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年寒窗
落叶飞花,春秋往复,又是十年。
小寨还沉浸在黎明的睡意中。
「咯咯咯」!
随着一阵公鸡报晓的鸡鸣声,秦家漆黑的院子里亮起了一盏灯光。传出了一个少年的读书声: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一阵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之后,天色大亮。
那少年出得门来,洗漱一番,背起书囊就要出门而去。
一个中年妇人忙从厅里出来给他拽了回去,呵斥道:「玄儿,吃了早饭再去学堂不迟。」
「娘亲,马上就要开秋闱了,温先生最近专讲策论,我得趁早去请教一番」。少年急切的挣扎,无奈逃不出桂英的一双大手。
「我不管你书念的咋样,你前年中了秀才娘已经很满足了。每天起早贪黑的,你还正长身子呢,一日三餐不能落下」。妇人责怪的说道。
少年拗不过母亲,跑到厅堂。端起一碗稀饭胡乱夹几筷子菜,囤囵喝下,转身就跑。
桂英追到门口,塞给少年两个煮鸡蛋,少年揣在手里风一般的去了。
这少年正是秦玄,如今已经十六岁了,不说是玉树临风,也是翩翩少年。
十岁中了童生,十三岁中了秀才,远近闻名的小神童。
说来也怪,别人背诵文章往往得四五遍才能记住,他背诵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过目不忘,除非特别晦涩难懂最多也只需要两遍。自己也不明白为何记忆力如此惊人,日子长了发现和半边仙当年教给他的口诀有关系。
自从当年半边仙消失之后,他一直记着半边仙的嘱咐,每天行功打坐。按照《坐忘功》的划分,修仙之人把凡人划为三个阶段:炼体、引气、练气。
自己如今应该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引气期圆满,相当于世俗中的先天武学高手,武道宗师那种,可以真气外放。加上那套炼体九式,徒手碎石不在话下。
只要能练气入体形成气海,自己就能迈过凡人的门槛,成为一个练气一层的炼气修士。成为三阶凡人,仅凭肉身以一当百不在话下。
自从练功之后,每天都是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连着念书都是事半功倍。所以闲暇的时候都会去庙里给半边仙祈福,顺便练练功。
修炼这事能不能让第三人知道,所以他每天都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上课读书,下课耕作。计划着像个凡人一样回头中个功名,给秦家续上香火,侍奉二老百年之后再去修行。既行了孝道,又可以追求大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z.br>
如今的小寨已经有万人规模,俨然一个小城镇,温先生的平康书院因为出了个神童还有不少秀才,成了这里的最高学府。
他们这些秀才本来不用去学堂听课了,只因为今年要举办乡试,所以这个月温先生专门给他们开了一堂策论。大家露天而坐,温先生出题,大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各有长进。
秦玄进了书院,已经有人比他早到,打了招呼赶紧寻个靠前的位置坐下。来的不光是他们这些将要入闱的秀才,还有一些童生也可以参加,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好取长补短。
不一会座位已满,来的晚的只能在旁边走廊里依次坐下。
温先生从后堂走出,一派老学究的样子,来到首位面向众学子而坐。轻咳一声,顿时四下寂静。
温先生拿起石笔,在一块竖立的石碑上开始书写题目,一边写一边朗声读道: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
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
齐桓专任管仲而霸
燕哙专任子之而败
事同而功异
何也
书写完毕,在座学子已经各自开始思考,不时还传来小声的讨论。
温先生端起茶杯喝一口茶,四下学子知道温先生就要讲题,立马止声。
「这个题目谁来解读一下」?温先生说完环顾四周。
一个学子自告奋勇:「学生斗胆,解读一二。」
温先生抬手示意继续。
那学子环顾四周,自信说道:「正如题目所言,君王或独断专行或专宠权臣,要么成就霸业,要么断送河山。此题考的应是君王之道,御下之道。不知学生理解是否正确」。
那学生说完朝温先生一拜,四下议论纷纷,有人说理解正确,有人说完全跑题。
温先生压压手示意那学生坐下,开口说道:「策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正确理解题目,这可不是开放性命题。如何理解题目,内容当然是最主要的切入点。但是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出题人的身份经历等」。
温先生看着似有明悟的学子继续说道:「此题乃本朝熙宁四年苏学士担任开封府考官所出策论题目。当时朝廷施行新法,神宗支持王相,王相为施新法独断专行,引发朝野上下新旧党派之争。苏学士作为旧党新秀,对于变法从各种角度均持反对态度所以出题讽刺。」
「因此,子玉刚才分析的虽然不算错,但是结合这个背景来看,就不太贴切。此题考点在于分析专政的利弊,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能准确分析出题目或者说是出题人的考点,即便文章锦绣,又怎能入得了出题人的法眼,入不了出题人的法眼又何谈榜上有名」?
子玉起身躬身一拜,「学生受教了」。
温先生继续说道:「理解了题意最终还得落实在文章上,写文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多看多写多练,不然词不达意也是枉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这个题目,你们各自行文一篇,时限一个时辰。不得抄袭,骗人终骗己,考场上你又能抄袭谁?写完交上来就可以回家去了,明天逐一讲解。」
说罢端起茶杯,往其他课堂走去,只留下考生们在原地奋笔疾书。
有人抓耳挠腮,理不出个头绪从何处下笔切入正题,有人则是喜笑颜开,显然是对这题目早有准备。
秦玄坐在书案前,看着石板上的题目,陷入深思。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外有金国虎视眈眈,内有暴民四处谋反。朝堂之上,党争林立。前一阵金军毁约南下收回燕云之地,与宋军隔黄河对峙。大宋国可以说是危若羸卵,倾覆只怕在旦夕之间,比这题目怕是还要纷乱。
收起纷乱的思绪,拿起毛笔饱蘸墨水,写到:
纣无道,囚姬昌于尤里,七年而逃。闻有姜尚钓于渭水,伯侯亲往寻之,立国为周,起兵伐纣。……东汉末年,黄巾常侍之乱,天下三分……
秦玄一口气写完拿起来吹了吹墨迹,起身交到温先生的案桌之上。背起书囊,回转家中。
一个月后,秦玄在寨门前辞别父母和温先生,与一众同学七人结伴往京兆府城而去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京朝府城是何所在,俗称长安城也。
因为是来赶考,秦玄一行七人皆是身穿襕衫,头戴乌巾,身后背个书篓,上面插一把伞遮风挡雨。一看就是来赶考的书生,几人从长安城外城开远门而入。
说是城门只有三个残留的门洞,城墙只剩下一截低矮的土垣。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墙里墙外都已经是庄稼地。
门外的残碑上仍然遗留着「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的碑刻,彰显着当年大唐盛世的武功之盛。
曾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如今残垣断壁,一地鸡毛。
长安城乃历朝国都,至唐末昭宗时期,本有汉长安城、隋朝大兴城、、唐长安城甚至秦朝的众多宫殿,皇城外有一百单八坊,东西两市,寺院道观上百,人口百万。
唐长安城经安史之乱开始衰败,也正是因为安史之乱导致到昭宗时期宦官专权,军阀林立,皇帝游走在宦官和军阀之间摇摆不定。然后军阀进京勤王,杀掉宦官,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杀掉皇帝自立。
宦官总是斗不过军阀的,唐末最大的军阀朱温斗败宦官以后,为了胁迫天子唐昭宗迁都洛阳,专门成立了几万人的拆迁队。历时一个多月,将长安城皇城、宫殿、一百零八坊,寺庙、道观,大户民房拆了个一干二净扔到渭河运到洛阳。
同年昭宗被杀,名副其实的唐朝末代皇帝,和汉献帝如出一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汉朝是黄巾起义,剿灭后军阀林立,然后十常侍之乱,董卓勤王,群雄并起,最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被杀,汉朝灭,三分天下。
唐朝是黄巢起义,剿灭后军阀林立,韩全诲劫持天子,李茂贞勤王,群雄并起,最终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昭宗被杀,唐朝亡,五代十国。
眼前的京兆府城是在以前皇城基础上重建的长安城,可以说是第三长安城了。几人进了府城,免不了一阵唏嘘感叹。曾经的长安城,洗尽铅华,黯然落幕,连名字也不配叫了。
几人进了府城无心闲逛,沿路打听直朝着贡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