你一直惯着方福军,他也不会养成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性子。”
方芳瞪大眼睛,“才不是……”却说不出其他反驳的话。
“今天他没饭吃了,你恨不得把家里的米袋子都送到他家去,明天他穿不上了,你又把家里的布都送去,送去还不算,还要给做成新衣服。”高玉兰轻声道,“你好好想想,你对你家亦婷,什么时候有这么上心过。”
高玉兰这话不假,沈亦婷小时候,确实被方芳慢待,好多时候,都是高玉兰这个当婶子的看不过去,为沈亦婷做衣服,做鞋子。m.
方芳对沈亦婷最开始的情感是复杂的,因为生沈亦婷的时候伤了身体,导致她一直没有再怀孕,所以她对沈亦婷是又爱又恨,特别是最初的那几年,后来,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沈江山也没有刁难责怪过她。也是因为,她将心思放在了弟弟家的老二身上,以为能过继过来,对沈亦婷也就不上心了。
所以,这也是沈亦婷从前很听方芳的话的原因,因为她小的时候,得到的母爱并不多,所以,她只能乖巧懂事,以得到方芳的一点关心。
高玉兰这话,在场的人,都觉得有道理,特别是沈江山,不能再认同了,可是只有方芳,她不会承认。
“高玉兰,你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你就说吧,你今天去不去县里,让晖子把福军给放出来?”其实高玉兰的这些话,方芳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了,在家里,沈江山也说过,她却依然故我,可是这次出了这样的事情,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但是她不会承认是她的错,不然这么多年,她岂不是活成了一个笑话!
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在她的身上!
高玉兰知道,方芳没救了,她也不想再继续浪费口舌,起身往里面走去。
方芳想要跟上,却被沈亦瑶拦住了,“大伯娘,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犯了错,自有法律制裁。”
方芳瞪了沈亦瑶一眼,“长辈说话,哪里显着你了!”
沈亦瑶也不生气,浅笑着看向方芳,“大伯娘,我劝你还是态度软和一些,我家是苦主,是可以去派出所要求从严惩治的,我可是听说,现在正在严打,方福军这可不是偷盗,是抢劫!”
方芳吓得退后一步,手哆嗦的指向沈亦瑶,结巴道:“你……可不行……瞎说,哪就是……”
“抢劫”两个字,她根本就不敢说,只因为运动最厉害的时候,县里也发生了一起抢劫事件,那抢劫的两个人被枪毙了。
“是不是的,不是你我说了算,自有法律定夺。”沈亦瑶轻声道,“大伯娘有在这里闹的功夫,还不如去县里打听情况呢,也好有个心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