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斗智
双方第一次交锋以毛杰技高一筹而胜利告终。但是双方胜利的没有轻敌,失败的也没有太过在意。双方都在努力的积攒自己的实力,争取给敌人致命一击。
对于毛杰的分兵之策,开始的时候,太史慈很是被动,只能被蜀军牵着鼻子走,兵临分散,实力被削弱,而且毛杰还时不时的派出一些部队进行埋伏,将剿灭小股秦军。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太史慈终于想出了破解之策,既然敌军的目的不是攻取那些地方,而是牵制秦军,分散其兵力。于是太史慈决定,每次派出去增援的部队都有一员大将带领,其目的不是为了增援,而是直接选择,迎击蜀军的部队。
就这样双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来来回回的进行进攻、增援、交战。双方各施奇谋,互相算计,也各有得失,整个战斗进行下来,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有人会问,为什么魏延对战毛杰时,能够连战连胜,而换成太史慈的时候,却不能了呢?
我们不敢说魏延与太史慈谁更厉害。但是在毛杰与魏延对战时,毛杰首先轻敌,不把魏延所部这点兵马放在眼里。其次,毛杰急于求胜,不够冷静。最后,毛杰对于魏延的能力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才会被魏延算计数次,三战三败,若不是最后能够力挽狂澜,恐怕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而对战太史慈时,毛杰已经静下心来,不再急于攻取征北城,同时他利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调查秦军的战斗力,研究太史慈等秦军大将的性格、能力。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能够完全吃透,但多少还会有一丝的了解,同时针对这些性格、特点来找出应对的办法。因此在沉寂了一个月之后,毛杰虽然率先出手,却能够抢占先机,将太史慈弄得团团转。
太史慈通过魏延的战报,对于毛杰这位蜀国战神的能力很是怀疑,但是经此一战之后,太史慈开始重视起他的对手来。
在短暂的交锋之后,真正的大战就要来临了。不是人们希望的大决战,而是一场斗智的大决战。双方不再局限于在征北城的战斗,而是发展为整个巴州与蜀国边界的大决战。一城一池的得失早已经不重要,却又非常重要。说他不重要是因为一城一池的得失有时候对于战场的形势起不到任何作用。往往为了一个战略目标,双方都会选择放弃很多城池。同时一个城池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往往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会成为最终决定双方命运的节点。总之,在这场国运之战中,双方主将都不敢有一丝的犹豫,一丝的马虎。每一个决定都是慎而又慎。
毛杰出招之后,太史慈也不甘示弱,将毛杰的进攻化解之后,便开始展开还击。
太史慈命令手下的骑兵分成数十乃是数百小股,深入敌后,不求杀敌,不求攻城略地,只为了骚扰敌军,在蜀国的后方制造混乱,同时,隐藏在蜀国内部的探子开始散步蜀军在前方战败,秦军已经杀入蜀国中心地区的谣言。
在谣言和小股兵力袭扰的双重作用下,很多不明真相的百姓被蛊惑。而蜀国内部的一些野心家也趁势而起,原本在蜀公强势镇压下的蜀国内部终于出现了反抗,一些实力雄厚者,直接发动叛乱。而一些百姓也揭竿而起,占山为王。蜀国内部烽烟滚滚。虽然有很多叛乱都被蜀公镇压下来,但是却极大的削弱了蜀国的兵力,消耗蜀国仅有的战略物资。
同时,由于众多兵马被调到前线,留守兵力不足,一些大的叛乱者,不但没有被剿灭,反而击败了蜀军,开始攻城略地,割据一方。这些使得原本脆弱的蜀国更加是雪上加霜。
即便是一直相信毛杰,或者说是倚重毛杰的蜀公,也开始被这些叛乱弄得急了起来,一道道旨意发到前线,虽然表面上是在勉励安慰毛杰,实际上却是在给毛杰施压。让其尽快取得胜利。
毛杰此时也被太史慈弄的焦头烂额,后防不稳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军中,很多士卒听到消息之后,开始担心家中是否安全,毫无战心,更有甚者,这几日军中竟然出现了逃兵。
面对这种局面,毛杰只能显现出铁血的手段,逃兵一律镇压,同时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毛杰下令实行连坐,一人出逃,杀一伍,一伍出逃,杀一十什。在毛杰铁血的镇压下,终于将军心稳定下来。毛杰知道一味的铁血必然会出现反作用。因此在铁血镇压之后,毛杰也颁布奖赏,大宴三军,以稳定军心。同时,毛杰知道这些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又从军中抽调精锐部队,回到国内,配合地方驻军,对秦军的小股部队进行围剿,毛杰已经下了死命令,无比全歼这几股部队。同时为了保护家园,蜀军也发了狠,对这些小部队进行穷追猛打,使得这些小部队出现了重大的伤亡。
太史慈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果断下令,命令部队收兵。不过,在毛杰的围剿之下,部队损失惨重,十不存三。
但是,在太史慈等秦军将领,甚至蜀国的将领们看来,秦军的这些损失时值得的,在付出小股部队的伤亡后,蜀国内部打乱,民心震荡,豪强叛乱,不但迫使蜀公无法再从容的征集兵员,物资支援前线,还迫使毛杰从前线抽调精锐部队,回到国内稳定国内局势。让原本就实力不足的蜀军,更加虚弱。可以说第二轮交锋以太史慈取得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