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新世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非遗行业里最大的一次活动,今年宁夏的非遗展据说规模宏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邀请了全国各省市二百多个项目参加,举办的地点是在张贤亮的西部影视城。其他各市县也会在这段时间内开展非遗宣传及普及活动。
参加活动的项目和老师采用邀请制,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有影响力的传承人。这种大型的政府活动一般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只有小鱼的药染项目比较特殊,被其他老师推荐后才在最后一刻获得了参展的候补资格,小鱼很兴奋的告诉大家。儿童节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在非遗展开幕的头一天,王辉就拉着小鱼和东西赶去报到了。
据说这次活动的待遇很好,管吃管住,车接车送,项目及老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同,补助的金额和待遇也有差别,外地邀请来的项目补助比较高,其他待遇也较好,如果是国家级的待遇又完全不一样了。据说这次投入的活动经费有上千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都说这家活动公司赚大发了。
公园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就是这次大活动的开幕式,因为小鱼也参加了,所以我和老王也来到了影视城,毕竟这是行业中最大的盛会。
老刘从里面给我们拿来了两张出入证,我和老王顺利的进入了西部影视城。
位于镇北堡的西部影视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1961年,尚在农场(监狱)教育改造的张贤亮发现了它,并在80年代初期将它介绍给了影视界。迄今为止,这里已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老人与狗》以及著名影视片《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逆水寒》《独行侍卫》《大敦煌》《火舞黄沙》《乔家大院》《老柿子树》等一百多部影视剧。
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在此摄制的影片之多,升起的明星之多,获得的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
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所以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又因古堡的地貌和影城内部场景代表了旧中国西北地区的乡镇风情,故被誉为“中国一绝,西北大观“。
它是融合了历史遗迹的人文景观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享誉海内外的以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的电影电视最佳外景拍摄基地,镇北堡西部影城“借影视艺术之体,还民俗文化之魂“,再现了祖先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游乐方式,现已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缩影,以“继承中华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主线,逐步实现了从“出卖荒凉“向“出卖文化及历史“的跨越。
影城的每一处电影拍摄场景都是电影艺术家智慧的体现,虽然制作材料简易,但通过导演的全面设计、整体构思并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借助镜头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和震撼,更让人们对剧中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远远不如好莱坞电影城中的布景道具精致,但就是这样廉价的布景却拍摄出了惊天动地、气势恢宏、画面逼真的影视效果,并不比好莱坞的大投入、大制作逊色。这也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创造出轰动世界的奇迹“。
影城主要由明城和清城两大组团构成,里面有聚宝盆、牧马人、月亮门、关中城门、柴草店、盘丝洞、定州总管府、酒作坊、九儿居室、铁匠营、遗址廊、招亲台、龙门客栈、盘丝洞,幸运之门、神秘山洞、百花堂、影视一条街、古堡龟卦、都督府、牛魔王宫、观音阁、展厅、明星犬舍、告子亭等数十个景点组成,是宁夏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来到广场,我和老王被深深的震撼了。
260个展位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中一排一排的展位布置的非常漂亮,五湖四海的手艺人们互相打着招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忙碌着摆放自己的作品,场面显得非常的热闹。几十辆漂亮的大巴车整齐的停在不远处。
我和老王很兴奋,就一排一排的参观着每一个展位,遇到认识的老师,就攀谈几句,大家都喜气洋洋。我熟悉的几位老师包括李凤琴、李五奎、黄毓都在里面,还看到了聋人帅小伙周建英微笑着摆着他的石头画,张磊也在他的摊位里帮忙。
我问老刘王绍西老师怎么没看到,他可是宁夏皮影戏的第一人,老刘指着舞台旁临时搭建的一个大帐篷,原来王绍西老师和他的戏班子在那里给大家唱大戏呢。
来到李凤琴老师的摊位前,她看我过来高兴地张开双臂迎了上来,旁边有位老师好奇地问李老师我是谁,李凤琴老师开玩笑说:“这是我的老相好。”说完捂着嘴哈哈大笑起来,几个人跟着也笑了起来。“就是滴,他是我老婆滴老相好。”李老师的老公一本正经的补充道。
看到巧儿刺绣的李夏音老师和蔡玲老师也来了,我走过去和他们打着招呼,并再次感谢她上次给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他俩不好意思的笑着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展会上的项目太多了,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我没有办法对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一一的描述,只是贪婪的欣赏着、吸吮着、享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取着无尽的营养与能量。
有个老师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自始至终我看到她总是手里拿着手里的布块和针线忙碌着,那双手的速度很是惊人,居然丝毫不影响她喜笑颜开的和大家说说笑笑,以至于我走到她的面前欣赏着她的布艺作品时,她也是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手里忙着个不停,仿佛她的手上长着眼睛。我的脑海里不禁跳出一个词:“手工魔女”。
这位手工魔女叫杨学红,是宁夏“杨家布艺”的掌门人,和她交流感觉像个老熟人,直接,简单与自然,她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客套,勤快的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又是那么的和谐和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路人。
揭幕仪式开始了,自治区及文旅厅的各级领导剪彩后宣布开幕,顿时礼炮齐鸣,锣鼓喧天、旌旗招展,一时间是热闹非凡。舞台前坐满了人,大概不少于上千人,场面极为宏大,领导们纷纷上台轮流讲话。周围里三尺外三尺围得水泄不通,我和老王使劲往前挤,也没有找到好位置。
领导讲完话,各种节目开始表演了,每个节目都内容丰富,非常的好看。王绍西老师的小剧院里,传来了经典的二胡声和苍劲有力的秦腔,很多人都围了过去。
我和老王也跑过去看王绍西老师的表演,一时间五迷三道的,听得不亦乐乎。王绍西老师看到我,冲我笑笑,更加卖力的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引吭高歌。
过了一会儿,听了一会,我俩去找小鱼,想到她那里看看。
突然,我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回过头一看,怎么舞台前那人山人海和那坐着的上千人一下子消失不见了,所有的椅子整齐的排列着,空空如也,居然没有一个人了,而舞台上的演员们还一直卖力的表演者。
出于对演员们的尊重,我独自孤零零的坐到了座位上,我怎么也无法理解这么好看的节目,为什么突然就没有人看了。老刘在我身后,给我拍了一张照片,那照片看起来仿佛舞台上几十人是在为我一个人表演的,而我的身边无数的空座位寂寞的摆在那里,和舞台上热闹的场景形成巨大的反差。
从十点到十一点,只一个小时,整个会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那几百个摊位前零零散散的有一些游客在驻足观看,还有很多记者在拍摄各种各样的场景和照片。
老刘看我如此的迷惑,笑着说:“丁总,这种活动就是这样的,领导只要讲完话,活动就结束了。大家就坐着大巴车回单位了,回去迟了赶不上回家吃饭。”我转身一看,那几十辆大巴车真的不见了。
有一位顾客看上了一个摊位前的柳编蓝要买,但摊位前的老师不管游客出多少钱就是不卖,说她只是看摊的,没有摊主的话不能卖,那两个外地游客很生气,大声的埋怨着,觉得不可思议。旁边的老师不削的看着这位老师,说她尽给咱们宁夏丢人。
我走过去好奇的问,摆摊不就是卖的嘛,干嘛不卖给人家,那位老师低着头小声给我说:“卖了我们就没有了,领导会骂死我们的,以后参加活动就没有可摆的了。”
刹那间,我仿佛吃了颗苍蝇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激动兴奋的心情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
旁边有位长着白胡子年长的老师,他是外地的老师,看我这样,直发笑,过来和我聊了起来。他耐心的给我解释起来。
通过与他的交流,我了解到,原来传承人的队伍是由好几类人组成的。
第一类人是正经的谱系传承或在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是非遗保护的主要对象,他们技艺精湛,德艺双馨,在民间很有影响,成为了传承人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第二类人是早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和与文化系统有关系的人员,在非遗普查的过程中,知道国家开始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视了,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拿了别人的作品,学习着,把自己变成了被传承者;虽然他们获取传承人的资格值得商榷有很多非议,但他们传承了一些项目,是实实在在为非遗保护和宣传普及做出最多贡献的人,这些人后来不乏级别很高的甚至是国家级的传承人,手艺也很不错。虽然他们不算是手艺人出身,更多的是宣传员和非遗保护者,但他们的贡献很大。
第三类人就恶心了,他们善于投机钻营,长于搞好政商关系,骗取了传承人的资格,利用传承人的身份侵占大量的社会资源并取得各种荣誉,可悲的是,这些人反而大多数都是这个行业里的名人,比如刚才不敢卖东西的那位著名传承人。他们狗屁不通,最多只有三脚猫的功夫,是手艺人的耻辱。
第四类人原本是做生意的,看到传承人有很多优惠条件,比如可以获得好的位置或者宣传上的优势,就把自己也变成了传承人,但这类人很多后来手艺也都不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名利双收。
最后一类手艺人,是一些只知道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普通人,这类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市井的小巷里,在农村的田野里,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获得传承人机会非常少,除了像王辉这种二杆子,干自己跑去找人家,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意识,甚至有些手艺人从心里就看不起前面几类人,所以造成很多误会,根本不削传承人的称号。
但这类手艺人往往性格孤避,技艺精湛,前几类人在技艺上和他们是没法比的,也是前几类人的产品提供者,因为他们客观上对社会的贡献度比较小,有性格缺陷,-厌恶弄虚作假,在业内有名,但在社会大众上无名,在宣传非遗这件事上价值不大,所以他们参加各种非遗宣传与展示活动的非常少,或没有资格,或根本不屑。
参加活动的基本都是前几类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非遗,不是技艺大赛,社会更需要演员,比如明星大腕什么的。活动的最大价值,集中在那些照片和视频上,这些东西更珍贵,因为照片和视频才是工作证据,才是宣传推广的基本要素。至于活动的参加者,是什么人并不重要,只要会耍猴就行。手艺人不一定是传承人,传承人也不一定都是手艺人。
经这位长者一分析,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原来这个行业是这样的,不满的情绪也没有了,反而理解了我看到的这一切,他的话很客观,也很实在,看来我的格局太低了。是啊,要想保护好非遗,必须先搞好宣传,形式比什么都重要。
想想也是啊,谁会找一些既没有影响力,又上不了台面的人来做宣传呢,要是我,为了更好的起到宣传普及的效果,我也会优先选择前面这三类人,这和有没有手艺没关系,会演戏就行,是站位问题,难道我们的现实社会不就是这样吗?
现实虽然纷乱而复杂,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但透过显现看本质,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降临的新世界。这一切,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它孕育着光明,就在前面。
正所谓物极必反,光明之后,一定会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暗暗发狠,庆幸我生于这个大变革的伟大时代。