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震惊
叶泠雾本以为这辈子再不会回宁北侯府了,或许宁北侯府里的人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谁都没想到变故来得突然,江苑人还在渝州,江家的聘礼就进了宁北侯府大门。
消息一出,当即震惊了全京城。
就在大伙儿想通,都夸赞江大学士眼光好,看中了宁北侯府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沈四姑娘时,江家随即传出下聘迎娶的是宁北侯府的表姑娘。
消息一出,再次震惊了全京城。
有人欢喜有人愁。
最愁的莫过于宁北侯府二房了。
平白无故陷入谣言,谣言被破,明明什么都没做的却被狠狠嘲笑了一番,说侯府贵女比不过商贾出身的小姑娘,哪怕是脾气再好的赵氏也不免生气。
半是欢喜半是愁的是秦明玉,得知自己的儿子暗地里去了渝州,急得是吃不下睡不着,正这时江家突然登门下聘,这下不用她去说,沈湛自己也得知难而退。
最是欢喜的就是沈老太太,自江家登门下聘后,便连写了好几封信催叶泠雾回京,定亲宴更是让宣嬷嬷早早就操持起来。
马车缓缓停下。
叶泠雾撩开帘子,看着那雕梁画柱的朱红大门下气势磅礴的宁北侯府四字牌匾,心都跟着停了一下。
实在没想到,她居然还能再回来。
青橘和元桃先一步从马车下来,抬头看见侯府大门,好半晌回不过神。
直到俞嬷嬷扶着叶泠雾下了马车,两个小丫头才反应过来。
“奴婢就送叶姑娘到这里了。”俞嬷嬷道。
叶泠雾颔首道:“俞嬷嬷慢走。”
目送着江家马车离开,叶泠雾才领着青橘元桃朝侯府大门去,刚上台阶,就见宣嬷嬷和绒秀好巧不巧的跨过门槛而来。
“泠雾姑娘!”
“姑娘!”
两人朝叶泠雾齐齐行了个礼。
叶泠雾两步上前,扶着宣嬷嬷的手腕道:“宣嬷嬷,绒秀姐姐不必多礼。”
宣嬷嬷堆着笑容道:“是该行礼的,泠雾姑娘不日就要与江大学士定亲,老太太和咱们都盼着泠雾姑娘早些回来呢。”
绒秀笑呵呵道:“姑娘之前住的院子奴婢早早就收拾出来了,还请姑娘移步。”
叶泠雾点了点头,随着两人进府。青橘和元桃跟在后面,两双大眼一路上张望个不停。
春末夏初,梅园里透着一股子淡淡清香,不是梅花香却比梅花香更叫人舒心,过了梅园往里去便是静合堂,短短两月没回来,静合堂墙角里的迎春花开得好看极了。
院子里,探春正指挥着小女使干活,听见院外传来动静,她一转头就看见叶泠雾被簇拥着进来。
不知是不是知道叶泠雾他日便是江家主母的原因,探春此刻瞧着她颇是清丽贵雅,明明同样是浅紫色霓裳裙,如今的她穿出一派富华气息。
探春上前一步,压着不爽,福身道:“泠雾姑娘可算是回来了,外院方才来人通报,老太太二话没说就让宣嬷嬷去接你,想来是真惦记,两月前泠雾姑娘走得匆忙,奴婢还以为你不会再回来了呢。”
叶泠雾微微垂眸,没搭话。
“好了。”宣嬷嬷板着脸打断,“老太太还等着呢,泠雾姑娘快些进去吧。”
正屋里,案几上早摆上了精致点心,女使见叶泠雾进来,纷纷识趣的退出了正屋。
沈老太太端坐上首,身着一袭云鹤花锦袍,花白的发髻簪着几根金钗,额头配着金丝抹额。
一见叶泠雾进来,沈老太太立马激动地站起身,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泠丫头。”
“老太太。”叶泠雾笑容腼腆,形容乖巧。
一老一小似乎都忘记了当初离京时,彼此揣摩,权衡利弊的那些个心思,没一会儿便聊的热忱起来。
沈老太太表情温和,道:“你在叶家一切可还好?”
叶泠雾点了点头道:“回老太太,都好。”
沈老太太道:“在我面前你就别压抑着了,渝州的事我听说了一二,你把叶家料理的很好,只是唯一出错的就是把你父亲的那个姨娘赶出府。”
叶泠雾神色一怔,有些意外的看着沈老太太,笑容渐渐消失,垂眸道:“泠雾知道,可是……”
“你想替你自己讨回公道老婆子我明白,可是这件事你办的太急了,那个姨娘到底是你过世父亲亲抬进门,又转为正室的,她膝下还有一对儿女。你这么做,甭管以前你在她手下遭了多少罪,到头来旁人同情的只会是她,坏名声都得你担着。”
“老太太,你知道我是不后悔的。”叶泠雾小声嘀咕。
沈老太太无奈,呷了口热茶,叹道:“你是不后悔,但你做事总得多做权衡才是。”
叶泠雾讪笑,讨巧道:“老太太的教训,泠雾定当铭记。”
沈老太太笑呵呵,隔着老远作势点了一下她的鼻子,道:“你倒是会卖乖。”
说完,沈老太太脸稍稍板起,道:“近些日子大房二房那边你别去,只管顾好自己,等着三日后的定亲宴。”
叶泠雾先是微有不解,继而才点了点头。
想当初江苑在京城高门中是多大的香饽饽呀,淮南名门出身,二十出头便位列朝中一品,是未来可做三公的人物。
宁北侯府,顺昌王府,尚书府,伯爵府……哪家的大娘子没起过心思,偏偏这等好亲事到头来居然落到了一个商贾出身的小丫头头上。
换作是谁心里估计都不平衡,好在叶泠雾上头有沈老太太,众人再不满,也得笑嘻嘻恭贺。
在外人眼里,江苑是不贪富贵,只尊从内心的清流文官,公主,郡主,贵女,于他仕途有利的又如何?婚姻大事竟全按自己喜好决定。
而在知情人眼里,其实江苑就算娶的不是叶泠雾,那也不会是京城任何一家的贵女,更不论公主,郡主这类人物。
能做江家主母的,只能是出身微寒,好拿捏的,最好还能守口如瓶,叶泠雾就是最好的选择,是以,远在淮南的江家才赞成这门亲事,没有一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