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能言善辩朱允熥!
朱允炆略显尴尬的拱手回道:「孙儿是从二弟说书摊前得知。」
朱元璋眉头微微一皱,此时的朱元璋无比好奇这个平日里不显山露水的孙儿,如何比锦衣卫的情报还要灵通。
朱元璋对一旁的锦衣卫道:「去把咱的小皇孙召来,咱当面对质。」
片刻后,锦衣卫就在宫门遇见了慌忙回宫的朱允熥。
不等锦衣卫说话,朱允熥直言道:「懂懂懂,带路。」
朱允熥心里清楚,这次大唐使者拜访,自己的兄长肯定要给他穿小鞋。
朱允熥来到奉天殿内。
随着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殿内侍奉的宫女与锦衣卫纷纷散去。
此时殿内只剩五人,气氛无比尴尬。
「孙儿拜见皇爷爷,皇爷爷安康。」朱允熥及其乖巧道。
「孙儿免礼。」朱元璋看向面前乖巧懂事的皇孙,又询问道:「孙儿可知今日咱为何召见你?」
「自然知道,无非是孙儿今日说书之事。」朱允熥爽快回答道。
闻言,朱元璋心中诧异,却不动声色:「既然如此,孙儿不妨与咱说道说道,是如何知晓大唐二皇子弑兄逼父一事?」
朱允熥沉默。
一旁的朱允炆施压道:「二弟,你可知为兄与大唐太子李建成是故交?」
「你这番言论说书与市井之中,民间广为传播,已是破坏了大明与大唐关系!」
「如若你不与大唐使者解释清楚,怕是必当以蛊惑之罪以罚,为兄也帮不了你!」
朱允熥回头瞟了一眼身后的房玄龄,期间房玄龄一脸期待的看着他。
现在整个大厅里,朱允熥陷入了尴尬。
【叮!触发到意外事件,说服朱允炆。获得大唐使者好感度,威望值+50!】
朱允熥对着四周三位前辈,拱手行礼后缓缓道来。
「与熥儿灼见,一半靠听,一半靠猜。」
朱允炆冷笑嘲讽道:「我二弟,仅仅靠自己假想,既然猜如此神准,可真是神啊!」
朱允熥微微一笑对着朱元璋行礼道:「孙儿久混于民见,多听于爷爷威名,民间道,大明皇帝朱元璋,乞讨于世,为佛数载。」
「久历民间愿解天下疾苦,可奈何此药救国难救民。」
「我大明皇帝,蓄发还俗,起兵兴国,除螨元暴.政,立大明新国,国安民乐,万福永年。」
闻言,朱元璋龙颜大悦:「这民间百姓真是如此说咱的?」
「孙儿不敢欺瞒皇爷爷。」
朱允熥一顿溜须拍马惹的朱元璋心花怒放。
一旁的朱允炆冷着脸直言道:「二弟,我们商讨的是大唐李二皇子之事,未免扯远了吧?」
朱允熥笑道:「兄长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之所以能猜道大唐皇子称帝,就是靠此事。」
「可想这螨元皇帝在我神州建国称帝时期,德不配位,暴.政与民,于是就遭到天下之人共诛共阀,而大唐皇帝曾经也是如此。」
「曾经隋朝皇帝杨广,剥削百姓,豪建水舟,荒Yin后宫,惹的民生凋零,百姓苦不堪言。」
「此时大唐高祖皇帝,起兵为民,其中唯有二皇子李世民,所带瓦岗大军,所向霹雳战无不胜,因此打下大半大唐天下。」
「李二皇子,与功与德都配的上大唐太子之称。」
「我与大市之间说书与民,最近大批在明经商唐人,纷纷彻商回国,孙儿方才猜出,乃是李二皇子称帝为君。」
此时在殿内沉默许久的李善长,看着朱允熥欣慰道:「陛下,皇孙能言善辩,真是堪比市井说书先生了。」
朱元璋甚是满意的看向朱允熥。
房玄龄听见朱允熥一顿夸自己主子,自然也是非常欣喜搭话道:「与百姓亲近,听百姓民声,大明有皇孙,乃国之幸事。」
此时满堂中唯有朱允炆一人冷脸。
父亲朱标逝世,他是家中长子,而朱允熥是次子。
如若李世民真有此念头,朱元璋又有意将皇位传于朱允熥而并非他,他今后该如何立足于朝堂之上。
随即朱允炆便跳出来打破这欢愉:「二弟这番话,为兄认为虽有些道理,但不能成为李世民弑兄逼父的理由!」
「这天下有理,为立长不立贤,太子该谁做应当是唐高皇帝说的算,而李世民这样欺君罔上,弑杀血亲的人,怎配为君?」
朱允炆一番话瞬间冷了全场。
朱允熥毫不犹豫的上前反驳道:「李二皇子配不配为君,不应该是高皇帝说的算,而是百姓说的算!」
「皇爷爷常教导我们,为君者,为国为民,应当体恤民生。」
「若李二皇子不配为大唐国君,怕如今整个大唐境内,已经是硝烟四起,诸侯起兵,讨逆勤王了!」
「而如今如何?各地藩王纷纷祝贺,百姓欢愉,百官俯首,这足以证明,李二皇子,配的上大唐皇帝之位!如若李二皇子不去争夺这皇帝之位,让德不配位者称帝为君,反而害苦了天下百姓。」
朱允熥的一番话,使身后的房玄龄连连点头称赞。
在房玄龄看来,眼前的朱允熥无论学识还是品行,都远远胜于兄长朱允炆。
重要的是朱允熥支持李世民登基为帝,既然是和亲,自然要找与自己志向相同之人!
朱元璋心中欢喜,不曾想眼前的皇孙竟如此通透。
「咱孙儿说的有道理,抛开传统旧俗,世代帝王都以体恤百姓,为国为民为主。」
「若德不配位之人登上帝王之位,迟早会被推翻,最后苦的还是百姓。」
「若是咱大明出了昏君佞臣,所有藩王都能起兵勤王,善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啊?」
李善长回礼道:「定是,如果仅仅是为立长而弃贤,如此国作难得久远。」
旁边的房玄龄也连连称赞:「大明洪武皇帝果然圣明!」
「好了,都莫溜须拍马。咱和大唐皇帝一样,都是压迫之人出兵反抗。」朱元璋挥挥袖袍:「既然大唐诚心与大明和亲,咱便应了这亲事,不知大唐是否已有和亲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