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阿5狗肉

31·阿5狗肉

马车又开始前进,在月亮下灰白的官道上前进。

郭先生依旧坐在车厢里,他的心情很好。

月白风清,佳人虽是摸不着,但却看得见,而且离得很近。在这种适合培养感情的夜晚,如果没有什么必要,郭来已不打算再下车。

络新自然也依然坐在车厢里,因为这本来就是她的马车。

只是她已经先上车又换了一件新的外套,连里面的黑底紧身衣都换了。

换上了一件红丝打底,月白色的轻纱连衣裙。

车夫大哥自然还是坐在前面赶车。

但不同的是,在马车的前面,多了两个人,两口剑,和两匹马。

李一寸和柳三分骑着马在马车前面引路。

郭来没意见。

在郭先生的眼里,柳州商家的家主要见自己,就已经算是一个请客吃饭的主人。

反正总是要去柳州,既然有人请,自己总是不太好意思再说要出钱。

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人在江湖,可以白吃白喝的时候,千万不敢委屈了自己。特别是那种吃完这一顿,大概就半辈子再也见不着的大财主。

在车窗里看久了,郭来发现,白剑无常李一寸扎起马尾的一头白发,飘在风里很好看,而且这人也不是那么可怕。他也许只是不喜欢说的话和有些面无表情而已。

而黑剑无常柳三寸,更是一个绝色美女。

郭先生自打来到广西,就没有遇上一不美的女人。

他只是多问了“黑白无常”一句话,然后就上了马车。

郭先生一直没有说话,因为他的嘴没有空说话。

他正在唱着歌,坐在马车上,郭来用一支树枝轻轻地敲在车窗,打着节拍,轻轻地唱着歌。

“你在唱什么?”

络新将目光从窗外李一寸的白发上移开,皱了皱眉头,侧着头看向正在唱着不知是什么的郭来。

“我在唱歌。”

“我知道你在唱歌,一首大概比哭还好一点点的歌。”

“我是问,你的歌,是在唱什么?”络新又问。

“哦,我刚才想起来,我们应该吃晚饭了,我在唱今晚的晚餐。”郭来看着前方。

“哦!?晩餐?”

络新经他一说,耳朵仿佛找到了方向,突然就听懂了他在唱的歌。

“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汪汪!狗子是人类的好朋友!大黄狗小狼狗,白狗黑狗五花狗,还有一只脆皮狗……。”

“你不是在唱狗吗?”她奇道。

“是啊!”郭来答道。

“那么你所谓的晚餐?”她又问。

“我饿了!”

郭来白了她一眼,没有接她的话,又在用比哭还好听一点点的声音在唱道:“一只脆皮狗,加上两壶酒。若是都没有,再来一壶酒……!”

“你知不知道刚才上车前他拉着我们问了一个什么问题?”

却是骑着白马,走在马车前的黑剑无常柳三分听到了他的歌声,不由在前方笑道。

“他问了什么?”

络新问道,她看了看呆呆看着窗外月光的郭来。

“你们是晩上上班的人,那么你们一定知道柳州哪家狗肉摊的狗肉好吃?”

“这是他的原话。”柳三分笑道。

“脆皮狗!”不太喜欢说话的李一寸突然?上了一句。

“脆皮狗?”络新不解。

“脆皮狗!”郭来确定。

“女人通常因为各种原因,

肉吃得本来就不多。吃狗肉的更少,所以不大明白什么叫脆皮狗。”

郭先生流着口水笑道。

络新却好像听到了三个人咽下口水的声音,前面骑着黑马的李一寸,和赶着马车的车夫大哥。在听郭来说到“脆皮狗”三个字的时候,也不由同时咽了口水。

络新却还是没有办法去想像出这种光听听名字,就能够让三个男人同时流口水的食物。

她正要追问下去的时候,马车又已停了下来。

她转过头看向前方,就看到官道正中又站了一个人,一个远远看过去都可以看得出来很懂礼貌的年轻人。

这个人虽然也是挡在了大路的中间,但却并没有让车人的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喜欢。

特别是一直在唱小曲的“郭脆皮。”

因为这人在七丈之外说了一句话,随着清风拂来,仿佛让人很温暖。

“郭侯爷想要吃的脆皮狗,不用到柳州,黎塘也有!”

狗肉,本来就会让人吃得温暖。

而且在这个人的身后,是一片温暖的灯火,灯火通明的小镇。

“黎塘是个小镇,从古至今都一直是一个小镇。”

“小镇不大,却也不小,它一直都是不大不小,却一直都存在。”这个有礼貌的人说道。

“哦!一直存在的东西,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并排走在黎塘小镇的青石街道上,郭来侧着头看着这位三十出头的很有礼貌的“蒋总管”。

大家都已下了车,车已经停在了小镇入口处的酒店,一个没有人会想像得到,在这样的小镇上竟然会出现的又大又亮又豪华的大酒店。

车已停,但他们人却还在走。

这是一个很亮的小镇,他们走在并排行驶得下两辆马车的青石长街上,走在夏夜里的灯火通明里。

沿路的的店铺不多不少,沿路的人也不多不少。不是很热闹,也不是很冷清。

蒋总管虽说是带路,却并没有走在郭来的前面引路,虽说是并排而行,但他却总是会让郭来在自己身前半步。

这半步,不多不少,是既能正常引路,又能使客人感到舒适与尊重的半步。

这样的气氛,连络新也不由自主地让了让郭候爷先行,她与车夫大哥缓缓跟在郭候爷身后。

尊重,很多时候来自细节。

黑白无常跟在他们的身后,缓缓走着,目不斜视。

“蒋总管,咱们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吃脆皮狗?”

在灯火通明的经过了几家大酒楼,他看着这个不胖不瘦,衣服不新不旧,除了手指和眼睛之外,全身上下都很生意,很和气,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笑意的商家大总管。

郭来微笑着侧头笑道。

“蒋子文!”一个仿佛很熟悉,但话到嘴边却又想不起来的名字。

蒋总管却没有回答,只是笑着看向前方。

几人看过去,就看到了青石长街的尽头,灯火不亮也不暗的地方,有三四个消夜摊子。

其中一摊挑出个招牌,“阿五狗肉”

摊子里人,不多也不少,欢声笑语,不吵不闹也不冷清。

“听说候爷喜欢吃脆皮狗,我家老爷特吩咐地将柳州最好的狗肉摊搬了过来。”

蒋总管率先停下脚步,笑起来说道。

“哦?为什么要在大排档吃?”络新问,她想着方才经过几间灯火通明的酒店。

“因为有一句话,叫做狗肉上不得台面!”却是郭来笑着说道。

他看了看络新。

“但这却并不是说狗肉不好吃。而是狗肉口味重,而且单一,通常只能做出一种口味。自然也就卖不出高价格,所以大酒店通常不太会去做这道菜。”

“哪种口味?”络新问。

“狗肉味。”蒋总管笑道。

“而且吃东西也讲究环境,吃海鲜最好是在海边,因为离开海太久了鱼虾,即使用海水运送,味道也不再是那么鲜。”

“而大排档是最适合吃狗肉的环境。”蒋总管又笑道。

“一道好吃的菜,不单是有个好厨师就可以吃到,要吃到地道的味道,厨师的刀,锅,火炉,炒菜用的勺。用的油盐,包括用来擦手的布和抹布放的位置,都必须熟悉。”

“别的东西我还能理解,但连抹布位置都要一样,就大可不用。”络新不由笑了笑。

“当然有必要,做菜要讲心情,只有心情舒畅的人,做出的菜吃起来才能舒畅。一块抹布如果找不到,是不是也会影响厨师的心情?”郭来答道。

“这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讲究?”络新不由侧过头想从郭来眼睛里找出个究竟。

“我吃狗肉的时候,通常都讲究。”郭来仿佛看出她的疑问,笑道。

“所以你就将他的大排档整个都搬了过来?”郭来问。

“正是,而且我们从刚刚下车开始走,到这里刚刚九十九步。”蒋总管笑道。

“九十九步的距离正好活动开了筋骨,却又不远不累,也正好让胃肠蠕动起来。”他又解释说道。

桌子早已摆好,狗肉已经在火锅里。

郭来已经开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补过多次的红土火炉,几十年的漆黑老铁锅。

每块两指宽两指见方,带着金黄色脆皮的狗肉。正由蒜头和火红的干辣椒爆出香气,一块一块的塞进郭来的嘴里。

“二十年的竹叶青,不陈不新,就着更好。”郭来抿了一口,看着蒋子文笑道。

“哦?”络新又问,对于吃狗肉,她的确不是太了解。

“竹叶青这种酒,度数不高,且有淡淡的甜香,就着狗肉的温度,刚好使酒的香气散发在口腔。却又不抢狗肉的味道。

而酒的甜香又能让狗肉透出的香味更浓郁。

二者结合在一起相互相辅相融,却又互不抢风头。简直是绝配。”郭来叹道。

“二十年最好!”蒋子文笑道。

“哦?”

十年的酒味太冲,容易由鼻腔冲上头来,抢狗肉的味道。

三十年虽醇,却太淡,又只有狗肉的味道,没有了酒味。

蒋子文解释道。

“而且大排档的人也正好,不多不少,不静不闹。风刚刚吹过,火将油烟吹散。”郭来笑道。

你是一个很称职的总管,也是一个很周到的人。

郭来看着蒋总管,说道。

这样的人,虽然并不一定会有趣,但一定很可靠。

“但是你为什么不喝酒。”他看见蒋子文只搭了两块狗肉,喝了两口茶,就停下来筷子。

“客人的酒逼常都是主人陪,您是客人,但我却不是主人。”蒋子文笑了笑。

“那么此间的主人呢?”郭来问。

“我的主人,就快赶过来了。但此间的主人,却不在这里。”蒋子文坐在竹椅上欠了欠身。

“此间的主人?”

络新停下筷子,看了一眼蒋子文和黑白无常。

“此间有两个主人。”

“说实话,我们柳州商家,在这里也是客人。”蒋子文道。

哦?

“我们所在的这条街,叫做柳长街。就是通向柳州的长街。-”

“正是这条街将黎塘分成了城东和城西两个部分。”蒋子文又道。

“城东老杜,杜少强。”

“城西郑郑,郑太勇。”

“两个老大也将小镇分成了两个部分。”坐在他身旁的蒋子文接着道。

“郑太勇?”郭来皱了皱眉。

“怎么你认识?”蒋子文见到。

“不认识,只是觉得名字有点高丽。”

“那么这条街算谁的?”郭来问。

“唯有这条行街是城东和城西共同的。”蒋子文道。

郭来看过去,果然在长街上看到的店铺,酒楼,旅馆,都是双的。每一个店辅,都能看到同样的两家。

“这条街上很热闹,很自由,也很有秩序。”却见蒋子文又说道。

“因为黎塘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城东老杜和城西老郑都知道小镇的繁华靠的是来往的客商。”

“所以他们非但不会在这条街上争,还会尽力保全这条街的秩序和安全。”

“而且,只要你能想得到的,花得起钱的,这条街上都有。”蒋子文笑道。

“所以,谁有钱,谁舍得花钱,谁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爷!”

郭来看了一眼蒋总管从柳州搬过来的“阿五狗肉摊。”

话音刚落,郭来却顺着络新的眼光看见了很多人,从灯火通明的长街东西两头,分别相向走出来两批手拿明晃晃火扎扎的长刀的年轻人。

两批各三四十个青涩少年。

十二三岁,正是用刀不动脑的大好时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城门集:郭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侠 城门集:郭来
上一章下一章

31·阿5狗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