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一贬再贬的苏轼

第417章 一贬再贬的苏轼

贾逵自从进入银夏路后,便留在了夏州,没有前进一步。

在这座城中,还有银州的小部分官员与夏州的大部分官员,银州转运使是吕惠卿,吕惠卿还没上任,银州就被马家给占了,无奈之下,吕惠卿只好留在了夏州。

对此吕惠卿也只能自认倒霉,最令人糟心的是银州被叛军占据后,竟然没有一个大宋官员想着反抗,不是投敌,就是据城自保,让吕惠卿这个刚上任的转运使成了一个大笑话。

唯一庆幸的便是吕惠卿还没有到银州,要不然自己恐怕很难活着回来了。

而作为夏州路的转运使吕公著相比之下就轻松太多了,吕公著三兄弟这些年虽然功劳不小,但赵尚一直没有安排他们三兄弟回京,三兄弟也都是聪明人,知道原因所在,他们的父亲是吕夷简这便是原罪。

所以三兄弟也不强求了,只是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至于他们这一代人,最大的作用便是赎罪。

这天吕惠卿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喝闷酒,外面传来了吕公著熟悉的声音:「吉甫贤弟,在么?」

吕惠卿连忙起身迎接道:「晦叔兄,请进。」

吕公著走进房间,看着桌案上的酒壶不禁笑道:「吉甫,你可真不够意思啊,美酒竟然自己藏起来独享,也不知道叫上为兄?」

吕惠卿苦笑一声道:「心中悲苦,晦叔兄要是不忙,不妨共饮一杯?」

吕公著摆了摆手道:「还是回来再喝吧,贾帅有请。」

「哦,何事啊?」吕惠卿小心的打听道。

吕公著低声回道:「玉门关那边来人了,听说还是你的熟人,据老夫所猜,大战应该马上就要开始了。」

听了这话,吕惠卿拔腿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道:「特么的,可算是到了算账的时候了,老子这些天可憋屈死了。」

听着一向温文尔雅的吕惠卿都开始骂娘了,吕公著不禁摇头苦笑,别说吕惠卿了,自己这段时间也是憋屈的够呛,要不是夏州之地有大军在,情况恐怕比银州好不了多少。

来到贾逵的大帐内,吕惠卿果然见到了一个熟人,来人正是苏轼,一向心宽体胖的苏轼来到西北还不到半年时间,就成了一个黝黑的壮小伙子。

苏轼连忙见礼道:「吉甫兄,好久不见啊。」

吕惠卿有些震惊的问道:「子瞻,你这可是官家的得意弟子啊,怎么也来这里了?」

苏轼苦笑一声摇了摇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一旁的贾逵冷笑一声道:「都是嘴贱惹的祸,在京中,他公然质疑官家的新法,被官家发配到了玉门关,来到玉门关还不改,写了一首词,其中有句「西北望、射天狼」的话,又被官家给听见了,于是官家又把他发配到了军中效力。」

「西北望,射天狼,好句子啊!」吕惠卿不禁赞叹道。

苏轼挠了挠头尴尬的回道:「吉甫兄,您有所不知,二皇子从小体弱多病,于是官家给二皇子起了一个「独狼」的小名,就是希望二皇子能像狼一般可以茁壮成长。」

听完苏轼的解释,吕惠卿很无语的回道:「这么说你还真是活该啊。」

一句话惹得众人哄然大笑。

笑过后,只见贾逵干咳一声道:「子瞻,你那些丢人的事就不要再拿出来说了,抓紧说一下玉门关的战情吧。」

苏轼点了点头认真的回道:「两位大人,贾帅,自从马家叛乱以来,西夏李清便陈兵于玉门关外,所以王韶将军不敢轻动,恐怕无法配合大军对叛军进行剿灭了。」

这确实不是个好消息,马家在银州布局多年,这次起义的规模也不小,据锦衣卫的探子初步探听,其嫡系军队已经达到了五万余人,更何况还有那些首鼠两端的世家大族们了。

一旦朝廷没有一仗击垮马家,恐怕银州就会更乱了。

吕惠卿恨恨的骂道:「西夏人这群喂不熟的狼崽子,不是说现在西夏主事的是云兴么,云兴既然是心向大宋的,这李清又是怎么一回事啊?」

苏轼在旁解释道:「云兴虽然在西夏权柄最大,但李清也不容小觑,李清是铁杆的保皇派,所以一直与云兴敌对,云兴的势力虽然要远远大于李清,但在西夏还算不上一手遮天,李清也是有自保之力的,西夏最精锐的泼喜军便是掌握在李清手中。」

听了这话,帐内顿时便陷入了沉默中,此时贾逵突然大笑道:「哈哈,靠人不如靠己,有的时候外交达不成的事情,那就靠将士们手中的刀剑吧?」

「贾帅英雄气概,吾等佩服。」众人拱手拜道。

贾逵不慌不忙的下令道:「命令前锋营火速赶往大凉山,大凉山乃是银夏二州的门户,马家定会来抢,而大凉山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正是吾等发威的好机会,本帅准备在大凉山一战而定乾坤,诸将各自去准备,至于后勤之事,就拜托两位吕大人了。」

「诺,大帅。」

等到帐内所有的人都散开后,苏轼有些疲惫的瘫在椅子上,看着桌上的沙盘愣愣出神,过了好一会方才缓缓问道:「贾帅,军队是拿来办事的,办事情的时候手握重兵完全没问题,可天下太平、征无可征的时候依旧手握重兵,他们怎么就这么想不通呢?想当初银夏才平定的时候,那银州马家可是第一个上奏表请降的大族,官家还特意赐了马家丹书铁券,现在倒好,为了一时的威名,就野心迸发,他们难道真的忘记了这些年死了多少人么?」

贾逵笑着摇了摇头道:「这些大族们其实都有一个梦想,不知子瞻可知?」

「什么梦想?难不成是裂土封王?」苏轼狐疑的回道。

贾逵点了点头道:「正是,一个家族太大了,势必会成为朝廷的眼中钉,所以为了生存,世家大族们其实一直在等待机会,而且还在努力的变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加大与朝廷对话的筹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旦有机会自己翻身做主了,他们也绝不会放过,这是人之常情,在西北之地处处都是,老夫倒是见怪不怪了。」

「谨受教。」苏轼恭敬的说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宋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卒
上一章下一章

第417章 一贬再贬的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